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元
“形影不離”這個成語非常生動地描述了一種人際關系,特別是戀人之間的親密關系,就像物體同它的影子那樣分不開。但是從科學角度解讀,這個眾所周知的成語,必須在光照射條件下才能成立。李白的名句:“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边@“第三人”就是在月光照射下,李白自己的影子??茖W家正是利用光在直線傳播過程中,遇到一定體積的障礙物時會產(chǎn)生影子的特性,創(chuàng)造了許多奇跡……
巧解金字塔高度難題
緩緩北去的尼羅河水,一望無際的黃沙,蔚藍色的天空下,巨大的正方錐體反射著金黃色的光輝,給人一種宏大與永恒的心靈體驗。這就是震撼人心的古埃及金字塔!據(jù)考證,在尼羅河三角洲這片廣闊的土地上,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出現(xiàn)了幾十座金字塔。金字塔是現(xiàn)存于世的世界古代七大奇跡之一。
金字塔反映了古埃及高度發(fā)達的科技水平。公元380年的一天,一對父女出現(xiàn)在最著名的胡夫金字塔前。父親名叫西翁,是當時博學園(相當于科學院)的一位數(shù)學教授。他的女兒希帕蒂婭,后來更成為獻身真理而名垂青史的希臘數(shù)學家。希帕蒂婭雖然年僅10歲,但已顯現(xiàn)出極高的天賦。西翁為了培養(yǎng)女兒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就發(fā)問道:“怎樣測定這座金字塔有多高?”“這要分兩步計算,”小希帕蒂婭略加思索后,胸有成竹地回答道,“由于金字塔的底面呈正方形,它的邊長可以用尺子量出來,因而根據(jù)畢達哥拉斯定理,就可算出底面對角線的長度……”“那么下一步呢?”“繼續(xù)根據(jù)同一定理就可求出塔高。但由于塔的錐體結(jié)構(gòu),因而先要測量斜邊,也就是一條棱的長度……”“怎樣測量呢?”“讓爸爸帶上一條長繩,我拿著繩子的一頭爬上塔頂,爸爸在地上按住繩子的另一頭,不就行了嗎?”“這么陡的金字塔,就算是專業(yè)的運動員也爬不上去,更不要說你這個小姑娘了?!蓖畠好浖t的臉,西翁鼓勵她道:“當然你的解題思路在理論上是正確的,只是缺乏可操作性。所以要動動腦子,換一種解題方法……”
小希帕蒂婭不說話了。她回家后就把自己關在書房里,可即便換了幾種計算方法,卻仍舊無法突破“棱”這個障礙……
“這樣下去可不行,”西翁望著愛女有點消瘦的面容,關切地對女兒說,“我們再去現(xiàn)場尋找解題的方法吧?!庇谑牵魑虪縼砹藘善ヱR。當父女兩人騎著馬,快到金字塔前改為步行時,天色已近黃昏,夕陽把父女倆的影子拉得很長。希帕蒂婭低著頭,目光不自覺地注視著自己和父親的影子。當她看到兩人的影子不停地向前移動,就加快了腳步,終于使自己的影子和父親的影子重合在一起了。當太陽與父女兩人的頭頂恰好形成一條直線時,她頓時產(chǎn)生了靈感,大聲喊起來:“我找到辦法了……”“什么?”“爸爸,現(xiàn)在我和你還有太陽的位置,不是正好形成兩個直角三角形么?知道了你和我的影子長度,又測量了我的身高,運用相似三角形原理不就可以計算出你的身高了么?”“我的身高用一根長桿子測量一下就行了,還需要你算嗎?”“可是到哪里去找像金字塔那么高的竿子啊?”希帕蒂婭一愣,但旋即抱住西翁的脖子,激動地說:“爸爸難道成了老糊涂了?怎么不為今天女兒利用影子,測量金字塔高度的偉大發(fā)現(xiàn)而高興呢?”
