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水戲蝦
一部記錄清代遺聞軼事的著作中有則“賊按察”的故事,說清代有一個神偷藝高膽大,偷起東西來神不知鬼不覺,最后靠“技術(shù)”發(fā)了財,憑“本事”致了富。但時間久了,神偷覺得做賊沒什么意思,就想改行做官—畢竟手里有了權(quán)、再干偷盜的行當(dāng)會更“方便”。于是神偷花錢買了個縣令,搖身一變,當(dāng)起了地方官。
神偷做賊的水平不低,做官的“道行”也不淺。做賊時,他獨來獨往,常吃獨食;做官時,他卻能上下結(jié)納,拒絕獨食。不管是貪來的、搶來的,還是敲詐來的,見者有份,沒見者也有份。他送飽上級,喂好下級,剩下的才是自己的??恐@個“技巧”,神偷很快就得到了上下級的一致認可,被任命為按察使,主管公、檢、法機關(guān),主宰一省刑法之事。
這可算如了神偷的心愿,他開啟了一種新的“工作模式”:白天正常當(dāng)官,晚上去偷盜,而且膽子更大,眼光更刁,專選大戶人家下手,一般富裕之家,他根本不屑一顧。于是,神偷所在的轄區(qū)內(nèi)盜案頻發(fā),捕役也拿他沒轍—誰讓他水平高呢!后來,捕役無奈之下,眾籌了一筆資金,請一位厲害的退役老捕頭相助破案。
一開始,老捕頭也很抓狂,潛伏幾晚后,終于發(fā)現(xiàn)一個黑影飛身進入了一個富人家,不久就攜贓物而出。老捕頭一箭射中其肩頭,又追著他跑了老遠,卻見那個黑影走到按察使衙門后門就失去了蹤影。老捕頭見狀,恍然大悟:“難道按察使就是我們一直在抓捕的神偷?”但此時還沒有確鑿證據(jù),老捕頭也不敢妄下結(jié)論。恰巧第二天,省里召開大會,“神偷”按察使受了傷,自然要向省長請病假,這一做法反而引起了省長的懷疑。老捕頭便趁機說出了自己的看法,又給省長出了一個試探按察使的主意。
為了揭開真相,省長謊稱有要事相商,要求按察使立刻到自己辦公室,按察使沒法推托,只好帶傷前來。就在省長的一問一答中,按察使無法解釋清楚自己肩上的傷口,只好如實招供偷盜之事。
賊抓到了,案子破了,省長卻為難了,對按察使恨得牙癢,又怕得要死:平常收了人家的古董金銀,吃了人家的山珍海味,如果將案情上報,交給有關(guān)部門審查,后果不堪設(shè)想。按察使倒無所謂,不管怎樣都要受牢獄之災(zāi),但如果他把該交代的交代,“不該交代”的也交代了,那倒下的不是省長一個,而是一窩。
省長前思后想,覺得“官丑”不可外揚,得“饒人”處且饒人吧。官丑官丑嘛,關(guān)起門來只能算“家丑”,不吭氣,就是沒丑。于是,省長隨便想了個罪名將按察使就地免職了,自己也落得個相安無事。
然而官場丑聞豈是你想翻篇就翻篇的?按察使這次被省長姑息,算是他的幸運,但誰能保證以后省長還能這么幸運呢?所以無論古人還是今人,要想在官場上立足,就要潔身自好,廉潔自律,畢竟出來混早晚是要還的。
編 輯/夏 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