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戲劇文獻的重新發(fā)掘與梳理
      ——以近代“新劇”為中心*

      2017-04-22 02:56:23
      文化遺產 2017年2期
      關鍵詞:圓珠新劇話劇

      趙 驥

      戲劇文獻的重新發(fā)掘與梳理
      ——以近代“新劇”為中心*

      趙 驥

      長期以來,話劇史的研究一直缺乏對史料的重視,本文從戲劇文獻史料著手,通過對相關史料的梳理,重新考證、還原了早期劇人的雜聞軼事和社會生活狀況、新劇舞臺演出的技術呈現、演出內容以及表演效果。作者指出戲劇文獻是找尋真實的戲劇歷史的線索,是話劇史研究的基石,對其進行重新梳理和發(fā)掘工作至關重要。

      新劇史 新劇文獻 劇人生活 戲劇真實

      長期以來,新劇的研究,過多依賴于個人的回憶資料,而忽視了歷史文獻的價值。

      1907年是中國話劇的開端,其全部的佐證幾乎都來源于當事人的回憶。*詳見《話劇運動五十年史料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8年版。由于中國留日學生演劇,純屬偶發(fā)性事件,國內的文字鮮有記載。而日本學者對于當年春柳社在日本的那場演出,則極為重視,留下的文字遠較國內學者為多。時至今日,春柳社依然是日本學者所津津樂道的話題,他們留下的諸多文字,又成為今天研究中國早期話劇起源的史料和史實。于是,中國話劇源于1907年,中國話劇源于日本,便一直成了中國話劇史的真理。

      近年來,民國新劇史料的不斷發(fā)掘與重視,為我們重新認知新劇的發(fā)軔,提供了文獻的支撐。朱雙云的《新劇史》中,便有1899年上海圣約翰大學、徐匯公學的學生演劇活動;有1900年南洋公學的學生演劇活動;有1904年上海南洋中學和民立中學的學生演劇活動;有1905年汪優(yōu)游創(chuàng)辦的文友會的演劇活動;有1906年上海的滬學會、群學會及朱雙云和王幻身等人創(chuàng)辦的開明演劇會的演劇活動;有1907年春正月,任天樹、金應谷組織的益友社的演劇活動的記載。

      這些記載,均早于春柳社在日本東京的演出,為何未能成為中國話劇起源之開端?

      史料之匱乏,不等于歷史之不存在,認知之片面,不等于歷史之真實。

      重視話劇文獻的工作,是話劇史研究的基礎性工作。

      對于中國早期話劇史的研究,由于長期不重視文獻,不少結論性的論斷都有待進一步的商榷。舉例而言,新劇在中國話劇歷史發(fā)展進展中的作用與地位,究竟如何?一直以來,是否定的聲音占主導的地位,“商演為主、僅有幕表、粗制濫造”等等,不一而足。然翻檢當年的《申報》,卻會有不同的發(fā)現:新劇的商演,似乎有著極強的生命力,民鳴社的《西太后》一劇竟連演了92天;笑舞臺的“三生有幸”成為坊間追捧的“熱播劇”;《新劇考證百出》讓我們知道新劇文明戲的舞臺上莎士比亞的劇作也占有一席之地;《新劇考》至少在文字記載的層面最大限度地“復原”了新劇的舞臺演出……

      這一切都歸功于戲劇文獻的記載,這些文獻亦成為復原新劇歷史真實性最為有力的佐證。

      戲劇文獻在很大的程度上復原了早期新劇劇人社會生活的原貌。

      朱雙云是我國早期新劇運動的開拓者之一,然而關于他的生平記述,卻知之甚少?!渡虾T拕≈尽分杏嘘P朱雙云的詞條,明確地寫著“生卒不詳”。*李曉:《上海話劇志》,上海:百家出版社2002年版,第375頁。而朱雙云的《新劇史》中,有一則朱雙云的《自序》:“雙云行年二十五矣,少有大志”,落款是“癸丑夏月”。據此可知朱雙云的生年是1889年。至于其卒年,《申報》則有明確的記錄,歿于1942年。其生前好友李元龍在悼念朱雙云去世的文章中,明確地記載:“于三十一年春逝于北碚”、“溘然長逝于北碚鄉(xiāng)寓,時中華民國卅一年三月三十一日凌晨六時也”。*李元龍:《生平備受良朋惠,至死難忘隱痛深,朱雙云客死北碚》,《滬風》1946年第1期。兩則文獻,有關朱雙云的生卒年,清晰了然。

