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仲南
家庭教育里,對孩子的一問一答,也可體現出一種家風,涉及到對親人和其他人的評價,認定,不要在孩子年幼時就隨意進行,更不能讓這種簡單的、沒有以事實為依據的評價影響孩子。
不少當母親的在孩子小的時候,喜歡逗著玩似的問孩子:你說,媽媽好還是爸爸好?
孩子不懂什么辯證法,也不懂一分為二,更不知道艾思奇,結果多數孩子會大聲搶答:“媽媽好”。結果姨媽們大舅們一齊嚷:真聰明,乖孩子啊,聽媽媽話,有前途。
那個當爸爸的沉浸在天倫之樂中,他是贊成孩子回答的,正是因為媽媽好,才找了她當老婆。這時候,大多數男人都會咧開嘴笑,很少人會就這個問題深入討論下去。
可當這個問題不斷地重復問孩子后,卻會使孩子的思維產生一種生硬判斷,一種機械的取舍。他會認為,既然我說了“媽媽好”之后,得到了大家的表揚,那爸爸肯定是不好的,于是,他慢慢就不喜歡爸爸所做的事情,盡管爸爸做了對的事情,他們也不喜歡;而媽媽所做的一切,都是好的,盡管有些是錯的,他們也認為是對的。
這種提問很容易導致一種思維慣性,到了幼兒園,孩子們就會去分哪個老師好哪個老師不好;上了小學,就去分哪個同學好哪個不好;到了初中、高中,同樣的會分人的好壞,一切是以自己為中心地去進行機械的判斷,直至參加工作后,還是“童心”未改。
有些新入行的人就帶著這種思維模式去探風聲,去調查研究,他們去問一些老職工:到底是李處長好還是張?zhí)庨L好?體制內的人一般比較老練,不輕易表達自己的情感,就說“你自己觀察吧,這問題比較難回答”。于是,問人者就會感到惶惶然,覺得這里“水很深”啊。有的人到大企業(yè),就問:你們說童經理好還是宋經理好?有的就回答,“沒一個好人”。有的說,“童這個人不錯,那個姓宋的,哼,毒蛇一樣”。有的說,“這事復雜啊,不方便說了”。搞得那個新入職的人迷迷糊糊,不得要領,每天一上班,就覺得心跳不正常。
家庭教育里,對孩子的一問一答,也可體現出一種家風,涉及到對親人和其他人的評價,認定,不要在孩子年幼時就隨意進行,更不能讓這種簡單的、沒有以事實為依據的評價影響孩子。要不然,只會產生一種思維定定式,產生負面投射,很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朱自清是一個聰明人,估計他小時候也覺察不到父親的愛,父親的好,到了他去省城念書,他目睹自己的家境在衰落,但父親還是擠出僅有的錢,供他去讀書。父親送他上火車并安頓好他后,他望著父親走開,笨拙地攀上鐵軌邊上的路基,艱難地捧回買到的橘子給他吃,分手時,只有簡短的幾句話就轉過身子離去。朱自清這時候,才真真切切地感到了那種厚重的父愛,寫出了充滿親情、深情的《背影》一文。這種父愛,是大多數男人都明白的,因為他們大抵都是這樣表達愛意的。
有人說,“那也不應問這也不能問,開開玩笑有這么嚴重嗎?教育孩子真難啊”。是的,世上有哪一樣東西難得過“育人”呢?正因為我們怕難,以及我們的隨意性,我們便忽視一些我們認為是“小事”的細節(jié),做一些自認為無傷大雅的事。結果,孩子長大以后,就會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地點,不同的人群中遇到大大的麻煩,一些小事也會演變成大事。像“馬加爵事件”,同學們要是體諒他貧窮的背景,不傲氣生硬地對待他,在生活上關心,語言上寬容溫和,馬加爵就很可能不會做出殘暴的行為。同樣,馬加爵如果不把自卑、仇視藏在心里,他就不會暴發(fā)惡念。
“媽媽好還是爸爸好”這樣的發(fā)問,就好像問“左眼好還是右眼好”一樣沒有什么意義。我們要慢慢引導孩子不從簡單的感受出發(fā),而要用心去感受,用理智和客觀的理念去感受事物。只有這樣,我們的家教、家風才會步入正道,才會樹立一言一行的規(guī)矩。
家教,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都是很難的,每逢我們看到那些開豪車,卻大開遠光燈的人;看到聽到高聲吐痰的人;看到那專門搬弄是非,造謠惑眾的人;看到那些為了個人利益不惜犧牲別人利益的人,我們便知道教育的難。面對難的事,我們只能迎難而上,只能一點點去改這些事,誰都不去做,只能更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