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茜茜
摘 要:契訶夫,世界著名短篇小說家,俄國文學巨匠,他擅于用辛辣嘲諷的筆觸在極短的篇幅中揭露生活的本質與社會的黑暗,在契訶夫筆下,有一批完整豐滿、個性鮮明的女性形象:有的瘋狂奔走于男人與珠寶之間,有的則默默忍受著家庭的重擔成為婚姻的犧牲品。本文試論契訶夫筆下情感生活與性別意識沖突下該時期俄國女性的生存狀態(tài)。
關鍵詞:家庭;情感;交際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9-0-02
契訶夫小說中的女性類型豐富,性格各異,她們有著不同的家庭出身、社會地位、個人魅力、家庭教育,更重要的是,她們有著各自不同的愛情觀與婚姻觀。當然,契訶夫也對這些女性的情感生活和生存狀況的好與壞,幸福與不幸作出了回答。他認為這些女性的幸福或不幸都是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覺形成的,一些非常小的事件看起來無關緊要,但對于一直處于蒙昧昏睡狀態(tài)的女性來說無疑成為了震耳的警鐘,這些小事件使她們驚醒、感憤、羞怯、反思,使她們突然發(fā)覺和意識到自己究竟是以怎樣的姿態(tài)存在自己的家庭里。
一、愛情,女性情感生活中永恒的主題
19世紀后期的俄國社會中,男性在社交場合和家庭生活中都是話語權的主體,無論是愛情取舍的決定權還是家庭生活的主導權,俄國男性都以強硬的控制欲和專斷性囊括。這種專斷與自私的獨占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精神體系的傾斜和失衡。
1、男性與女性的愛情觀
俄國男性對于女性的愛情是沖動型的,他們往往一眼被對方的魅力傾倒,在未得到女性肯定的答復前,男子眼中的女性無比完美,他們時刻都陷入在甜蜜而憂愁的痛苦中,愿意將所有的勇氣付諸到完成愛人心愿的偉大事業(yè)中去。然而,當?shù)玫綄Ψ降膼勰胶螅麄冇謺炭植恢?,善變且畏縮不前。不僅僅是俄國男性,世界范圍內的男性普遍適用于這一征服規(guī)律。
愛情不等于婚姻,這二者的銜接是艱難的。契訶夫筆下的《薇羅奇卡》就是這樣一段沒有承諾沒有結果的愛情。在《薇羅奇卡》中,小說前部分少年奧格涅夫與少女薇羅奇卡的邂逅讓人怦然心動,然而當少女大膽地表白后,奧格涅夫瞬間覺得眼前的少女不再艷麗奪目了,那種瘋狂地迷戀感變成一種微澀的憐憫之情,在成功“征服”對方的真心后,戀愛中忐忑不安的期待變了味,一種潛在的責任和艱難的抉擇將明快的心情蒙上陰影,這種男女在感情付出上的不對等揭示了女性在情感方面的被動性。
《沒意思的故事》中,六十多歲的老博士對于妻子瓦西婭的看法真實反映了男性的想法?!边@個胖而笨重的老太婆,總是一副蠢相,目光遲鈍,滿腦子只有價格和折扣,這個開口只談開支的女人難道真是當初那個聰慧純潔、面容美麗而被我瘋狂愛戀的瓦西婭嗎?” 女性的衰老帶給男性的心理落差和打擊遠遠超過女性,婚姻改變了女性的面貌,也改變了女性在男性心目中的地位,婚姻是個必然魅力貶值的過程。從這個角度看,婚姻生活對于男女的影響差距是極大的,也能反映出男女在情感上的一種不平等。
2、男性與女性心目中理想伴侶形象
男性心目中的理想女性,即如《吻》中那個神秘的貴婦人一般有著溫暖美好的身體和神秘的令人著迷的魅力,又符合《苦惱》中老趕車人對女性的判斷;易動感情,愚蠢愛哭,《套中人》中瓦連卡一般愛笑愛鬧、愛唱愛跳、性格鮮明、明艷鮮麗如蜜餞水果,也如《薇羅奇卡》中薇羅奇卡一般舉止優(yōu)雅,帶有女性特有的慵懶溫柔的天生風情。
而俄國少女的愛情觀在契訶夫的小說中也有所總結?!恫黄降溺R子》中,瘋狂的妻子在彌補了自身外表的缺陷后潛意識得到充分的釋放:“我的腳邊應該匍匐著最漂亮、高貴的騎士才對!”《跳來跳去的女人》中,奧莉加在情人的哄誘下不禁幻想自己本是最耀眼的藝術家,能與她并立接受人們歡呼掌聲的必須是一個思想上的天才,上帝的選民,真正偉大而矚目的巨人……總結來看,高貴的出身,迷人的外表舉止,世人矚目的才華,甚至喚醒女性同情心的憂郁氣質,這些元素共同構成了俄國女性心中的理想伴侶形象。
二、家庭,零風險保險還是鎖鏈囚牢?
