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曉,著名地質(zhì)學家、科普作家。曾任四川省地礦局區(qū)域地質(zhì)調(diào)查隊總工程師,近四十年來,踏遍中國西部的山山水水,從事地質(zhì)調(diào)查與研究工作。近年來主要研究方向為地質(zhì)遺產(chǎn)、地質(zhì)環(huán)境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
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溝通東西方的重要商貿(mào)通道,也是一條壯麗的自然景觀長廊。在絲綢之路所經(jīng)過的中國西北的廣大區(qū)域,常??梢钥吹接杉t色砂巖為主體的巖層構(gòu)成連綿不絕的“紅山”。歷史上,來往于此地的文人騷客、高僧大師,雖然也注意到這些景色,但留下的僅是一些并未引起人們重視的只言片語。下面,請著名地質(zhì)學家范曉老師帶我們?nèi)タ纯础?/p>
絲綢之路上的景觀新發(fā)現(xiàn)
21世紀初,隨著新疆庫車大峽谷的發(fā)現(xiàn),以及庫車大峽谷國家地質(zhì)公園的建立,中國大西北的這種“紅山”景觀,日益被人們所關(guān)注?,F(xiàn)在,南迄塔里木,北達準噶爾、阿拉善,東到河湟谷地、六盤山,西至帕米爾,許多這樣的“紅山”景觀地,都成為了供人們游覽的風景區(qū),并建立了諸如新疆的庫車、溫宿、火焰山,甘肅的張掖、炳靈、黃河石林,青海的貴德、坎布拉,內(nèi)蒙的阿拉善,寧夏的火石寨等一大批國家地質(zhì)公園。
隨之而來的問題是,這種“紅山”景觀究竟屬于何種地貌類型?人們很容易想起中國南方由紅色砂巖構(gòu)成的丹霞地貌。 但是,當我們走進大西北的“紅山”景觀地時,則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種感受。
首先,這里屬于溫帶的大陸性干旱氣候區(qū),地表植被稀少,甚至寸草不生,基巖裸露。如果說,華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掩映下的丹霞地貌像是講究外部裝飾與包裹的“傳統(tǒng)建筑”;那么,這里的“紅山”就像一絲不掛、把骨架和脈絡(luò)完全裸露給你看的“反傳統(tǒng)建筑”。由于氣候的原因,這里的侵蝕作用以機械崩解的物理風化以及風蝕為主,山坡表面的微地貌多呈棱角狀而顯得嵯峨嶙峋,而不像丹霞地貌那樣較圓潤通達。
其次,這些“紅山”都處在諸如祁連山、天山、昆侖山等高大山脈向盆地過渡的前緣地帶,由于強烈的構(gòu)造擠壓和推覆作用,地層褶皺十分劇烈,巖層傾斜角度變化很大,并依此形成平頂?shù)某潜钌角?、一?cè)緩一側(cè)陡的單面山、山脊陡峻兩側(cè)坡度近于相等的豬背嶺、尖峰突兀的石林-峰叢式山丘等多種地貌,其中尤以不對稱的、尖頂狀峰丘最為常見,這和巖層及山頂均呈水平狀的丹霞地貌有很大不同。
再次,這些“紅山”涉及了較廣泛的地層,包括:白堊系—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下更新統(tǒng),而且?guī)r層顏色是以紅色為主,但也包括了黃色、白色、綠色、灰色等的雜色組合。同時,由于砂巖和較軟弱的粉砂巖、泥巖相間,坡面除了形成陡崖外,也常常形成高低相間的“巖脊”和裙邊狀地貌,因差異風化形成的蘑菇石以及各種象形石更為奇異多姿。
最后,這些“紅山”和相鄰的雅丹地貌以及鹽丘、火燒山等,構(gòu)成干旱地區(qū)特有的砂巖地貌組合。赤沙山向諸如塔里木這樣的山前盆地過渡時,山勢及巖層的傾角都會漸趨平緩,地貌上則轉(zhuǎn)變成戈壁中“頂平、坡陡”的小丘群,即成為典型的雅丹地貌。
赤沙山的來歷
以及它的典型地貌意義
由于這種地貌的地域性和特殊性,筆者曾經(jīng)撰文建議,以這種“紅山”景觀最典型的新疆庫車大峽谷一帶的赤沙山為模式地,將中國西北干旱區(qū)的這種獨具特色的“紅山”地貌命名為“赤沙山地貌”。