      朱雙云的《新劇史》書中,常自稱“小子”?!靶∽印币辉~,并非謙詞,而是朱雙云的別署。據鄭逸梅《南社叢談·南社社友姓氏錄》載:“朱樹鶴,字雙云,別署朱八小子,上海人”。鄭先生天假年壽,閱歷豐富,雖強聞博記,亦難免出錯。“朱八小子”果真是朱雙云的別署?筆者在1946年的《是非》雜志上,找到一篇署名銓公的小文,說朱雙云的筆名是“牛八小子”,*銓公:《朱雙云的豬頭三脾氣》,《是非》1946年第5期。并說明朱雙云起這個名字,是為了對應當時的戲劇大家馮叔鸞先生所起之筆名“馬二先生”。此后,筆者又在徐半梅先生的《話劇創(chuàng)始期回憶錄》中,找到了朱雙云的筆名“叫牛八小子”之記載。*徐半梅:《話劇創(chuàng)始期回憶錄》,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7年版,第97頁。據此,筆者以為鄭逸梅老人的回憶可能有誤,而徐半梅和銓公的“牛八小子”,更加符合朱雙云筆名的寓意。

      通過大量的戲劇文獻,有關朱雙云的身份亦得到重新認知。

      一般而言,由于《新劇史》一書的首創(chuàng),朱雙云先生仍中國新劇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定論似無可厚非。然而通過對大量戲劇文獻的梳理,筆者卻有新的發(fā)現,朱雙云先生對于中國傳統(tǒng)的戲曲亦大有建樹。筆者在翻檢民國時期的期刊時,分別從《蜜絲》《戲劇畫報》《戲》和《社會月報》等雜志中,輯錄出朱雙云從未正式出版的《菊部珍聞》一書。*按:該書已由筆者校勘,已于2016年10月由北京學苑出版社出版。

      關于《菊部珍聞》一書之來歷,據朱雙云自己說,是與貴俊卿、孫菊仙、夏氏兄弟、周鳳文、曹輔臣等人的交往中,“耳濡目染,則于梨園珍聞,尤盡得無遺”。然后“摭拾其中遺聞軼事,書成此編”。由該書的“弁言”可知,此書最早著于民國十九年的秋年??梢姡祀p云與戲曲界的交往甚密,對于梨園掌故的記載亦甚詳。

      《菊部珍聞》一書,包含了諸多梨園的軼聞趣事,是我們今天了解梨園內部變遷的重要文獻。書中提及“九皇會”、“武昌會”等,表明早期的梨園擁有與道教極其相似的組織機構,宗教的色彩較為濃厚?!氨а荔恕币辉~是戲園后臺經理的代名詞,“應行”、“六場通頭”、“倒堂”則記載了早期戲班內部分工不甚明細,演員不僅要會本行當全部的戲碼,而且對于伴奏的樂器,亦要樣樣精通,所謂吹拉彈唱,無所不能。至于場上的龍?zhí)?,起先也是并無專職,無論角色大小,“遇有閑暇,一律扮演龍?zhí)住???梢娫缙诘睦鎴@,尚無名角與普通演員之間分明的涇渭,名角制也許是京班南下海上,成為海派戲劇之后,才逐漸形成的制度。

      除了梨園內部的諸多雜聞野趣之外,《菊部珍聞》還記述了早年上海市民社會中戲劇活動的情形,比如上海灘第一個劇評人是誰、梅蘭芳和王鳳卿在滬待遇之變化、“伶界大王”譚鑫培在上海被喝倒彩一案的真相等等,都是梨園中的“珍聞”。朱雙云在《菊部珍聞》的跋語中道:“吾之所聞于鞠部者,已盡于此矣。雖寥寥數十頁,或由經驗而來,或為親目所睹,或為個中人所口述,敢自矢無一語之虛造,無一言之剽襲?!?朱雙云:《菊部珍聞》,《社會月報》1935年第7期。據此跋語可知,朱雙云與戲曲界的交往,非同一般,他不僅是我國新劇界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更是我國戲曲界的一位重要人物。

      朱雙云辭世后,其好友李元龍對朱氏的生平回顧中,就涉及到朱雙云從事戲曲工作的經歷:“君從事于平劇業(yè)務,乃又著手于平劇劇本之修輯編訂,自《桃花扇》《梁紅玉》等劇本出版,上江一帶,爭相演出,觀者遂無不知有朱雙云其人者?!?李元龍:《哀朱雙云》,《萬象》1942年第5期。

