顏成麗
安徽師范大學美術(shù)學院在讀研究生
韓拙《山水純?nèi)分袄怼?/p>
顏成麗
安徽師范大學美術(shù)學院在讀研究生
韓拙的《山水純?nèi)肥潜彼螘r期一部系統(tǒng)探究山水畫理論的著作。其畫論主張規(guī)矩格法,在繪畫創(chuàng)作、筆墨運用、繪畫鑒賞這幾個方面都深刻體現(xiàn)著一個“理”字。本文通過對韓拙的繪畫美學思想所體現(xiàn)出的“理”的概念進行整理分析,將其概括為“物理”和“畫理”兩方面來闡釋。
韓拙;《山水純?nèi)罚晃锢?;畫?/p>
韓拙,字純?nèi)?,北宋南陽(今河南南陽)人,生卒年不詳。出生于書香仕宦之家,善畫山水窠石。北宋哲宗紹圣年間,韓拙為駙馬都尉王詵所欣賞,二人經(jīng)常共同評鑒古今書畫。在王詵的推薦下,韓拙被趙佶授為翰林書藝局直長、待詔,在北宋畫院中享有比較高的地位。韓拙的畫作已經(jīng)失傳,但是他的畫論都記錄了他的藝術(shù)見解?!渡剿?nèi)啡珪卜帧墩撋健贰墩撍贰墩摿帜尽贰墩撌贰墩撛葡紵熿F靄嵐光風雨雪》《論人物橋杓關(guān)城寺觀山居舟車四時之景》《論用筆墨格法氣韻之病》《論觀畫別識》《論古今學者》《論三古之畫過與不及》[1]10篇。
只要深入研究韓拙的畫論,就能了解到韓拙對“理”有深刻的闡釋。韓拙眼中的“理”,根植于他豐富的人生經(jīng)驗,以特定的審美趣味為契機,以畫論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為了將韓拙畫論中“理”的認識進一步條理化、清晰化,本文又將物理梳理出自然之理和畫面所呈現(xiàn)形象之理,畫理則分為筆墨之理、觀畫之理兩個層面。通過對韓拙畫學之“理”的分析,進一步了解韓拙畫學思想所追求的規(guī)矩格法。
理學的中心觀念是“理”,把它說成生萬物的精神。張載認為:“萬物皆有理,若不知窮理,如夢過一生。”在他看來,氣的運動變化為理?!墩伞ぬ汀吩疲骸疤斓刂畾猓m聚散、攻取百涂,然其為理也順而不妄。”[2]程顥說:“萬物皆有理,順之則易,逆之則難,各循其理,何勞于己力哉?”[3]韓拙認為“生意純而物理順”這樣的繪畫作品值得推崇。
1﹒自然之理
自然之理指的是通過我們對大自然的觀察,深究自然規(guī)律之理,畫家所畫的題材與大自然的規(guī)律相符合。在繪畫創(chuàng)作中,唐代畫家張璪提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造化”即大自然,藝術(shù)的創(chuàng)造源于對大自然的師法和畫家內(nèi)心的情感表達。韓拙在論山、論水、論林木、論石、論云霞煙靄嵐光風雨雪霧中,都貫穿著注重自然之理的主張。在空間上,在論山的開篇就指出:“山者有主客尊卑之序,陰陽逆順之儀。其山各有形,體亦各有名。”[4]接著他為我們分析了山的大小尊卑、陰陽形態(tài)以及山的類別。他還認為:“山亦有四方體貌,景物各異?!盵5]東方的山敦厚廣博,景物質(zhì)實而且林木繁多,西方的山川峽谷挺拔、高聳險峻。南方的山矮小水多,北方的山多土山。他進一步分析了四方之山適合畫的具體景物,在郭熙提出的“山的三遠”之上又提出了闊遠和迷遠。在時間上,韓拙認為:“山有四時之色?!彼M嬚摺扒蠊欧ǎ瑢懻嫔健?。在他看來,“水為山之血脈”,“水有四時之色”,畫者應當根據(jù)自己的才華靈活處理。雖然石頭“體無定”,但它是山的體格,貴在潤澤而非枯燥。試想:不明白這些自然物象怎能言論繪畫?不了解這些自然外物的規(guī)律,怎能做到韓拙所說的“明乎物理,度乎人事”?以上所說的“理”是常理,對大自然需要敏銳的洞察力,這是最基本的也是畫家容易忽略的關(guān)鍵點。黃筌的《珍禽圖》、石濤的《搜盡奇峰打草稿》就是廣泛對自然物象觀察探究的結(jié)果。
2﹒畫面之理
石濤 搜盡奇峰打草稿圖
畫面之理指的是所繪形象要符合外物的形狀規(guī)律,韓拙借鑒陸機的思想,在序言中提到說:“存形莫善于畫,載言莫善于書。”[6]為什么說“畫犬馬最難,鬼魅最易”[7],就是因為犬馬是我們所熟識的,而鬼魅是在現(xiàn)實中看不見具體形象的,鬼魅相對于犬馬有更多的想象空間。在畫林木時“若筆細墨微者怯弱也”[8],畫者應當取法各方面的適宜合度。“林罅不用明白,尤宜煙嵐映帶,誠為李成咸熙中深得其妙用者哉!”[9]林木縫隙不用畫得清晰明白,尤其適宜煙靄山嵐掩映襯托,這樣就深得李成畫林木的妙處了。他還在畫論中寫道,梁元帝說:“質(zhì)者,形質(zhì)備也?!盵10]在畫面中,林木畫得稀少叫作“露骨”,就像人的衣服穿得少。畫石頭也要遵循石頭的畫面之理,提出:“夫畫石貴要磊落雄狀,蒼硬頑澀,礬頭菱面,層疊厚薄,覆壓重疊深厚,下筆堅實,堆疊凹凸,深淺之形?!盵11]張彥遠的“應物象形”就是把紛繁復雜的自然物象轉(zhuǎn)化成符合自然規(guī)律的畫面形象?!稜栄拧吩疲骸爸^木皮價錯也,有斫石朵皴者,或橫皴者,或勻而運水皴者。一點一畫。各有古今體法存焉?!盵12]這就要求畫者所畫形象都要符合規(guī)矩體法。繪畫不但要遵循物理,還要深究其中的畫理。
1﹒筆墨之理
