淵泉
鑰匙每天被帶在身邊卻很少引起我們的注意,但你知道嗎?鑰匙串上其實隱藏著你不少的秘密。比如,鑰匙的數(shù)目暗示著你所掌握的房間數(shù),而一個人掌握的不同地點的房間越多,他的社會角色也常常越復雜—小孩的鑰匙往往很少,而工作的成年人,尤其是從事行政工作的,則常常有一大串鑰匙。
鑰匙所透露出來的部分信息,憑借經(jīng)驗和直覺都能捕捉到,可經(jīng)驗會犯錯,直覺能捕捉的往往只是很小的部分,那么我們該如何科學地看待鑰匙與人之間的關系呢?這里需要引入一個概念:功能可供性,以下簡稱可供性。
什么是功能可供性
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吉布森于1977年最早在知覺領域提出可供性的概念,認為人知覺到的內容是事物提供的行為可能而不是事物的性質,而事物提供的這種行為可能就被稱為可供性。簡單來說,我們可以將可供性粗略地理解為事物的一種可能的意義,它描述的是環(huán)境屬性和個體發(fā)生連接的過程。吉布森認為可供性是獨立于人的物體的屬性,但與每個人的能力又密切相關。1998年,認知科學家唐納德·諾曼將可供性的概念運用到人機交互領域,相較于吉布森,諾曼更強調一定情境下可以被知覺到的可供性的意義。它不但與個人的實際能力有關,還將受到心理的影響。
鑰匙就有兩類基本的可供性:權力上的可供性和物理屬性帶來的可供性。權力上的可供性是指鑰匙可以打開和鎖上我們的房間,這個可供性來源于鑰匙和鎖的匹配。物理屬性帶來的可供性指鑰匙的形狀、重量等物理屬性帶來的可供性,比如我們會將鑰匙作為鋸齒刀使用來劃開包裹,會預先稱好鑰匙的重量以便判斷電子秤是否缺斤短兩。
可供性與人的關系
事物的屬性往往是很豐富的,而何種屬性會被我們知覺成可供性則與物理能力密切相關。布朗大學威廉·沃倫在1984年的研究中為解釋這一點提供了一個經(jīng)典例子:爬樓梯。同樣高度的樓梯,對于成年人來說,樓梯有著供其爬上去的功能可供性;然而,對于只會在地上爬的嬰兒來說,這種功能可供性并不存在。相類似地,對于一個無法將鑰匙插入鑰匙孔中的嬰兒來說,鑰匙并不具備開鎖的功能。
而個體的目標、期望、計劃、價值觀等心理屬性也會影響到我們對可供性的知覺。只有當需要拆包裹的時候,我們才會將鑰匙作為鋸齒刀來使用;同樣地,假如市場中不存在缺斤短兩,沒有什么人會意識到可以用鑰匙的重量來衡量電子秤。
在一些更極端的情況下,我們可能僅僅知覺到事物的一個可供性,這個可供性往往是最常用的并且是被設計者預設的可供性,這時候就會發(fā)生我們心理學上所說的“功能固著”。比如對一些沒有開包裹經(jīng)驗的人來講,可能他們就難以想到可以將鑰匙當小刀用,而只能對著包裹干著急。
通過可供性來看人
對可供性的知覺會受到特定情境的誘發(fā),也會被我們的心理因素所影響,因此我們反過來可以通過個體選擇的可供性來推斷個體的心理,當然在進行這種推斷的時候必須考慮到可供性發(fā)生的情境。也就是說,通過可供性來看人不是萬能的。
鑰匙象征著權力,將自己房間或柜子的鑰匙給他人,意味著你愿意授予他人進入你的地方的權利,意味著你對他人的信任和關系的密切;而主動為子女配上一把家里的鑰匙,往往也意味著父母認為子女可以開始學會獨立了。至于不善于利用鑰匙的其他可供性來解決問題,比如將鑰匙當作小刀或者秤砣,一方面說明了在類似事情上經(jīng)驗的不足,同時也顯示了在使用物體來解決問題上變通性不夠。
除此以外,通過鑰匙還能看出你處理家庭和工作的態(tài)度:是愿意把工作和家庭完全分開,還是會很樂意在家里處理工作上的事。如果一個人把辦公室鑰匙和家里的分開放置,他很可能就屬于前一類人。用可供性的思路分析鑰匙還可以看出很多,除了鑰匙之外,鑰匙環(huán)也是需要仔細觀察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