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詩盂
2015年夏,王琦天和暖流(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暖流計劃,下稱暖流)的志愿者們到位處滇黔交界的一所學校送物資。車至校門口,王琦天看到學校旁邊有一個小房,門上掛著“留守兒童心理咨詢室”的牌匾。
牌匾上的那幾個字讓他心生抵觸,“太過生硬,對于那些真正需要心理輔導的孩子來說,這幾個字可能會讓他們感覺受到區(qū)別對待。”
他了解過,目前全國農村留守兒童有六千多萬(據(jù)民政部發(fā)布的數(shù)據(jù),2016年農村留守兒童摸底排查結果為902萬),“因為各種原因,這些孩子有很多心里是很不開心的,不能說得了抑郁癥,但是有抑郁的狀態(tài)。”
北京上學路上公益促進中心對我國六個省市農村地區(qū)的兒童進行過調查,其發(fā)布的2016年度《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顯示,留守兒童長期缺乏父母的關愛,容易產生沮喪、孤獨、焦慮等不穩(wěn)定的情緒,影響他們的正常學習和生活。
兒童對道德價值觀念和行為的學習,最早來自父母,而留守兒童與父母長期分隔兩地。缺少了父母的關懷和言傳身教,很多孩子慢慢變得情緒低落、焦慮、自卑感強烈,更容易呈現(xiàn)典型的抑郁狀態(tài)。
多次去農村發(fā)送物資,王琦天對這些孩子的封閉和孤單深有體會,“你和他們玩兒的時候,他們也笑得很開心,但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他們會經常發(fā)呆、放空,你會感覺到他們很寂寞?!?/p>
2016年,暖流針對留守兒童如上心理問題啟動“弘愛心靈”項目,主題是溫柔陪伴、幫助、關懷,“我們不僅要關切孩子的身體溫暖,還要關注孩子的心靈溫暖?!迸靼l(fā)起人鄧飛這樣解釋該項目的初衷。
崔永元曾在《我的抑郁癥》序中寫道,“抑郁癥在中國是新鮮事物,心理醫(yī)生不會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培養(yǎng)一個心理醫(yī)生比治好一個抑郁病人要難得多。”
針對偏遠地區(qū)抑郁癥相關專業(yè)醫(yī)護人員短缺的情況,暖流和國內外專業(yè)心理研究機構成立了專門課題組,整合抑郁癥預防、治療方案,并與多家權威心理醫(yī)療機構對接,為基層心理、精神科醫(yī)生、教師、志愿者提供培訓。
“畢竟抑郁癥涉及的癥狀有很多種,治療方式也各有不同,想要做這個項目,就要和很多專業(yè)的機構合作。”王琦天解釋。
此外,更重要的一點,王琦天堅持,暖流并不希望告訴某個人他得了抑郁癥,或者他需要救助,
“而是在給予的時候,盡量選擇他們能夠接受的方式,不然不但起不到幫助作用,反而還會成為—種粗暴的付出,適得其反?!?/p>
他說,暖流做的事不僅是送去溫暖,更重要的是向社會傳遞一種公益理念,即公益應該有一種更柔軟的傳播方式,能讓人認同公益本質和價值的存在。
從加入暖流那天起,王琦天心中的柔軟即一次次地被觸發(fā)開來。
在災區(qū),他看到過坐在廢墟上看書的孩子,看到過因為失去孩子而哭泣的母親……這一切不斷撞擊著他的淚腺,也催促著他一次又一次參與暖流的活動,從志愿者直到做成執(zhí)行長。
最初,有人質疑他的決心,“年輕人做公益都是一時興起?!笔聦嵣希泊_實是一念而起。2013年,雅安地震發(fā)生后,王琦天的姐姐在暖流做志愿者,聽她談論災區(qū)情形,王琦天當即決定和自己的員工同去災區(qū),加入暖流。
其時,暖流已經從2009年鄧飛發(fā)起的“免費午餐”物資小組脫胎成為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暖流計劃公益基金,專做物資公益。參與大災救助也成為暖流的重要部分。