      朱雙云在漢口經營標準平劇時期,曾先后創(chuàng)作了《林則徐》《岳母刺字》《臥薪嘗膽》《碧血黃花》《平壤孤忠》《汪精衛(wèi)賣國身死》等劇本。這些劇本,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帶唱腔的改良戲曲。

      據舊聞所載:

      在長江一帶的吃戲飯的人,無有一個不知道朱雙云,無有不知道“豬頭三”。他的辦戲館,無論辦前臺,辦后臺,都很有經驗。他在前臺還會撰廣告,他在后臺,缺少角色時,還會代戲,真是一個無所不能的人物。如果沒有豬頭三脾氣,他早已成了一個事業(yè)家,豬頭三脾氣,就斷送了這一個很好的人才。

      他每辦一戲院,如果生意不佳,他一定會用盡方法,使他叫座;但到了生意一好,他的豬頭三脾氣就來了。他要搗蛋了!他第一步工作,必定與后臺一位最紅而最賣座的角兒鬧別扭,從此天天鬧翻,直至戲院關門而后矣。

      關了門之后,他必定肯埋頭苦干,重行創(chuàng)辦一所戲院,角色非常整齊。開幕之后,當然有相當盛況,但如果一帆風順,那末,老朱的豬頭三脾氣又要發(fā)作,又要送一家戲院關門。關門之后,再去籌辦。他的一生,只有兩件事:即開戲院與關戲院耳。*銓公:《朱雙云的豬頭三脾氣》,《是非》1946年第5期。

      以上諸條,倘若在日后重新編寫《上海話劇志》時若為編纂者所掌握,那么有關朱雙云的詞條,一定會重新改寫。

      早期的新劇,由于技術條件之限,當時尚沒有聲像之載體,故而當時新劇舞臺的呈現和一般劇人的日常生活,究竟若何,只有能通過文獻的記載,才能反映當時情況之一斑。

      1914年6月由中華圖書館出版的《新劇考》,是新劇研究的重要文獻之一,全書共收錄了《空谷蘭》《恨?!贰度馊贰都彝ザ髟褂洝贰恶R介甫》《社會鐘》《梅花落》7出新劇,詳實地記載了早年上海新劇舞臺演出的情況,是研究新劇運動不可多得的文獻,成為我們今天了解新劇舞臺最直接、最真實的史料,故而特別重要。

      一直以來,在話劇史的研究中,對于新劇的式微,都將商業(yè)演出歸咎為直接的罪魁禍首,然而《新劇考》一書,則為我們呈現出新劇舞臺演出的另一番景象。書中所記錄的新劇演出,均可從《申報》的演出廣告中,覓得其歷史的蹤跡。

      與精美的布景相對應的是,新劇的商業(yè)演出都十分重視廣告宣傳,把吸納觀眾放在了第一位?!坝^眾就是上帝”雖然沒有在當時成為新劇商演的名言,但在新劇家心目中,觀眾的確就是上帝,為了對待上帝,新劇家盡其所能、不遺余力地打造新劇的商業(yè)演出。因此當年刊登于報刊上的林林總總的新劇演出廣告,似不應成為新劇商業(yè)化的“罪證”,而恰恰為我們今天了解新劇演出史,提供了最為可靠的線索。

      鄭正秋是上海文明戲商業(yè)運作最為成功者之一,他選擇了最應對市民胃口的素材——家庭戲,這類題材滿足了一般市民的興趣好受,更滿足了女性觀眾的胃口。徐半梅在總結新民社成功經驗時說:“為什么以前的人都容易失敗,至多只能演三五天,而鄭正秋能夠長期演下去,使無鑼鼓無唱詞的戲劇也得到許多觀眾呢?這全是劇材問題。已往的人往往弄得一班向來聽慣京戲的觀眾嫌著枯燥無味,便喚不起興味來,尤其是占重要地位的婦女觀眾更覺掃興,自然大家搖頭,不愿多看了。鄭正秋完全不來這一套,他不用什么慷慨激昂的色彩,做著說教演說的變相。他一上手便把家庭戲來做資料,都是描寫家庭瑣事,演出來不但淺顯而婦孺皆知,且頗多興味。演戲的人也容易討好。于是男女老幼個個歡迎”。*徐半梅:《話劇創(chuàng)始期回憶錄》,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7年版,第52頁。新民社上演的新劇,“淺顯明白,頗為一般社會所歡迎?!?朱雙云:《初期職業(yè)話劇史料》,重慶:獨立出版社1942年版,第13頁。上演三個月以來,不僅獲利豐厚,而且還得到上海灘新聞媒體的關注,《申報》自由談編輯王鈍根、《中華民報》編輯管義華、《時報》主筆包天笑等,經常在報端發(fā)表文章,為新民社搖旗吶喊,營造聲勢。

