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世明
這里的“葡萄牙”可不是老牌的“殖民帝國”葡萄牙,而是生逢斯世的國人,都似乎長了一嘴泛酸的“葡萄牙”,任你什么優(yōu)點(diǎn)在這些“葡萄牙”的舌根子上天天嚼,都會酸得你腮幫子難受。
人們又都隨身揣著“眉間尺”,堪比傳說中那著名的“眉間廣尺”,正好用來錙銖必較地攀比與盤算。
由此題就引出了這30年中國社會的“關(guān)鍵詞”:競爭。說狹窄了,就是全面的攀比,每一家從老到小,從社會存在——政治(地位、官位)、經(jīng)濟(jì)(價位:掙多少工薪;職位:前途如何)、文化(學(xué)校、學(xué)位)到思想意識“全方位”,從里子到面子“全天候”,等等。從而,形成了一個規(guī)模最為龐大的族群——攀比族?!啊矢吣甏保虺蔀樽钸m合描繪現(xiàn)時國人群體生態(tài)與心態(tài)的時代詞語。
如何“攀高”?過年了,孩子們要有象征著財務(wù)自由的“壓歲錢”了。瞧瞧,說著“壓歲錢”,筆者兩個同類“職稱”的老伙伴攀比起來——這爺爺說,今年我得給小孫女“加薪”,起碼4000塊;那位當(dāng)姥爺?shù)牟环蘖耍寒?dāng)下還分“內(nèi)”“外”?我給我的?。ㄍ猓O女起碼漲到5000塊……好嘛,連“壓歲錢”都要“攀高”,還有什么不在可攀之列?
遠(yuǎn)至兒女身高與顏值、就職于哪個“衙門口”,近至你喝什么茶、住多大房、出游過幾國、冬天去哪兒過冬……整天就這么攀著比著活!
人皆有欲望,唯各自“胃口”大小不同。人多懷攀比心理,只是目標(biāo)高低有異。筆者總結(jié),人生有“攀比三階段”:成績、成就、成活。英姿少年競“成績”,雄心壯年攀“成就”,桑榆晚景恐怕只能比“成活”了。
其實,最浪費(fèi)生命的事情有四:擔(dān)憂、自憐、埋怨、攀比。“攀”者,抓住東西往上爬也。古有讀書之“九字真經(jīng)”:“黃金屋、顏如玉、萬斛粟”,而今有新“五子登科”:票子、房子、車子、位子和娘子,這便是對“攀爬”目標(biāo)的絕妙寫照。
所謂“身價”之高低,就是看誰“五子”之富、之豪。富豪者便是“成功人士”,反之,自然是茍且者、是狗熊了。
置身攀比年代,初顯富態(tài)者,猶如一夜暴富的窮人,一眼緊盯著奢侈品和感官消費(fèi),一眼緊盯著身旁眾人的“爬高”,用“眉間尺”緊比細(xì)量。而某些官員攀利益,也攀政績,以政績“斗富”成一時弊。
粗粗想來,如此這般攀車、攀房、攀情、攀色、攀長相、攀身材、攀家庭、攀愛人、攀名氣、攀地位、攀政績、攀兒女直至攀孫輩……又似乎集中表現(xiàn)為:攀金錢。有專家稱,英語中的金錢(Money)一詞取自羅馬女神蒙妮坦(Moneta),這個明智的蒙妮坦女神在希臘文的單詞中還有警告之意。金錢女神的名字象征豐饒的同時,也在向世人警告著金錢殘酷的一面。
筆者以為,金錢“殘酷的一面”,其一為炫富、窮奢極欲帶來的腐朽甚至速朽,其二恐怕更多地表現(xiàn)為“攀高枝”時的“不及其余”吧。攀爬的行為危險系數(shù)很高,何況是高枝?要讓自己的身子骨輕起來,甚至無視尊嚴(yán)人格之類,又用“葡萄牙”咀嚼,又拿“眉間尺”衡量。攀爬在高枝之中,遠(yuǎn)離地面……而攀得越高,越易跌落,這句千古箴言誰能忘啊?
一個人如此,一個民族、一個時代,“不及其余”地“攀高枝”當(dāng)如何呢?
(摘自《諷刺與幽默》 圖/高加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