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香+郝建花
[摘要] 目的 分析在母嬰同室新生兒的臨床護理工作中,共同參與式護理的臨床效果。方法 方便擇取該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期間收治的102例新生兒進行研究,將其隨機均分為傳統(tǒng)組與共同組,傳統(tǒng)組新生兒接受常規(guī)護理,共同組新生兒則接受共同參與性質的母嬰同室護理,對兩組新生兒護理的不良反應進行對比分析,同時對比兩組新生兒母親對于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及新生兒其它主要指標。結果 共同組新生兒的不良反應率僅為3.8%,產婦對于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為98.1%,明顯高于傳統(tǒng)組,且相關指標優(yōu)于傳統(tǒng)組對象,兩組實驗對象的數據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于接受母嬰同室的新生兒護理而言,共同參與式護理的效果較好,值得推廣。
[關鍵詞] 母嬰同室;新生兒;護理;共同參與;不良反應
[中圖分類號] R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7)02(b)-0152-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joint participation type of newborns nursing of direct rooming-in in the clinical nursing work. Methods 102 cases of newborns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5 to April 2016 were convenient selected for research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traditional group adopted the routine nursing, while the joint participation group adopted the direct rooming-in nursing, and the adverse reactions of nursing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and the satisfactory degree of the mothers in the two groups to the nursing work and other main indicators of newborns were compared at the same time. Results The adverse reaction rate and satisfactory degree of delivery women to the nursing work in the joint participation group were respectively 3.8% and 98.1%, which we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traditional group, and the related indicators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traditiona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 Conclusion The effect of the joint participation nursing for newborns with direct rooming-in is better, which is worth promotion.
[Key words] Direct rooming-in; Newborn; Nursing; Joint participation; Adverse reaction
新生兒是臨床中存在的特殊群體,由于新生兒的各項身體系統(tǒng)及各個器官的發(fā)育還尚未完善,因此,細微的護理差錯就很容易導致新生兒護理出現嚴重問題[1]。目前,伴隨護理理念的發(fā)展及臨床護理工作的不斷發(fā)展,在新生兒護理中,母嬰同室護理應用廣泛,主要就是將新生兒與產婦集中在同一個房間,共同進行護理[2]。很多產婦在生產時過度緊張,對于個人身份的轉換尚未做好準備,因此,對于新生兒護理也會產生緊張等情緒,容易影響護理質量[3-4]。該院在母嬰同室護理的新生兒中應用共同參與模式,方便選擇2015年4月—2016年4月期間在該院出生的102例新生兒作為實驗對象,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所選新生兒的納入標準為:足月生產的新生兒、評分超過7分的新生兒、家屬同意接受實驗的新生兒。該次實驗排除以下新生兒:早產新生兒、巨大兒、體重不達標新生兒、合并先天性疾病的新生兒。將所有實驗對象均分為傳統(tǒng)組與共同組,每組51例。傳統(tǒng)組男性30例,女性21例,體重為2 321~4 652 g;共同組男性29例,女性22例,體重為2 322~4 655 g,兩組新生兒的相關資料在對比后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傳統(tǒng)組新生兒接受常規(guī)護理,新生兒與產婦分開,由護理人員完成新生兒護理,包括對新生兒的各項指標進行觀察、喂養(yǎng)護理及臍帶護理等。共同組新生兒則接受共同參與模式的母嬰同室護理,主要方法如下。