      新劇不僅在演出內容上對市民社會有著極強的針對性,而且在對待觀眾的問題上也盡其所能地面面俱到。鄭正秋在新民演劇社初創(chuàng)之際,為了取得良好的商演效果,他租賃了上海當時最好的劇場——蘭心大戲院,時稱“博物院路的外國戲園”。為了招攬觀眾,鄭正秋對新民演劇的首場商演,可謂煞費苦心。他在新民演劇社首場公演的廣告中,不僅詳細的說明了當晚的演出內容*按:《申報》1913年9月3日廣告,“初五夜戲目:頭本家庭慘劇《苦鴉頭》,薄命女遇薄情郎;《三婿爭婚》,死里逃生之新娘娘;《野雞嫁野雞》,走腳夫還金得賢婦。初六夜戲目:二本家庭慘劇《奶娘怨》,嫁得呆丈夫又遇惡公婆;《奸夫冤》,淫蕩婦變做真節(jié)婦;《潑婦收威》,假癡癲勸醒雌老虎?!保蚴忻裼^眾詳盡地說明外國戲園的具體方位,開演的時間,相關的注意事項等:“博物院路外國戲園演劇,七點半開門,八點開演,小孩莫帶。屆時戲園之南在大馬路拋球場有人擎燈領路,戲園之北在外白大橋有人擎燈領路,戲園之西在北京路郵局門前有人擎燈領路?!?《申報》1913年9月3日廣告。就連散場之后,觀眾如何回家,鄭正秋也周全地考慮了:“且與黃包車特約,散戲之后等在門口售票處、樓外樓、圖畫劇報館、共和春番菜館。”*《申報》1913年9月3日廣告。

      《新劇考》一書中,詳盡的“本事”和每幕的“事實”,不僅揭示了新劇舞臺演出的生動內容,更為重要的向我們暗示了上海早年的新劇演出擁有文本支撐的事實。這一文本,也許與我們今天話劇的劇本還大相徑庭,相去甚遠,但筆者認為這些“本事”和“事實”,很可能就是日后話劇劇本的濫觴或雛形。長期以來,新劇演出沒有劇本,一直成為新劇沒落的重要原因而倍受詬病?!缎聞】肌芬粫蛟S能為新劇在中國話劇發(fā)展歷程中的地位與作用,做出一種無聲的解釋吧。

      由于“外國戲園”場租昂貴,在取得了首次演出的轟動效應之后,鄭正秋便將新民演劇社的演出場地由蘭心大戲院,搬遷至外灘的謀得利*按:《申報》1913年9月15日廣告,鄭正秋首次以“新民演劇社”的名義刊出廣告,演出地址則由原來的“外國戲園”遷至英大馬路東口第三號門牌的謀得利。。從此,謀得利成為了鄭氏新劇演出的大本營。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鄭正秋當時演出的蘭心劇院,并非是今天坐落在上海長樂路、茂名南路口的蘭心,而是位于今虎丘路128號廣學會大樓及背后圓明園路209號真光大樓的第二代蘭心。筆者在上海圖書館張偉教授的幫助下,從A.D.C.劇團百年前在上海蘭心大戲院的演劇特刊上,終于找到了一張第二代蘭心劇院的“真容”(圖1),特此引用,以杜訛傳。

      圖1:蘭心劇院

      笑舞臺是上海新劇“甲寅中興”之后最主要的商演場所,先后由民興社、和平社新劇部、新中華劇社等新劇團體入駐笑舞臺。筆者提供的這幾幅笑舞臺演出的劇照(圖2),與《新劇考》書中“場中情景”的記述大體一致——舞臺布景精美,人物眾多,場面宏大。從而從另一個側面,印證了《新劇考》一書特殊的史料價值,亦為我們今天重新認識新劇的舞臺呈現,提供了第一手的史料。

