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鐘芳
林黛玉放風箏
文/鐘芳
春暖花開,微風和煦,正是放風箏的好日子。人們通常以為放風箏只是一種文化娛樂活動,但在古人眼里,放風箏是為了放走晦氣,祈求幸福。這種習俗,在我國民間又叫“放斷鷂”,據(jù)說風箏放上天空后,將線剪斷,任其飄逝,這樣可以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一年平安吉祥。
在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中就有著相關的精彩描寫。體弱多病的林黛玉不舍得將制作精巧的風箏放掉。李紈就勸林黛玉說:“放風箏圖的就是這一樂,所以叫放晦氣,你該多放些,把病根兒帶去就好了。”而當紫鵑要去揀別人的風箏時,林黛玉就笑著勸阻說:“知道是誰放晦氣的,快丟出去罷。把咱們的拿出來,咱們也放晦氣?!?/p>
《紅樓夢》第七十回“林黛玉重結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詞”一節(jié)里,曹雪芹花了很多筆墨來描繪林黛玉放風箏的情景。風飄柳絮飛舞時節(jié),賈寶玉帶領著林黛玉、史湘云、李紈、探春和一班丫頭在大觀園里賦詩連詞,忽然聽到窗外竹子上一聲響,恰似窗屜子倒了一般,眾人嚇一跳,原來是一個大蝴蝶風箏掛在竹梢上了,于是大家也紛紛加入放風箏的隊伍。寶玉最喜歡和姊妹們玩在一起,只要不叫他背四書、五經,什么多好,現(xiàn)在要放風箏,他可高興得不得了。一條細細長長的絲線纏繞在活動的木栓上,絲線的一頭系著各式各樣的風箏,有大蝴蝶、美人、大魚、大螃蟹、大紅蝙蝠、大鳳凰、紅喜字等形狀的,令人目不暇接。此刻,眾人都沉浸在放風箏的樂趣中,姊妹們比賽誰的風箏飛得高、飛得遠,偏偏寶玉的美人風箏老是放不起來,自個兒生風箏的氣,指著風箏道:“若不是個美人,我一頓腳跺個稀爛。”黛玉看在眼里,告訴寶玉說換個風箏不就得了,干嘛生氣。黛玉最快把風箏放遠,紫鵑用西洋小銀剪子把絲線咯噔一聲剪斷, 笑道:“這一去把病根兒可都帶了去了?!蹦秋L箏飄飄搖搖,只管往后退了去,一時只有雞蛋大小,展眼只剩了一點黑星,再展眼便不見了。眾人皆仰面脧眼說:“有趣,有趣。林姑娘的病根兒都放出去了?!?/p>
值得注意的是,在整個放風箏的過程中,曹雪芹著重表現(xiàn)的是林黛玉的放晦氣。這次放風箏之后,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健康狀況漸漸地好起來了,因為林黛玉的“病根兒”已經被干凈利落剪斷了。在《紅樓夢》第八十回以后的章節(jié)里,曹雪芹反用了“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的俗語,向我們昭示,很可能是因為賈母小范圍的明確表態(tài),敲定了賈寶玉和林黛玉的婚事,林黛玉的心病根除,神清氣爽,睡眠大好,身體迅速好了起來,變成了“病來如抽絲,病去如山倒”??梢姽艜r放風箏是人們消災祛難的手段,別人放走的風箏,是不能撿拾的,否則就會沾上晦氣,給自己帶來霉運。
在我國,放風箏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春秋時期,魯班首創(chuàng)了“木鳶”,這是最早的風箏。后來以紙代木,稱為紙鳶。直到五代時期,李鄴將竹哨綁在風箏上,放飛時風吹竹哨,聲似箏鳴,十分悅耳,“風箏”由此得名,并沿用至今,成為普遍流行的習俗。那時很多人在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 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也有人在放風箏時,把所有的煩惱寫在紙上,讓它隨風箏飛上天,認為一切煩惱都會隨風而去。因此,在古人眼中,放風箏又是與放晦氣聯(lián)系在一起的。
“天上風箏飛,地上人兒追。” 如今,人們放風箏純屬一種休閑娛樂,是踏青賞春的活動,也是放松心情的時光。蔚藍的天空中,一只只在風中搖曳的風箏就如同快樂的精靈,讓人賞心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