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問題:孩子怎么沒有上進心?
這一天,預約后我接待了遠道而來的一對中年父母陪同孩子的訪問。
初步溝通我了解到,男孩的父母都是大學畢業(yè),父親是一個機關的領導,母親是一個單位的業(yè)務尖子,都是很優(yōu)秀很強勢很有成就的人。男孩是個初中生。初次見面,從言談舉止中我看到的是善良,是懂事,是文靜,給我的第一印象非常好。首先我與男孩的父母進行了交流。
男孩父親搶先說:“這孩子就是沒有上進心,做什么都沒有熱情,做什么都是無所謂,做什么都是松松散散,漫不經心,吊兒郎當,沒有一點兒精氣神。就要中考了,唉,他那樣子,可把人急死了。”
男孩母親說:“我們對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就從小抓緊對他的輔導。小學的時候,我負責輔導他的學習。我知道是我不好,說是輔導,更多是著急。我這個人急脾氣,一看孩子哪里錯了,就發(fā)脾氣,就大聲呵斥。結果好像讓我給嚇傻了,孩子聽話是聽話了,卻越來越不會學習了。記得剛上小學的時候,有一次讓我說得連100以內的加減法都不會了?!?/p>
男孩父親接著說:“我看這樣不行,上中學后就由我來輔導。我壓住性子不著急,但是,總看孩子的學習方法不行,看孩子學習習慣不行,就讓孩子照我的方法來。孩子有不同意見,開始還說,后來就什么都不說了,我說什么就是什么,讓怎么學就怎么學??删褪浅煽冞€是不行……”
溝通至此,對他們的問題應該我已經心中有數(shù)了。但是,我卻幾乎是重復了他們的問題:“為什么孩子沒有了上進心?是誰把孩子的上進心弄丟了?”
心理探究:他們只知道打擊我
在男孩父母反思的時間,我和男孩進行了詳盡的交流。
沒想到男孩接下來開口便是:“在他們眼里,我做什么都是錯……比如學習方法,他們總說我的學習方法不行,總要我按照他們的方法。就說學習英語吧。小時候媽媽輔導我,就知道訓我,訓得我一提英語就害怕,一提英語就犯怵,我就越發(fā)不愛學習,不想學習。后來我長大了,知道了不學英語是不行的,知道自己努力了。可是,當我摸索出一點兒方法的時候,爸爸卻說我的方法不行,強制我按他的方法學習。就是這樣,我爸爸是個有些自大的人,這也許有點貶義了。反正從來不問我的想法,在學習上,甚至在生活上,什么都要我聽他的。好像是幫助我學習,其實怎么說呢?都是幫倒忙??墒俏也桓艺f,不能說,我只有聽他們的,他們說什么是什么,他們讓干什么就干什么。他們還總說我懶,說我不動腦子。反正我都不對,反正我都得聽他們的,反正它們都給我安排好了,我不懶能怎樣?我還動什么腦子?說我懶就懶唄,說我不動腦子就不動腦子唄?!?/p>
說到這里男孩咧了咧嘴,像笑,又像哭,男孩平復了一下自己的心情:“跟您說心里話,雖然我的學習不好,雖然學校里沒有鮮花和掌聲給我,但是,讓我感到快樂的地方還是學校,我不想回家,我怕回家,回到家里我只感到壓力。在我的記憶中,他們沒有給過我一句肯定的話,沒有給我過一點兒自主的權利,只知道訓我,只知道說我不行,只知道找機會打擊我……
“我爸爸在單位里是領導,把工作上的勁頭都拿到家里來了,總是說,‘我就是要結果,就是要結果,你說你努力了,你說你想上進,結果呢?’
“是,我知道,我的學習成績不好,可是盡管這樣,我也在努力,真的,我是在努力的,我是想上進的。您問表現(xiàn)?手機不玩了,電腦不玩了,上課走神的時候少了,聽講的時候多了,回家也想方設法完成作業(yè)了。真的,就是學習到了今天這個樣子,我也沒有氣餒,我不能放棄自己。老師,我真的沒有放棄!可是,他們只知道要結果,不管我努力的過程,我……”
男孩的淚珠終于滾落下來,里面有委屈、有無奈、有抱怨,有傷心……
在家教心理咨詢中,作為心理咨詢師,為了避免加深親子沖突,我在孩子面前很少明確表明態(tài)度傾向。但是,此刻我必須給男孩力量,我握住了男孩的手:“馬老師相信你,馬老師支持你!我們要過程,我們不放棄!”
隨后,就心理自救策略給予了男孩具體支持。男孩接受了兩個原則:一個是低起點;一個是小目標。男孩表示按照兩個原則,自己制定作息表,自己制定自學課表,堅持自主學習,努力做自己學習的主人。就此,我們進行了具體討論。最后,在我的提議下男孩提出了對父母的希望:希望少訓我,希望讓我自己安排我的學習。在最后握手的時候,我感受到了男孩心里有了力量。
心理問題對策:讓孩子自主地生活
當我和男孩父母再次坐到一起的時候,他們都表示反省到了,孩子成了今天這個樣子有自己的責任。于是,我順水推舟,為了促進父母深刻的反省,介紹了與男孩交流的內容,轉達了男孩對父母的希望。
是的,向上之心原本是孩子的天性,卻往往被父母親手扼殺。父母都期盼自己的孩子很棒,強勢的父母更希望孩子強過自己。但生活就是這樣怪,越是強勢的父母偏偏越會有個弱勢的孩子,越是爭強好勝的父母偏偏越會有個不求上進的孩子。
這是為什么?父母太強勢,本身就會不利于孩子的成長。更為嚴重的是,強勢的父母,往往不知不覺間從根本上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性,剝奪了孩子生活的自主性,剝奪了孩子生命發(fā)展的自主性,剝奪了孩子心靈成長的自主性。有時候,這樣的父母恨不得代替孩子生命的成長,代替孩子心靈的發(fā)展,代替孩子的生活,讓孩子完全成為自己手里的皮影人。一個完全失去自主性的孩子,哪里還會有什么上進心?哪里還會有什么積極性?哪里還會有什么生活的熱情?
不錯,并不是每個家庭都是這樣的親子關系,并不是每位父母都這樣對孩子。但是,父母扼殺或壓制孩子自主性的現(xiàn)象,并非絕無僅有。
溝通至此,男孩父母追悔莫及:“我們怎么改變呢?”
孩子的生命是自主的,孩子的生活更應該是自主的。我們的一切教育,都應該是放手,而不是相反,不是扼殺孩子的自主性,不是剝奪孩子自主生活的權利。
溝通了這個意思,我問:“二位自己有什么想法呢?”
男孩父母到底是有素養(yǎng)有悟性的人,不再愁眉不展,再次異口同聲:“不再管孩子那么多,讓孩子自主地生活,自主地學習?!?/p>
我也笑了:“好,有一種愛叫放手。放手,就是把自主權還給孩子。當然,還有信任、還有傾聽、還有鼓勵。只要認識問題解決了,相信你們會為孩子拿出行動?!?/p>
大約一周后,男孩撥通了我的心理咨詢專線,說父母變化很大,自己也不再壓抑了,學習上更知道努力了,看到了未來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