赤沙山是天山主脈南側(cè)向塔里木盆地過渡的前山,自西向東,在溫宿、拜城、庫車、輪臺境內(nèi)延伸達三百余千米,呈多列分布,其間還有寬廣的荒漠盆地。赤沙山雖是天山山脈邊緣的“前山”,但卻高大險峻,山峰海拔可達2000米以上,相對高差也可達1000米以上,地貌上包括了深丘—低山—中山的范疇?!俺嗌成健边@一地名,最早見于北魏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水經(jīng)注》引用今已散佚的東晉高僧釋道安所著《西域志》稱:“龜(qiu,音丘)茲川水有二源。西源出北大山南,……其水南流經(jīng)赤沙山,又出山東南流,枝水左脈焉。又東南水流三分,右二水借東南流注北河?!蔽闹械凝斊澊唇裰几珊樱驹鸂柼睾樱贝笊街柑焐街髅},北河即今之塔里木河。
赤沙山的名稱,反映了古人對于這種地貌的直觀認識。赤者,可以作紅色解,也可以當赤裸看;沙者,既說明山體構(gòu)成以砂巖為主,也可說明因干旱區(qū)之物理風化,山體表面多沙石覆蓋。因此,“赤沙山”一詞,最形象地表達了這一干旱山地景觀的特征。當?shù)氐木S吾爾族居民稱赤沙山為“卻勒塔格”,它也被譯成“秋里塔格” “屈勒塔格”和“雀離塔格”等不同的名字,在維吾爾語中,“塔格”即山,“卻勒”即荒漠,卻勒塔格即“荒漠山”,也是名符其實。對于庫車大峽谷,維吾爾語亦稱之為“克孜利亞”,意為“紅色的山崖”。
赤沙山地貌
雄奇絢麗的景觀長廊
當你乘飛機由烏魯木齊跨越天山,飛往阿克蘇時,會在高空中清楚地看見天山南坡前山地帶赤沙山地貌的壯觀圖案,它像天山膝下紅黃色的裙邊,赤沙山及其山間盆地的起伏轉(zhuǎn)折,就像裙邊上如花環(huán)一樣的褶子。
赤沙山地貌的精華之地——庫車大峽谷,位于庫車縣城以北,屬渭干河、庫車河及其多條支流穿過赤沙山形成的峽谷。在渭干河或庫車河的主谷中,谷地較開闊,兩側(cè)的五彩山崖更具有起伏跌宕的縱深和層次,像是一幅風景畫的遠景和中景,奇異的石崖巖壁,多似古堡宮殿一樣錯落矗立。而進入主谷兩側(cè)狹窄曲折的支谷,則尤如觀賞風景畫的近景和細節(jié)。在這些峽谷的入口,你看到的往往是一堵拔地而起、氣勢逼人的紅色峭壁,并沒有一道明顯的隘口,但沿著谷底的小徑漸漸深入,你才會發(fā)現(xiàn)如地縫迷宮般的峽谷正引導著你前行,讓你不斷有“山重崖復,柳暗花明”的感覺。
這些支谷常常屬于典型的地縫式隘谷,即峽谷又深又窄,其深度可以有百余米甚至數(shù)百米,而寬度常常僅數(shù)米,許多狹窄處只有數(shù)十厘米,僅容一人通過,體胖者要想過去會頗感吃力。峽谷的崖壁不僅陡峭高聳,而且常出現(xiàn)在立面上向下凹進、在平面上呈弧形彎轉(zhuǎn)的螺旋狀,因此也才有了如“旋天古堡”這樣的景觀。在谷底向上望去,藍天或呈一彎弧線,或完全被凸出的崖壁所遮擋,讓人仿佛站在了凡爾納的“地心之旅”的入口。峽谷的山巖皆為紅色,從深沉的紫紅到明快的鮮紅,變幻無窮。由于峽谷深邃,陽光難以穿透,但曲折蜿轉(zhuǎn)的崖壁,卻像一個高超的布景師,隨著日光的移動,在峽谷中演替著以赤橙黃紫為主色調(diào)的光影變幻,時而炫目,時而暗淡,堪比印象畫派大師的杰作。雖為內(nèi)陸干旱地區(qū),但峽谷內(nèi)也會有汩汩清泉,每當朝夕之際,風起之時,峽谷中或有霧氣升騰,或有谷鳴之聲,加上奇幻的光影,其神秘詭異不可言狀。
庫車大峽谷的壯麗景色,并不是赤沙山地貌的孤例。令人驚異的是,沿著河西走廊向西,直到中國最西端與吉爾吉斯斯坦接壤的烏恰一帶,無論是在祁連山、昆侖山、阿爾金山的山前,還是在天山的南北兩側(cè),綿延數(shù)千千米,赤沙山地貌就像一幅時隱時現(xiàn)的彩繪長卷,構(gòu)成了絲綢之路畫廊中最精彩的段落,而且各個部分都有其獨到之處。
在溫宿大峽谷的支谷,構(gòu)成赤沙山地貌的紅色砂巖、泥巖中,常常夾有青灰色的薄層泥灰?guī)r、鈣質(zhì)粉砂巖、石膏巖。這些青灰色的含碳酸鹽和硫酸鹽的巖層,在干旱氣候下更耐風化,因此在整塊巖層被侵蝕切割的過程中,它們就像一片片起阻擋作用的盔甲,能使它下方的較軟巖層保持成高聳的石柱,不至于很快崩解。這些石柱頂端的硬石片,也像一頂頂石帽,因此有“石帽峽”之稱。其實,進入峽谷,你會發(fā)現(xiàn)很難用一個確切的詞去描述它們。這些頂著硬石塊的石柱,或像叢生的蘑菇,或像林立的槍戟,或像各形的動物,或像哥特式建筑的尖頂,讓人如入魔幻世界。