1.2.1 健康宣教 護理人員首先需要對新生兒的監(jiān)護人及其它家屬進行健康宣教,告知家屬共同參與模式下的母嬰同室護理的重要價值等。護理人員需要將共同參與模式的母嬰同室護理的理念、操作方法等作詳細介紹,讓新生兒的家屬有心理準備。
1.2.2 沐浴護理 在新生兒沐浴之前,家屬需要預約好時間,并準備好新生兒的衣物,隨后將新生兒送至沐浴間。護理人員需要對新生兒的各項狀況進行檢查,并指導產婦幫助新生兒沐浴,沐浴結束后做好交接處理,將新生兒推回房間。
1.2.3 其它護理 護理人員需要告知產婦及新生兒其它家屬如何正確撫觸新生兒,如何為新生兒更換尿布及衣物,還要將正確的母乳喂養(yǎng)方式告知產婦。護理人員要重視對新生兒各項指標的篩查,并將護理過程中新生兒出現溢奶、哭鬧等現象的原因告知新生兒家屬。護理人員需要讓新生兒家屬重視洗手、消毒等,并保證母嬰同室環(huán)境的衛(wèi)生,每日定時開窗通風,并做好消毒處理,尤其是床頭柜等經常使用的物體,需要用消毒液進行擦洗。護理人員還要告知新生兒家屬,保證新生兒被褥等的清潔,以免出現感染[5]。
1.2.4 制定護理目標 護理人員首先需要對共同參與模式下的母嬰同室新生兒護理的目標進行確定,對新生兒護理進行嚴格監(jiān)測,并重點加強新生兒的安全護理,對產婦及家屬的護理操作進行重點觀察,還需要不斷營造良好的護理氛圍。
1.2.5 建立操作規(guī)范 護理人員需要結合新生兒自身的特點建立護理操作規(guī)范,對每一項護理工作都要進行詳細的描述,并建立科學的護理流程圖。此外,護理人員需要針對容易出現不良反應的護理環(huán)節(jié)進行重點備注,加強風險護理的意識。在操作規(guī)范中,護理人員還需要加強新生兒護理意外事件的有效預防處理,不得讓產婦及其它家屬給新生兒穿過多、過緊的衣服,還要避免新生兒在吮吸母乳的過程中出現嗆奶、溢奶等。若是新生兒食用牛奶,護理人員需要告知產婦嚴格把控牛奶的配比,并控制好相應的溫度,一定要做到現配現用,避免牛奶變質等給新生兒帶來不良影響。
1.2.6 加強護理人員的考核 在共同參與模式下的母嬰同室護理中,醫(yī)院也需要加強護理人員的培訓與考核。醫(yī)院應當確保護理人員掌握相應的操作規(guī)范,并接受科學、系統(tǒng)的培訓,只有通過考核的護理人員才能參與實際護理工作,以此保證護理工作的整體質量。
1.2.7 實施袋鼠式護理 護理人員在新生兒穿戴好紙尿褲之后,讓其俯臥與產婦的胸前,并且指導產婦將新生兒頭部調整至產婦自身乳房之間,讓新生兒的臉部偏于一側。護理人員需要在新生兒的后背處為其蓋上被子,并讓產婦一只手托住新生兒臀部,并將另一只手放于新生兒的背部處。產婦以此方式護理的持續(xù)時間應為1 h左右,并且在新生兒出生之后的5 d內進行袋鼠式護理1次/d。
1.3 臨床觀察指標
對兩組新生兒分別接受不同護理干預后的不良反應進行對比,包括感染、肺炎、黃疸等,并加以分析。對比兩組新生兒母親對于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選擇該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表作統(tǒng)計分析,產婦打分未達到60即為不滿意,打分在61~85分為尚可滿意,超過85分則代表非常滿意,產婦的總滿意度為尚可+非常滿意。此外,對兩組新生兒的其它相關指標進行比對,并作以簡析。
1.4 統(tǒng)計方法
此次試驗中的所有數據需要接受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計算,選擇[n(%)]代表計數資料,并讓其接受χ2核驗,實驗中的計量資料則選擇(x±s)進行表示,并選擇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新生兒不良反應
根據表1的內容可以明顯看出,共同組新生兒各類型不良反應的例數均要少于傳統(tǒng)組新生兒,數據接受對比之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護理滿意度
由表2可以看出,共同組產婦的護理滿意度要遠遠高于傳統(tǒng)組對象,兩組對象的相關數據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其它指標