      圖2:笑舞臺演出劇照組圖

      早期新劇演員在舞臺上的表現究竟怎樣,一直都是話劇演出史中最為或缺的空白。探其原委,還是史料之貧乏。筆者迄今尚未能搜集到最為直接的有關新劇演員舞臺演出的第一手資料。但通過當年報紙上刊登的劇評,抑或能從側面反映出新劇演員之風采。

      1914年2月18日的《申報》,刊有瘦鵑的《志〈情天恨〉》一文,對于劇中優(yōu)游、憐影等演員的表情、語言、化裝等,均有評價:

      是劇主要人物為陳伯和及張棣華,以優(yōu)游、憐影飾之,真是旗鼓相當。第二幕伯和、棣華相見時,憐影做得最令人忍俊不禁,背立向壁,不肯回頭。低鬢淺笑,粉頰生微□,描摹女郞嬌羞狀態(tài)如畫。優(yōu)游俯首含羞,神情亦佳。及既行相見禮畢,則立返其身,小兒女乍見時情景,難為他們體會得出。

      客舍一場,精彩更多。當啖餅、啜茗及中夜轉側時,傳神于不言之中,其妙處匪言可喻。瘦鵑縱禿吾筆,亦不足以描寫其萬一。諸君可翻《恨海》第二回觀之,或能領會一二耳。

      及伯和墮落后,優(yōu)游之化裝極佳,活像是個乞兒,而其動容語言復妙絕,在座者莫不嘆賞。棣華聞耗,憐影則低頭飲泣,真有柔腸寸斷之概,長跽于地,乞父設法。聲聲凄惻,吾為之泣下。

      末一幕伯和病臥醫(yī)院一場,吾真忍淚觀之。喂藥時憐影之表情,直妙到極點,回眸四顧者再,然后香口含藥,就病者口。如是者凡二度,溫存體貼入微,此君直聰明絕項人也。訣別時兩人相持而語,語語打入吾心坎。心為之酸,淚為之落。吾今臨楮草茲劇談,猶數數低徊,不能下筆。

      及伯和既死,憐影更做得悲慘之至,宛轉哀啼,慟不欲生。斷發(fā)后數語,直句句是淚,語語是血,其神態(tài)亦妙。

      1913年10月5日的《申報》,刊有丁悚的《劇談》,評論新民社的《家庭恩怨記》,其中便有對新劇大家鄭正秋(藥風)舞臺動作、內心活動的細致描述:

      藥風飾王孝仙,受屈自盡時,執(zhí)刀躊躇,瞠目而視。妻哭于旁,不覺手刀墮地。紿妻離去,旋又拾刀決死。心中千回百轉,都于神情中表出。人都拍手于其痛哭之處,余獨拍手于其無言之處。蓋其妙在神髓,非可以俗手例之矣。

      感夢一幕,為全劇最高、最妙、最精之處,非藥風體貼不到此。鑄清亦盡心從事,僵立直視,迷離恍惚,燭影黯淡,全場凄寂,黑影幢幢,若真有鬼出現者然(能加以黑色之假壁,更妙)?;蛑^此幕涉于迷信,余謂不必作有鬼觀?;孟肴雺?,安知非心理作用耶。

      新劇《梅花落》是當時上座率頗高的一出新劇,鄭正秋的新民社演出之后,在上海的市民社會中引起較大之反響。《申報》從1914年3月4日起,至3月7日,連續(xù)4天刊載該劇的評論文章,對劇中的演員、劇情等,均有詳細的評述:

      憐影之圓珠,舉止動容,并皆佳妙。第一幕酒肆中,歌《惟我同胞》一闋,真有嚦嚦黃鶯花外囀之致,一曲清歇,大足令聽者移情。跌雪一幕,瑟縮號寒,倏起倏仆,描摹冷態(tài),妙到毫顛。雪中低唱《梅花落》一曲,聲凄以慘,若斷若續(xù),至令人心惻,如夜半聽杜鵑哀啼也。

      無恐之常勃德,候爵逐侄一場,言語冷,形容冷,做得極好。雪中救圓珠,體貼入微,的是慈善家本色。求婚一場,欲語不語,半吞半吐時,出之以微喟,自呼可憐,不肯明明白白說出本意,直到圓珠微有允意,然后說出來,做得恰到好處。

      優(yōu)游之柯林森,確類一戴紳士假面具之陰險小人,花園中竊窺常侯爵與圓珠訂婚,時而揚其眉,時而睜其目,神情絕妙,前后言語態(tài)度,無不酷肖柯林森之為人?!?/p>