由庫車、溫宿沿著天山南麓一直向西,進入中國最西邊的烏恰縣境內(nèi),當沿著通往與吉爾吉斯斯坦接壤的吐爾尕特、伊爾克什坦口岸的212國道、309省道行進,你會發(fā)現(xiàn)這是進入了極為絢麗的赤沙山景觀長廊。這里處在西南天山與帕米爾的交會處,公路在山嶺間穿行,因此赤沙山的視覺場景在這里更加緊湊和逼近,而且重巒疊嶂的層次更加豐富。晨曦落霞給赤沙山景觀點染出令人眩目的流金溢彩,在五色雜陳的巖層石壁上,呈放射狀的一條條沖溝,就好像在山坡上刻畫出的百褶彩裙,成為這里的赤沙山地貌的一大看點。
在新疆東部的吐魯番盆地,有著名的火焰山?!段饔斡洝分袑O悟空借來芭蕉扇扇滅火焰山之火的原型地即在此。火焰山也是一處典型的赤沙山景觀地,維吾爾語稱此山為“克孜勒塔格”,意即“紅山”?;鹧嫔讲粌H由紅色為主的砂巖、泥巖構(gòu)成,山石裸露,不見草木,而且由于吐魯番極端干熱的環(huán)境,烈日照射,熱氣騰騰,紅光閃耀,夏季地表最高溫度可超過80℃,使火焰山名不虛傳。令人稱奇之處還在于,風蝕以及季節(jié)性的流水侵蝕,在火焰山的坡面上,雕琢出了密集的羽狀、焰狀沖溝,遠觀極似燃燒升騰的火焰,與烈日高溫下的赤石紅山相得益彰。
位于張掖以西臨澤縣倪家營至肅南縣白銀一帶的“紅山”,則是赤沙山地貌在河西走廊的典型代表。甘肅的祁連山—河西走廊,是和新疆的天山及其旁側(cè)的大漠盆地類似的地理地貌單元,源于祁連山的冰雪融水,在張掖一帶形成山前綠洲,并繼續(xù)向北匯流成黑河(弱水),入巴丹吉林沙漠,消納于居延海。張掖一帶的赤沙山景觀,就是由祁連山北坡前山地帶的白堊系紅層所構(gòu)成,它的最大特點在于:紅色與黃色、灰色的巖層交互出現(xiàn),構(gòu)成極為鮮明的色彩對比,并且在以單斜山為主要特點的地貌中,形成千姿百態(tài)的彩丘與窗欞式的造型。
中國大西北和美國西部,地球上兩處最壯麗的干旱區(qū)紅層地貌景觀群落
在我們注意中國大西北干旱地區(qū)的赤沙山地貌的時候,不妨把眼光放遠。有意思的是,在美國西部的科羅拉多高原,也有一個以內(nèi)陸干旱地區(qū)的紅層地貌為特色的景觀聚落,它們以猶他州的錫安(Zion)、布萊斯峽谷(Bryce Canyon)、卡皮特爾砂巖(Capitol Reef)、峽谷地(Canyonlands)、拱門(Arches),科羅拉多州的梅莎爾地(Mesa Verde),亞利桑那州的大峽谷(Grand Canyon)、化石森林(Petrified Forest)等國家公園為代表,在這個大約有1.3萬平方英里的自然地理區(qū)內(nèi),成就了舉世聞名的非凡美景。
與中國大西北的赤沙山地貌相同的是:美國科羅拉多高原的紅層地貌雖以紅色巖層為主,但也包含了許多黃色、白色、灰色的巖層,也是一套雜色組合,并以此呈現(xiàn)出斑斕的地貌色彩;科羅拉多高原也是干旱地區(qū),植被稀少,地貌形態(tài)及其發(fā)育過程也呈現(xiàn)出與赤沙山地貌類似的特點,地貌形態(tài)也極其多樣化,包括深邃的峽谷、矗立的峰叢—峰林—孤丘、奇異的石拱門—天生橋等等,而且也伴生有鹽丘;科羅拉多高原的紅層地貌切割深度也很大,相對高差可以達到1000米以上。
而與赤沙山地貌不同的是,科羅拉多的紅層地貌涉及的地層時代跨度更大,包括了從寒武系至新近系的地層,而且?guī)r性也更復雜,除了陸相的砂巖泥巖以外,還有少量火山巖以及海相的碎屑巖、石灰?guī)r;此外,科羅拉多的紅層沒有經(jīng)過強烈的褶皺,巖層都呈水平狀,河流從高原面深切下去,被切割暴露出來的層層疊疊的地層,就象整齊平放的萬卷書頁。
但無論如何,在中國大西北和美國西部,這是兩個遙相輝映的地球上最壯麗的干旱區(qū)紅層地貌景觀群落,它們都是不同于中國南方丹霞地貌的另一類紅層地貌景觀。
而在中國大西北那些雄偉的高大山脈前緣,奔流而下的冰雪融水在紅色巖層中切割雕塑出了詭異神秘的赤沙山地貌,它和絲綢之路上充滿謎團的古代文明一樣,展現(xiàn)了這一區(qū)域另類自然景觀的獨特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