通過表3中顯示的數據可以看出,共同組新生兒接受護理后的體質量明顯高于傳統(tǒng)組,且新生兒的住院天數要短于傳統(tǒng)組對象,數據組間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在產科臨床護理工作中,新生兒護理歷來是重要內容之一,新生兒在脫離母體之后,自身所面對的環(huán)境發(fā)生了極為明顯的改變,但是,新生兒各方面功能未發(fā)育完善,對于環(huán)境的適應力較差??梢哉f,新生兒所處環(huán)境對于其未來的成長發(fā)育存在極為重要的影響。在新生兒的傳統(tǒng)臨床護理工作中,一般都是將產婦與新生兒分開,新生兒護理工作帶有很強的封閉性質[6]。目前,伴隨母嬰同室的廣泛建立,新生兒臨床護理工作也逐漸轉變?yōu)殚_放性質較強的母嬰同室護理[7-8]。
在傳統(tǒng)的母嬰同室護理中,護理人員很少會讓產婦及其它家屬參與護理工作,這就會造成產婦與家屬對于新生兒護理存在生疏,對于新生兒出院后的家庭護理存在不良影響[9]。而將共同參與模式與母嬰同室護理相結合,可以有效轉變產婦的自身觀念,產婦的個人需求可以得到較好滿足,新生兒護理的效率也會得到顯著提高。護理人員在實施共同參與模式后,產婦及其它家屬會真正參與新生兒的臨床護理,并且掌握相關的健康教育知識,產婦可以學會如何正確撫觸新生兒、正確的喂養(yǎng)方式、科學的沐浴方法等。此外,在共同參與模式的新生兒護理中,護理人員會著重強化產婦及其它家屬的責任觀念,幫助新生兒的家屬了解新生兒自身的各項特征[10]。這樣一來,新生兒的家屬可以掌握更為完善的護理技巧,對于日后新生兒的家庭護理存在積極影響。此外,共同參與模式的母嬰同室護理可以有效減輕護理人員的工作負擔,護理人員的主觀能動性可以得到更為有效的激發(fā)。母嬰同室共同參與模式的新生兒護理,充分體現了“愛嬰”的護理理念,產婦會全天候與新生兒共處同一環(huán)境。該院在實施這一類型的新生兒護理之后,可以有效幫助產婦盡早開奶,確保母乳喂養(yǎng)的成功率,也能有效提高產婦的哺乳能力及護理新生兒的能力等。從新生兒的角度來分析,共同參與模式下的母嬰同室護理可以培養(yǎng)新生兒與母親之間的感情,使新生兒更為舒適,并且對于新生兒的未來成長發(fā)育存在積極影響[11]。
在對比兩組新生兒接受不同護理干預后的不良反應情況后可看出,共同組新生兒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僅為3.8%,遠低于傳統(tǒng)組新生兒19.5%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兩組實驗對象的數據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此外,共同組產婦對于臨床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高達98.1%,明顯高于傳統(tǒng)組產婦82.4%的臨床護理滿意度。該研究的相關數據與楊霞[9]的研究數據存在共同性,其研究中產婦的護理滿意度為96.7%,這也體現出該研究的科學性。共同組新生兒在接受共同參與模式的母嬰同室護理后,體質量明顯更高,住院天數也更短,這些數據均充分體現了共同參與模式的母嬰同室護理存在極強的應用優(yōu)越性。
4 結語
在接受母嬰同室護理的新生兒臨床護理工作開展中,將共同參與模式與護理工作相結合,可以有效降低新生兒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幾率,值得應用。
[參考文獻]
[1] 楊東英,雷葉琴.共同參與護理模式在母嬰同室新生兒護理中的效果分析[J].中醫(yī)藥管理雜志,2015,23(18):68-69.
[2] 吳惠文.母嬰同室共同參與護理模式的應用效果分析[J].海南醫(yī)學,2014,25(18):2807-2808.
[3] 郭利華.母嬰同室新生兒護理的共同參與式探討[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5,15(A4):236-237.
[4] 李雪蓮,臧雅靜. 護理干預對預防母嬰同室新生兒嘔吐的影響[J]. 中國衛(wèi)生產業(yè),2012,9(19):53.
[5] 賈姣元.共同參與模式在母嬰同室新生兒護理中的應用[J].中醫(yī)藥管理雜志,2016,24(3):92-93.
[6] 沈庭英.母嬰同室新生兒護理共同參與模式分析[J].求醫(yī)問藥,2012,10(9下):95-96.
[7] 詹園園.母嬰同室新生兒護理的共同參與式探討[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9):845-846.
[8] 方惠. 母嬰同室新生兒護理模式的臨床應用效果[J].中國衛(wèi)生產業(yè),2013,10(15):63-64.
[9] 楊霞.新生兒護理中實施母嬰同室共同參與模式的效果研究[J].當代醫(yī)學,2015,21(33):100-101.
[10] 謝映梅.共同參與護理模式對母嬰同室產婦及新生兒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6,13(11):4-6.
[11] 楊雪嬌,蔡岱青.產科母嬰同室護理新模式的探討[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4,12(6):231-232.
(收稿日期:2016-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