1、婚姻的熱烈追捧者——扭曲心態(tài)下的悲慘女性
盡管在契訶夫的小說中多描寫的是婚姻生活中的少婦感到對壓抑家庭氛圍的厭倦,感嘆自己的不幸和欲望的不得滿足,但是在俄國社會,女性中絕大部分都是婚姻家庭的瘋狂追捧者,無論是在貧苦家庭中,還是在上層家庭中。
貧苦家庭中,母親和女兒辛辛苦苦籌備嫁妝,嚴肅地如同一件生死攸關的事業(yè)。這種執(zhí)著的努力甚至成為了一種扭曲的執(zhí)念:一個貧民女孩子,嫁妝仿佛是生命的一切,沒有嫁妝就沒有依賴男人的資格,而沒有男人就注定面臨貧窮、饑餓、死亡。契訶夫的《嫁妝》中塑造的就是這樣一對母女形象,母親一心期待著女兒嫁入一個體面而富庶的家庭,這就相當于自己完成了一個光榮母親的巨大使命,而女兒病態(tài)地幻想著婚姻,但她到生命盡頭都未曾真正與男性接觸交流。女兒的離去使母親所有的努力付諸東流,絕望的母親只能轉而以虛無的神為感情寄托,完成自己內心最大的遺憾。這樣的悲劇無疑是令人心情格外沉重,這是無數(shù)俄國貧苦母親與女兒們的無聲的巨大的悲哀。
婚姻的熱烈追捧者中,還有上層社會的家族們,在他們眼中,年輕貌美的家族女性簡直就是最好的籌碼。她們可以輕而易舉地換來其他家族的關系人脈,繼承權和大筆財富,而自身卻只賺不賠,女性的婚姻成為了利益交織、勾心斗角的他人的買賣,女性自身的聲音完全沒有人理會和重視。這些女性的未來注定蒙上這樣一層危險而沉悶的灰色陰影。因此契訶夫筆下的《新娘》才會被迫以出走的方式逃離家族的黑暗的操控。
不論出于何種心理,在這種扭曲的心理操縱下,女性很難真正得到稱心的歸宿,最終都成為了婚姻家庭的犧牲品。
2、女性與家庭
在《丈夫》一篇中,契訶夫講述了一件小事,然而就是在這件小事中使讀者對于女性在家庭中的位置產(chǎn)生了思考。騎兵團在某小縣城過夜,太太小姐們聽說騎兵團的到來……她們衣冠不整,蓬頭散發(fā),呼吸急促,她們以一種前所未有的姿態(tài)向著同一個目標涌去,她們癡迷的臉個個蒼白……那些士兵們的銅號聲在她們聽來簡直是神樂。”
在階級禮教約束下,那些出身有教養(yǎng)家庭的年輕小姐們是青澀的,她們從小接受的嚴格的家庭教育使得她們明明對異性充滿了好奇卻受到了行動上的限制,在真正成為婦人之前,她們甚至很少有與異性的正常接觸與交流。這便會使這些小姐們的判斷稚嫩而有所偏失,她們在擇偶時往往把外表放在了第一位,忽略了一個成熟男人所必備的可貴的品質。這些風度翩翩的社交寵兒們往往舉止輕浮,玩弄感情,這些被女人香粉和贊美聲洗腦的結局。由此看來,社會對女性的定位和預期的行為設定壓抑了女性健康的心理發(fā)育,使得女性對男性親近的天性被畸形放大,甚至病態(tài)化。
同樣,作為規(guī)矩,舉止得體的少婦們剛剛揮手與少女時代作別,在心智上她們并不成熟。初入婚姻的她們往往在成為婦人后幾年才初次體會到情為何物,在這樣的家庭生活中,她們對自己的丈夫禮貌有禮,但卻拘謹,偶爾她們會遇到一個能夠徹底放開自己的舞臺,而在這個舞臺上,父親和丈夫永遠是缺席的。父親象征著從小到大成長過程中的一種權威,而丈夫則是每日婚姻生活中虛偽以待的客人,契訶夫將少婦們的解放寫得十分貼近現(xiàn)實而具有詩意,她們因舞蹈、樂聲和清脆的馬刺聲陶醉,她們把整顆心交給萍水相逢的朋友,完全忘記了她們那些平民身份的同伴了。她們的父親和丈夫遲到遠遠的后面去,擁擠在前廳寒傖的飲食部旁邊。