      素素之冰娘,一副伶牙俐齒,一張善于獻媚的面龐,活現出交際社會中一個有城府的女子來。*瘦鵑:《志新民社第一夜之〈梅花落〉》,《申報》1914年3月4日。

      憐影之圓珠,無懈可擊,說話俱極得體,做工亦有精神。聞柯林森言侯爵墜山受創(chuàng)時,關心夫婿,神色倉皇,急得妙。被賺入古塔后,痛罵柯林森,謂人心之毒,毒于毒蛇猛獸,罵得妙。明知被賺而不流一滴淚,不作一乞憐語,鎮(zhèn)靜得妙。見棄于侯爵時,玉容不變,撤釧珥以還侯爵,謂侯爵賜吾之物,今即還之侯爵,不愿攜以俱去,高敖得妙??拊V李公佐一番話,不蔓不支,亦說得妙。

      無恐之常勃德侯爵,表情大佳。聞圓珠與柯林森鼓琴,掉頭微喟,不作一語;聞圓珠隨柯林森俱去,亦掉頭微喟,不作一語,確是氣極時情狀。與圓珠決裂一席話,咄咄逼人,一味冷笑,做得亦好。

      藥風之李公佐,演得極有精彩。忠告常侯爵,出語雋永,耐人尋味。為圓珠辯白,痛詆常侯爵,句句入彀。初飲藥后,立而不仆,力持常侯爵,言圓珠無辜,搖搖欲墜者屢然。后仆地復轉側,久之始不動。絕妙神情,吾為之叫絕。

      冶兒之??怂芬鄻O妙,獻媚常侯爵,拒絕柯林森,說話頗有趣味,大博座客歡。

      天厄之李爾巽,頭頭是道,問常侯爵、問醫(yī)生、問圓珠,俱極細心,□類泰西偵探家。*瘦鵑:《志新民社第二夜之〈梅花落〉》,《申報》1914年3月5日。

      初三夜,新民社續(xù)演九、十、十一、十二本《梅花落》,自圓珠受鞫于法庭始,至出獄后尋父被救,將入音樂會為止。諸子演得俱精神奮發(fā),一絲不茍,殊愜人意也。

      憐影之圓珠,在法庭上發(fā)狂,描摹狂態(tài),歷歷如畫。見偵探、見警兵即問:“是誰中毒?中毒者,即汝否?”復突然奔出法庭,確是發(fā)狂時情景。在監(jiān)獄中一場,見葛蘭遜不哭,而一道及父母與腹中之兒,則揾淚啜泣,直將孝女、慈母,一手演出,哭得不錯。出獄后在雪中抱女尋父一場,為最有精彩處,說得無一語不悲慘,做得無一處不凄惻。瘦鵑看《情天恨》曾下過一回淚,到此不得不下第二回淚矣。一見輪船局中人,言及前數日曾有旅行船至,兜頭便間:“汝見吾阿父未?”孝女情急,自流露于不自覺。而此一語中,亦正含有無限思親之淚。及一聞船已去,立向后而仆,暈絕于地。觀此一幕,可令人油然而生孝親之心。

      無恐之常勃德侯爵,到底不弱。聞圓珠在醫(yī)院中生女,屈指沉思,無語揾淚,絕妙神情,不知道他如何體會得到。見李公佐下淚,為之揩拭,己亦在旁陪淚,做得到家。聞圓珠出醫(yī)院時,遺有二書,一與監(jiān)獄中醫(yī)師,一與醫(yī)院院長。連問有第三封信否?問得甚妙。

      素素之冰娘,飲藥一場,饒有神采。藥發(fā)□后,侯爵問以何藥,則低頭微笑,含嬌不語。蓋猶以為是情天不老液,而非毒藥也,其情態(tài)極佳。飲藥后捧心顰眉,輾轉于地,中毒時確有此狀態(tài)。*瘦鵑:《志新民社第三夜之〈梅花落〉》,《申報》1914年3月6日,第7日略。

