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雨
媒體不久前紛紛報道,中國市場假冒進口奶粉猖獗,大批假冒產品被查獲,地點不僅有國內倉庫,還有尚未入境的中轉渠道。動物保護主義者常說“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其實奶粉也是類似道理:沒有需求就沒有仿冒。正是對進口奶粉的旺盛甚至畸形需求,催生了假冒洋奶粉這個灰色產業(yè)。
同山寨奢侈品的動機不同,被假冒進口奶粉所利用的正是家長的拳拳愛心。自從三鹿的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愛子心切的國人紛紛轉向國外產品。很長一段時間,但凡有親友同事出境,不管是旅游還是公務,相當多都帶著對國外奶粉瘋狂掃貨的“捎買帶”任務,以至于澳大利亞一度出現了因華人掃貨而引起的奶粉短缺,香港更是有針對性地出臺奶粉限購令。
在“捎買帶”遭限制后,代購和跨境電商就成為了主要渠道。這一轉變,也給不法分子創(chuàng)造了絕佳的“發(fā)展”契機。正是對進口奶粉的一味追求,將我們自己置于風險當中。即使是在京東“全球購”這樣的知名電商平臺,我也買到過假冒進口商品,何況那些小的跨境電商平臺呢。媒體報道的假冒進口奶粉,很大部分正是通過海淘、代購、電商渠道流入了市場。
雖然出過問題,但國產奶粉那么差么?據國家食藥監(jiān)總局3月發(fā)布的消息,“總局組織抽檢87家企業(yè)的224批次嬰幼兒配方乳粉,被抽檢樣品所檢項目全部合格”。這實際上就是國家倡導供給側改革以來,這個產業(yè)對“讓祖國下一代喝上好奶粉”的圓滿回答。而剛剛付諸實施的配方注冊制,更體現了國產奶粉質量標準的更上層樓。
說到配方,在我看來,進口奶粉與中國嬰幼兒之間最嚴重的問題,其實不是產品質量,而是配方。中國人和歐美人在水土、食物上有巨大差異,因此形成了不同體質特征。而奶粉的配方都是根據消費者的生理特點制定的,尤其嬰幼兒奶粉,更是要根據母乳的成分精確調配。
因此,中國嬰幼兒最需要的是中國媽媽的配方。國外的配方奶粉設計數據,都是參照國外的母乳研究數據,其成分自然也就不符合中國食品安全法的要求。之前媒體報道的“海淘知名品牌奶粉,40%不合格”,其實也并非這些國外產品的質量低下,而是指其不符合中國的國家標準。
三鹿奶粉事件過去已經快十年了,它給家長群體帶來的負面暗示,不應繼續(xù)這么發(fā)酵下去。尤其隨著二胎政策放開,對奶粉的需求必將在相當長時期內保持較高持續(xù)增長。因此,是時候給進口奶粉降降溫,讓中國孩子喝中國好奶粉了。
就是在過去這十年間,無論手機還是互聯(lián)網,汽車還是軍工……中國制造和中國企業(yè)、品牌都已取得突飛猛進的發(fā)展,甚至居于世界強手之列。在此時刻,我們更應清醒地重新認識國產奶粉這一產業(yè)的未來了?!?/p>
(作者是技術經濟觀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