西翁當然是明白人,希帕蒂婭所說的方法不但完全符合相似三角形原理,而且具有可操作性。假設甲是西翁,乙是希帕蒂婭,丙是他倆重合在一起的影子,當太陽和他們頭頂在一條直線上時,甲乙兩人便和丙形成了他們的相似直角三角形(參見圖1)。按此思路,在圖2中,OE是金字塔高度,一個人把一根木桿FG垂直立在金字塔旁邊,另一個人站在H處,并用眼睛瞄視著桿子,木桿可前后移動,直到H處的人看到木桿G端和金字塔的E端在一條直線上為止。此時三角形HFG和三角形HOE就是兩個相似直角三角形。其中FG是一根木桿的高度,F(xiàn)H是桿影的長度,OH是金字塔影子的長度,這些都非常容易測量。根據(jù)相似三角形的性質(zhì),很容易求出:
金字塔高度(OE)=
幫助測定地球圓周長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發(fā)現(xiàn),如果在地面上樹起一根標桿,當清晨的太陽升起時,標桿會在地面上留下長長的影子;正午,當太陽逐漸升向正上方時,它的影子就漸漸變短;傍晚,太陽不斷 下落,影子又越來越長,直到太陽落山而消失。根據(jù)這種現(xiàn)象,大約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中國人就制造出了一種名為“日晷”的計時儀器。
“日”就是太陽,“晷”字的古義是太陽的影子?!叭贞小睂嶋H上就是利用太陽光下影子的變化,觀察時間的古代鐘表。它的主體是一塊石制的大圓盤,叫“晷盤”,上面有指示時間的刻度。在晷盤的中央安置一根與圓盤垂直的金屬指針。當陽光照射時,金屬指針就會在晷盤上留下不同的影子。
古代的巴比倫人、埃及人和羅馬人也都曾用過這種測定時間的方法。比如,古羅馬人曾在一個空曠的廣場上豎起過一根高達34米的尖形石柱作指針,并在廣場地面上留有刻度。這實際上就是一個碩大無比的日晷。
日晷利用太陽影子的變化報時,表明了地球一天24小時在自轉(zhuǎn)。而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表明地球還繞著太陽在轉(zhuǎn)動——公轉(zhuǎn)。如果想要知道地球究竟有多大,也可以向影子求助。
早在公元前200多年,住在埃及亞歷山大里亞的古希臘科學家埃拉托色尼,就在夏至——太陽直射北回歸線那一天正午,將一根竹竿垂直立在亞歷山大里亞城廣場上,根據(jù)陽光投射的短短的影子測算出太陽的入射角為7.2°。而在亞歷山大里亞城南面的塞恩城(今阿斯旺水壩附近)同一天的正午,陽光可以筆直地照射到一口很深的枯井底。如果在地面也同樣豎一根竹竿,卻不會產(chǎn)生影子。
這個現(xiàn)象引起了埃拉托色尼的深思:它不正好證明地球是一個球體么?后來,他又根據(jù)商隊通過兩地之間所用的時間,推算出相距約為5000斯臺地亞(這是古埃及的一種長度單位,約為805千米)。
亞歷山大里亞城和塞恩城基本上處在同一條經(jīng)線上。根據(jù)幾何學中在同一個圓內(nèi)多大圓心角,就對應多大圓弧的原理,埃拉托色尼終于求出了地球的圓周長=5000/7.2°×360°=250000斯臺地亞(相當于39816千米)(參見圖3)。這個答案與運用現(xiàn)代精密儀器測得的地球經(jīng)線圈長度40009千米相當接近了。
發(fā)現(xiàn)天然放射性
1896年1月20日,物理學家彭加勤在法國科學院的每周例會上,展示了倫琴寄給他的發(fā)現(xiàn)X射線的論文和相關照片。當出席會議的亨利·貝克勒耳院士獲悉X射線是從陰極射線管管壁產(chǎn)生熒光的區(qū)域發(fā)出時,進行了這樣的推測:X射線很可能與熒光之間存在某種聯(lián)系。換句話說,就是能夠產(chǎn)生熒光的物質(zhì)完全可能同時發(fā)出X射線。為此,貝克勒耳第二天就開始了求證實驗。