      上述文字,真實地再現了早年新劇舞臺演出的情景,是早期話劇史研究不可多得之史料。若能對《申報》中之相關資料加以整理,早期話劇史的研究定能推陳出新。

      早期新劇劇人的社會生活境況,是話劇史研究中又一空白點。筆者從眾多的民國戲劇文獻中,梳理出相關的記載,亦能大體上勾勒出劇人社會生活之輪廓。

      話劇之濫觴,并非是事先計劃好的。更多的戲劇活動,出自于當時市民社會中一幫戲劇的愛好者,而日后如火如荼的話劇商演,起先亦并無預埋的商業(yè)動機。《戲雜志》刊行于1922至1923年間,前后共出9期。其中的“新劇”欄目中便留下了早期上海市民進行話劇啟蒙運動的真實記載。從“嘗試號”開始,《戲雜志》連載《二十年來新劇之變遷史》一文,文中有諸多關于上海市民從事話劇萌芽時期活動的記載,是今日話劇史研究的重要史料。該文開篇即道:“諸君知中國新劇發(fā)源于何時乎?新劇發(fā)源之時代,蓋已二十余年……中國式之新劇,如今日所演者,其發(fā)源之地,則為徐家匯之南洋公學,時為前清庚子年?!边@一有關話劇起源的明確記述,卻一直未被話劇史的學者所重,不知何故。

      關于早期上海市民自發(fā)組織的新劇活動,《戲雜志》有詳盡之記述:“城內城隍廟內老同志(即每日在邑廟豫園茶館內吃板茶者)如朱云甫*按:朱云甫即朱雙云。、王蕙蓀*按:王蕙蓀即王幻身。輩之開明派(即在仁和里演劇之開明學會)與畫師金應谷等所組織之益友派,因朝夕相見于茶館,早已化干戈為玉帛,彼此早有躍躍欲動之勢,擬再現身于舞臺……過其戲癮。當時朱云甫、汪仲賢及任公等,遂假茶館開臨時會議,一致贊成以朱云甫國文略有根底,被推掌理主任一切文牘事宜,任公善于交際,公推管理外交事務。繼由汪仲賢規(guī)定名稱,稱曰‘一社’,殆以一心一德為宗旨耳。但此臨時發(fā)起之團體,能力薄弱。一演之后,即行消滅,又如迎神賽會中之一日大老官然。一社命名之意,蓋亦做一日是一日之消極主張耳?!?《戲雜志》,1922年創(chuàng)始號。

      早期的新劇活動,起初并非有完整的計劃和組織,大抵是出于個人的愛好,志趣相同之人在一起進行簡單的商議,便組織起一個臨時的組織,其內部的分工協(xié)作亦十分有趣:

      一社內部招集社員之法,頗為奇特,至今思之,猶覺可笑。法用數寸長之白紙,上書“某日假某處開會一敘,某某君鑒”等字樣。該項紙條即由交際員任公按戶分送,其狀似發(fā)報喪條,又似黨人散放票布。*《戲雜志》,1922年創(chuàng)始號。

      早期的新劇演出,作為一項社會活動是如何進行實際運作的,一直是戲劇史研究中的空白,這方面的資料亦不為戲劇史學者所重視。然認真翻檢戲劇史料,卻能發(fā)現其中有不少有趣的記載,并在一定程度上真實地反映出當時新劇演出活動中,經費層面的細節(jié)是如何運作的:

      一社演劇地點,系假座石路天仙茶園,由交際主任任公前往接洽。任公本系外行,不諳借座辦法,既無進身之階,又不知談判時措辭云何,乃于該園夜戲開鑼時徘徊探伺,招一案目名炳如者,至間壁普慶里內,告以借座之由,并托伊向前臺接洽,詢問代價。炳如當即允諾,約以翌日仍在原處聽信。翌日前去,炳如回說日戲借座代價至少一百九十元。其索價雖昂,然較丹桂已減三分之一。復經全體議決,借用天仙為臨時劇場。但向戲園借座,例須先付定銀。其時所收會費,僅每人一元,會員五六十人,即完全收足,亦僅敷會中開支,萬難移作包戲之用。后由炳如獨力擔任,代負完全責任,惟有交換條件與任公面訂,訂明演劇之日,茶資及手巾小賬,每客增取一角,以酬負責之勞。經濟所限,雖欲不勉強承認,不得也。*《戲雜志》,1922年第三號。

      早期的新劇團體,大多都是臨時的組織,一演而散,演出亦不為獲利,僅以個人興趣愛好為重?!耙簧纭敝螅祀p云又組織了“仁社”。

      一社演劇以后,團友即四散。蓋此種團體均系臨時組織,萬無持久之理。其間有沈景麟、陸申麟二君,見一社結果之甚佳,亦復技癢,欲另立一臨時團體,以過戲癮,乃往朱云甫、任公二人許,求請加入。朱任二人許之,朱君為之題名“仁社”。*《戲雜志》,1922年文藝特刊。