中國畫筆墨問題在其演變發(fā)展以來,是畫學界備受重視的一個范疇。韓拙在其《論用墨格法氣韻之病》一篇中詳細論述了自己的繪畫筆墨觀點,筆者分為“凡畫筆先求氣韻”“筆墨并重,相形相生”“意在筆先”三個方面來論述韓拙畫論中的筆墨之理。
韓拙提出了繪畫“切要循乎規(guī)矩格法,本乎自然氣韻,以全其生意”[13]這兩句重要的觀點。在作畫的時候,一定要遵循規(guī)矩、格調(diào)與法度,以自然山水的氣韻為本,以整合自然山水的生機。他認為“凡畫筆先求氣韻”為繪畫首要任務,“大概以氣韻求其畫,則形似自得于其間矣”。謝赫提出的“六法”,一曰氣韻生動。顧凝遠《畫引》謂:“六法,第一氣韻生動,有氣韻,則有生動矣?!盵14]宋人劉道醇也認為范寬山水“求其氣韻,出于物表,而又不資華飾”[15]。這里的“物表”就是形,所以得其氣韻,自得其形。清初惲格《南田畫跋》中“氣韻藏于筆墨,筆墨都成氣韻”二語也同樣表達了氣韻和筆墨之間的關(guān)系;其次,韓拙堅持“筆墨并重”的觀點,他認為“筆以立其形體,墨以別其陰陽”[16]。筆墨一直都是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不可偏側(cè)的兩個方面。韓拙推崇荊浩的山水,因為他做到了“采吳道子山水有筆,項容山水有墨,已為己能則全矣”,做到“骨法用筆”、“入木三分”。用筆用墨一定要遵循規(guī)矩法度,從而表現(xiàn)山水的勃勃生機。在筆墨方面,他提出:“用墨太多則失其真體,損其筆而且冗濁,用墨太微,則氣怯而弱也?!盵17]筆墨要相形相生,韓拙在郭若虛提出用筆三病基礎(chǔ)之上又提出了一病“礭”,說的是筆跡謹慎細致而呆滯拘束,沒有變通,筆墨雖在運行,猶如死物,狀貌如調(diào)版印刷。用墨最后一理即“意在筆先”,我們常說的“胸有成竹”,就是要求畫者“凡未操筆間,當先凝神著思,預想目前,所以意在筆先,用意于內(nèi)然后用格法以揮之,可謂得之于心應之于手也”[18]。其實作畫最后表露的是畫者所思所想,外在物象需要經(jīng)過藝術(shù)家的加工創(chuàng)造,而不是進行機械的無意識運動。若在作畫的過程中沒有發(fā)揮心靈的作用,那么所呈現(xiàn)的作品怎么能做到“氣韻生動”?所以作畫者要“意在筆先”,然后“循乎規(guī)矩格法”,最后做到韓拙所說的得心應手。
2﹒觀畫之理
在《論觀畫別識》中韓拙就說道:“凡閱諸畫,先看風勢氣韻,次究格法高低者,為前閑家法,規(guī)矩用度也。”[19]欣賞者在觀畫的時候要想做到這樣,那么就該做到像韓拙說的那樣:“觀畫之理,非融心神,善縑素,精通覽者,不能達是理也?!毕胍斫舛糜^畫之理,首先需要“融心神”,:看書也是一樣。明宋濂《元隱君子東陽陳公先生鹿皮子墓志銘》:“余悉屏去傳注,獨取遺經(jīng),精思至四十春秋,一旦神會心融,灼見圣賢之大指?!弊诒f:“澄懷觀道,臥以游之?!比绻蕾p繪畫做不到神會心融,怎么能老來觀畫以臥游?當然,觀畫者必須要博覽群書,明白諸家之法,才能分辨畫理。正如韓拙所說“窮天文者然后證丘陵”,“天地之間,雖事之多,有條則不紊;物之眾,有緒則不難”。
韓拙的畫學思想貫穿著一個“理”,“理”包含在繪畫創(chuàng)作、筆墨運用以及繪畫鑒賞中。深刻理解并探究韓拙畫論中的物理和畫理,自然明白其所主張的中國山水規(guī)矩格法。
[1]俞劍華﹒中國古代畫論類編(下)[M]﹒北京: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57﹒
[2]張載﹒張子正蒙[M]﹒王夫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3]盧連章﹒程頤程顥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4]俞劍華﹒中國古代畫論類編[M]﹒北京: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57:662﹒
[5]俞劍華﹒中國古代畫論類編[M]﹒北京: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57:663﹒
[6]俞劍華﹒中國古代畫論類編[M]﹒北京: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57:661﹒
[7]韓非子﹒韓非子﹒外儲說左上[M]﹒
[8][9][10][11][12][13][18][19]俞劍華﹒中國古代畫論類編[M]﹒北京: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57﹒
[14][15][16][17]徐復觀﹒中國藝術(shù)精神[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184﹒
約稿、責編:金前文、史春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