研究熒光現(xiàn)象,貝克勒耳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他出生在一個物理學世家,他的家中藏有大量可以發(fā)生熒光的物質(zhì)材料。實驗是這樣進行的:先把照相底片嚴密地包在黑紙里,然后在黑紙外層涂上熒光物質(zhì)后,讓黑紙包受到強烈的陽光照射。陽光由于不能穿透黑紙,因而無法使照相底片感光。但是,陽光中的紫外線會激發(fā)熒光物質(zhì)產(chǎn)生輻射。如果伴隨熒光同時發(fā)出X射線,那么倫琴已經(jīng)證明,X射線會穿透黑紙包使照相底片感光。但是,貝克勒耳進行的幾次實驗結(jié)果都是否定的:陽光中的紫外線在產(chǎn)生熒光的同時,并不產(chǎn)生X射線。為此,彭加勤在美國《大眾科學》雜志一篇刊文中提醒道,應該對產(chǎn)生熒光的物質(zhì)進行選擇。
于是,貝克勒耳找來一種晶體鈾鹽——黃綠色的硫酸雙氧鈉鉀作為熒光材料,這一次的實驗竟然成功了。1896年2月24日,他在向法國科學院提交的初步實驗報告中寫道:“……把整個東西放在太陽光下幾小時后,我將底片顯影時,果然看見了該熒光物質(zhì)的黑色影子……”由此貝克勒耳推斷,該物質(zhì)能夠發(fā)出類似X射線,穿過不透光黑紙包產(chǎn)生的輻射!
但是,貝克勒耳是一位嚴謹?shù)目茖W家。為了使自己的結(jié)論更具說服力,他決定從當年2月26日開始重復實驗。那幾天恰逢陰天,他只好把已包好黑紙的一疊底片和鈾鹽一起放進了抽屜。3月1日,陽光才重新露臉。實驗開始前,貝克勒耳抽出兩張底片預檢,看看有沒有漏光。結(jié)果使他大吃一驚:兩張底片都已曝光,其中一張上還有一把鑰匙的影子!
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底片是用黑紙包好后放在抽屜里的。鑰匙,他回憶是那天順手一撂,落在黑紙包上面的。抽屜里的鈾鹽,不可能受到陽光的照射,并不會產(chǎn)生熒光,當然也就不可能激發(fā)X射線了。于是他在3月1日科學院的例會上,反省了上次報告的失誤,并推測鈾鹽自身就能發(fā)出一種神秘的射線!
緊接著,貝克勒耳遵循新的思路進行探索。他發(fā)現(xiàn),只要照相底片放在鈾鹽附近,不管是在多么黑暗的地方都會感光,而且其影子是鈾鹽的像。他還將鈾鹽晶體加熱冷凍、研成粉末、溶解在酸里……結(jié)果他發(fā)現(xiàn),只要有鈾元素,就有這種神奇的貫穿輻射!
至此,貝克勒耳充分認識到,鈾鹽會自發(fā)地放出一種不同于X射線的新射線——天然放射性射線!他最初在陽光下獲得的實驗結(jié)果,其實與陽光并無關聯(lián),當然更談不上陽光激發(fā)熒光產(chǎn)生X射線了。
1903年,貝克勒耳因發(fā)現(xiàn)天然放射性現(xiàn)象,與居里夫婦共同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令人惋惜的是,由于他在沒有防護的條件下長期接觸放射性物質(zhì),導致健康受到極大損害,于1908年8月24日離開人世,年僅56歲。后人為紀念這位科學家,把這種射線叫做“貝克勒耳射線”,并把放射性強度的單位命名為“貝克勒耳”,簡稱“貝克”……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