      也許是戲劇這個特殊行業(yè)的關系,從事戲劇活動的劇人,似乎一開始便處于一種爭逐名利的氛圍之中。盡管最初的新劇還未步入商演的“中興”時期,尚處在一種自娛自樂的階段,新劇的先行者們便開始了追名逐譽的爭奪戰(zhàn)了。這些不為一般史籍所重的“趣史”,在民國早期的戲劇文獻中,為我們留下了清晰的蹤跡。例如,朱雙云成立的開明會,與金應谷成立的益友社之間,便有著“干戈”相見的歷史,只是因為對新劇共同的愛好,才化敵為友;朱雙云和任公是“一社”和“仁社”主要干將,然而他們之間的矛盾則與“一社”、“仁社”的過程相始終,幾乎無日不爭吵。負責文案的朱雙云每日爭吵,動輒將筆硯置于地,欲拂袖而去,然一經同僚好言相勸,便又重新舞文弄墨了。他出言刻薄,遭人嫉恨,他的同伴為了報復,居然去廁所里掏出大糞,欲涂抹其身。若不是朱雙云行動迅捷,及時抽身,早就“遺臭萬年”了;早年到上海來謀求發(fā)展的“新劇偉人”王鐘聲,為了生存之計,竟然用白開水兌入色素,充當藥品,蒙騙市民;而新劇界的神秘人物任天知在漢口以騙術斂財,敗露后躲入俄國駐漢口的領館,遭債主圍堵,又化裝易容出逃;日本留學回國的徐半梅囊中羞澀,買不起蘭心劇院正廳的戲票,只能購一張廉價票,躲在樓上過其戲癮;少年時代的汪優(yōu)游從老城廂跑到租界里去看戲,因回來得晚,被關在了城門之外……如此這般鮮活的社會生活,倘若沒有戲劇文獻的支撐,我們今天無論如何也是無法相像當年劇人真實的社會生活。

      小結

      總之,戲劇文獻的重新發(fā)掘和梳理,是研究早期話劇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戲劇文獻是找尋真實的戲劇歷史的線索,是還原戲劇藝人社會生活的基礎。誠如董健先生所言,追求歷史真實就是追求真理。戲劇的真實在于戲劇文獻,值得我們追求。

      [責任編輯]黎國韜

      趙驥(1966-),男,江蘇南京人,史學博士,上海戲劇學院圖書館副研究員。(上海,200040)

      * 本文得到2016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早期話劇文獻與話劇史考證研究”(項目編號:16BB024)的資助和“上海高峰高原學科建設計劃”(項目編號:SH1510GFXK)的資助。

      I207.3

      A

      1674-0890(2017)02-080-08

      猜你喜歡
      圓珠新劇話劇
      話劇《坦先生》
      劇作家(2022年6期)2022-12-05 08:00:30
      趙寶剛新劇《特工任務》發(fā)布殺青特輯
      綜藝報(2022年8期)2022-04-29 21:17:53
      平衡時刻
      新劇欣賞
      劇影月報(2021年1期)2021-02-27 02:26:46
      論紫砂“圓珠壺”的圓潤之美和文化特征
      江蘇陶瓷(2020年2期)2020-05-26 01:50:37
      話劇《二月》海報
      藝術評論(2019年12期)2019-01-25 06:59:42
      蘇少卿新劇演藝與戲曲評論之關系考述
      戲曲研究(2018年2期)2018-02-16 07:43:36
      造不好圓珠,中國的問題在哪兒?
      中外管理(2016年2期)2016-05-30 00:14:11
      讓筆尖上的“圓珠”不再進口
      現代話劇繁榮時期(一)(1935-1937)
      社旗县| 连城县| 革吉县| 焦作市| 秀山| 建阳市| 牡丹江市| 金沙县| 勃利县| 邛崃市| 怀安县| 靖宇县| 清远市| 塔城市| 兴宁市| 尉犁县| 民权县| 婺源县| 且末县| 安丘市| 中方县| 台山市| 陆丰市| 洞口县| 平南县| 普宁市| 甘洛县| 蒲江县| 黄平县| 息烽县| 常熟市| 公主岭市| 库伦旗| 双江| 顺平县| 阿克陶县| 塘沽区| 阿克苏市| 土默特右旗| 兴和县| 迭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