當《丈夫》中的少婦安娜回到現(xiàn)實面對自己的丈夫時,她打了冷戰(zhàn),隨后滿臉漲紅,為幻想和現(xiàn)實的強烈反差和巨大失落而臊得無地自容,當遭到丈夫強制退場的無理要求后,安娜.帕滅洛夫娜開始拒絕,而后央告懇求,末了她開始不準她向丈夫賭咒發(fā)誓,只為了能使舞會的愉悅感多停留一會兒,這樣辛酸而可憐的安娜做出了如此卑微的姿態(tài),卻還要維持她和丈夫的關系,顧及旁人的閑言碎語,只能在旁人面前強顏歡笑,輕聲細語,強忍下極大的痛苦和失落,而這一切的原因,契訶夫犀利地指出:她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緣故……這種身體自然的反應才更顯現(xiàn)出女性的悲裒。
家庭帶給婦女們的預期壓力過大,夫婦的關系形同一種被規(guī)定了的僵化了的契約羈絆,這種夫婦之間的聯(lián)系是生著倒刺的頸環(huán),牢牢鎖在女性的脖子上,麻木的女性只有某些時候嘗試掙脫或松動它時才會感受到鉆心的疼痛。
退場后,如愿的丈夫到方才舞會上神采飛揚的安娜滿臉痛苦和委屈地低著頭,灰心喪氣,在看到這樣的反應后他沒有任何的安慰和負疚,而是感到一種強烈的興奮和快感,在成功扼制了妻子的精神出軌后,這位自命不凡的小官吏也繼而感到無盡的難以填補的空虛,在沒有任何感情基礎或已感情淡化的家庭里,生活開始散發(fā)腐味,這樣的日子渺小可憐,索然無味,男人們在街上摸黑走路聽著爛泥在腳下咕唧作響,知道明天仍沒有什么指望,只好仍舊喝酒打牌。這讓人不禁反思,在這樣的平民家庭里,社會環(huán)境掐滅了人民生活的光亮,在這樣毫無生機的泥灘里逗留過久,難免會互相嫌棄厭惡對方的惡臭,一方面又無可奈何地繼續(xù)在爛泥里打滾,因此 ,男人們對妻子會產(chǎn)生淺薄淡淡的感情,養(yǎng)成善妒暴戾的性格也確實有著外部社會壓力的原因。他們守著家中的女性,嫉妒、懊惱、受傷害的自尊心。他們有常喝白酒,長期過著停滯生活在男人的內心產(chǎn)生的那種狹隘的內地人憤世嫉俗的心理,可惟獨最可貴的對女性的依戀與溫柔的愛慕之情卻絲毫沒有,他們不懂在家庭生活中,對妻子發(fā)自內心的尊重與贊美才是守住妻子最牢靠的保障,這便是平民階層家庭的狀況。
三、結語
在契訶夫的筆下,這些發(fā)覺到自身需求與現(xiàn)實束縛矛盾的女性,開始嘗試擺脫社會給女性的定位,開始努力正視男性對女性的偏見,然而身體上的覺醒并不是真正意味上作為人的真正覺醒,因此,這些為情所困的俄國女性的抗爭并未讓我們感受到維護人格尊嚴抗爭時的那種激昂勇氣,而更多的則是對那些角落里夜中枕畔的嗚咽與淚水的深切同情。
參考文獻:
[1]李文瑞.探究契訶夫戲劇中塑造人物形象的獨特方法[J].人文天下,2016,(第10期).
[2](俄)契訶夫著.《契訶夫小說全集》[M].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
[3](俄)契訶夫著 賈植芳譯.《契訶夫手記》[M].天津 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
[4]朱逸森著.《契訶夫1860-1904》[M].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5]張虎.門羅與契訶夫——以女性書寫為中心[J].俄羅斯文藝,2016,(第2期).
[6]王雅,呂明鳳.論契訶夫小說的審美追求[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