幾年時間里,暖流發(fā)展得很快,至今已協(xié)同社會各界資源,為中國偏遠地區(qū)共計近百萬人次提供了物資救助,足跡遍布全國32個省市,建立了中國鄉(xiāng)村兒童ERP數(shù)據(jù)庫。
一路走來,王琦天心知其中艱難。
2014年8月3日16時3吩,云南省昭通市魯?shù)榭h發(fā)生6,5級地震。王琦天帶著暖流志愿者載著一車物資開進一個叫銀廠村的偏僻村落。
暖流志愿者的亮粉色小馬甲很是顯眼,車剛停到村口,一位老人踩著泥濘的土路蹣跚而來,到他們面前就直直跪下。老人說家里只有她一個人,空降的物資沒有搶到。
另外一個來要物資的孩子亦令王琦天心疼不已,“背著背簍,腳上穿著壞掉的鞋子,鞋里面全是泥,衣服也都濕透了,就這樣走了近10里地。”
一車物資并不夠銀廠村支撐多久,王琦天決定返回縣城,連夜送第二批過來。山路陡峭更兼雨水濕滑,路況非常危險,“滑坡不斷,路下邊就是懸崖。”
一行人硬著頭皮開在這趟生死之途上,半路車子遇到故障,大伙兒下車看到路旁不斷滾落的泥沙心驚膽戰(zhàn)。經過搶修,車子得以繼續(xù)開動,于半夜平安返回村里。在村口,他們看到一直等待著的一群老人。
雖然艱難,暖流的伙伴們做得很用心。
今年,暖流給貧困地區(qū)小學生提供的冬季御寒“溫暖包”升了級,除了帽子、圍巾、手套,多了一件長款羽絨服、一支護手霜、—個鬧鐘和一雙溫暖的鞋子。
“教室很冷,如果是長款大衣,孩子坐在凳子上,屁股就不會著涼?!蓖蹒臁庇浀靡淮蔚劫F州送物資的經歷。那是—所位處云南和貴州交界的偏僻小學,孩子們頂著烈日站在操場上迎接他們?!霸谀莻€溫度下,因為沒有其他的衣服,孩子們只能穿著冬天的棉服,唱著暖流的歌。我們真的特別心疼,也更設身處地地去了解他們的需要?!?/p>
發(fā)給孩子們的物資,除了公眾募捐,主要來自暖流的合作伙伴?!氨热绾敫邉?chuàng)意、招商蛇口、海瀾之家、當代置業(yè)等,這些企業(yè)里很多員工是暖流的志愿者,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大家都一起參與,他們就能看到自己提供的物資最后流向了哪里,是否真的到了孩子們的手里,慢慢地,暖流的公信力也隨著他們的肯定越來越強?!?/p>
有了物資,高物流成本便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暖流與科捷物流等愿意提供更低廉費用的愛心物流企業(yè)達成合作事宜,并邀請他們加入暖流的公益隊伍。
這些部署在暖流初創(chuàng)期便已有規(guī)劃,逐漸發(fā)展出一套較為完整的運作機制,包括志愿者招募、物資接收方的審核、物資數(shù)據(jù)庫信息匹配、物流配送等。
王琦天舉數(shù)據(jù)庫為例。物資的數(shù)據(jù)相當龐大,手動錄入的成本很高,暖流專門定制了一套適用物資公益的數(shù)據(jù)管理系統(tǒng)。“比如給孩子們預定衣服、鞋子,不可能都是同一個尺碼。目前我們已經匯總近二十萬個‘一對一數(shù)據(jù),每個孩子的身高、鞋碼等數(shù)據(jù)一應俱全,并且每年會做一次更新,定做暖流物資的時候,再把數(shù)據(jù)提交給工廠?!?/p>
“暖流不是僅僅關心孩子們冷不冷,”王琦天加重語氣說,“可以說,每一件合體的棉衣,每一雙襯腳的鞋子,都是我們對孩子的尊重和發(fā)自內心的關愛?!?/p>
2008年“郭美美”事件發(fā)酵,公眾對公益的信任度驟跌,對物資公益帶來的影響更甚?!耙驗槲镔Y沒有辦法量化成—個數(shù)字公示給大家看?!蓖蹒煺f。
4年來,關于暖流的報道并不多。主動找來的媒體很多,但暖流方面無論是發(fā)起人鄧飛還是志愿者,都更希望先踏實做事。王琦天說,“中國的好多地方,物資匱乏依然是非常嚴重的問題,好多孩子還是面臨著生活和學習物資的不足,所以我覺得暖流堅持物資公益還是有一定的意義和價值的。”
他覺得,暖流有一個特別好的理念——溫暖,“原來一直覺得我們幫助別人是溫暖別人,實際上這幾年,感受上是反過來的,我們幫助過的那些人更溫暖了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