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呈麗
絕大多數(shù)人都害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芬蘭人相信,人生不是一場贏在起點就能笑看終點的馬拉松。學習,不是為了與別人爭第一,而是為了培養(yǎng)孩子終身學習的習慣和能力?;蛟S,這才是教育的真諦
7歲才開始正式上學,十幾歲之前幾乎沒有家庭作業(yè)和考試;學生每天沒有固定的上學時間,老師上課也沒有固定的章法;反對對學生進行任何形式的“分類”或“排名”,說“資優(yōu)”和“精英”是犯大忌,更沒有“能力分班”……
因材施教 芬蘭教育特別注重促進學生個性化的發(fā)展,所有的教師都被要求接受培訓,根據(jù)學生的需求和學習風格進行差異化教學。
芬蘭簡直成了所有孩子的理想樂園。看似隨性的芬蘭,其教育水平卻在全球首屈一指。
經(jīng)濟合作組織(OECD)公布的2004年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測試結果顯示,在25個國家40萬名參加測試的學生中,芬蘭學生的閱讀、數(shù)學、科學三項測試的成績均位列第一。自從40年前實施教育改革以來,芬蘭的教育體系一直高居國際教育體系榜首?!耙恢北荒7?,從未被超越”,這就是芬蘭教育。
一場無人落后的“馬拉松”
芬蘭Arkki兒童與青少年建筑學校是歐洲一流的兒童青少年建筑學校。在這里,老師將建筑結構的知識蘊藏在搭建游戲中,激發(fā)孩子們的樂趣,讓他們發(fā)揮想象力,動手去創(chuàng)造。校長碧荷拉·梅斯卡能(Pihla Meskanen)女士說:“學建筑就跟學習其它愛好一樣,都是要讓我們成為一個更完整的人。生命中接觸的所有事物,都會累積成我們想象不到的樣子,每一步都讓孩子成為獨特的自己?!?/p>
芬蘭教育特別注重促進學生個性化的發(fā)展,所有的教師都被要求接受培訓,根據(jù)學生的需求和學習風格進行差異化教學。
在芬蘭的教室內(nèi),常常會有這樣一種情況: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后,不用向老師示意,就可以自由地走到教室后面的圖書閱覽區(qū)進行閱讀。閱讀,是芬蘭全民的習慣,對于學生而言,書籍也是他們自主學習的一個重要窗口。
除閱讀外,學生還可以自由發(fā)展自己的興趣,比如,若學生對于貿(mào)易感興趣,那么教師則需要為其提供指導。在這種環(huán)境下,每一個孩子都能得到真正的關愛,每一個生命都能自由地翱翔。芬蘭教育不但使孩子的潛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發(fā)揮,而且從小就培養(yǎng)了他們熱愛學習的習慣。
當其他國家還在施行精英教育時,芬蘭卻反其道而行,絕不標榜精英,堅持每一個小孩公平受教,“一個也不能少”。
從制度設計到資源分配,芬蘭60萬中小學學生,分布在4000所綜合學校,平均每校約150人,班級人數(shù)不超過20人,小校小班的制度有利于后進學生。在這里沒有貴族和平民學校之分。芬蘭的學生不需要擇校,無論是在市區(qū)、郊區(qū)還是只有10多個學生的村校,教育資源和教學設施的差距都非常小。
芬蘭對待移民子女也都一視同仁,不論是否有芬蘭國籍,移民子女都能免費上學,政府還額外撥預算讓他們學習母語。在九年一貫制教育中,芬蘭學生課本、交通和午餐費用,全由政府負擔,經(jīng)費則由中央政府出資57%,地方政府分攤43%。這個決策延續(xù)數(shù)十年至今,不因政黨輪替而改變。
另外,“絕不放棄學習慢的孩子”,是芬蘭專注策略的另一個重點。
比總統(tǒng)還受人尊敬的老師
芬蘭年輕人最向往的職業(yè)就是教師。中小學教師受民眾敬重的程度,甚至超過總統(tǒng)和大學教授。
自1979年開始,芬蘭國家教委就規(guī)定:中小學教師屬于研究型人員,必須具備碩士以上學位,這幾乎是全球最為嚴苛的規(guī)定。高中畢業(yè)生申請師范院校時,除了看成績,還要經(jīng)過層層面試,確認有教學熱忱與創(chuàng)新思維,才能擠進錄取率僅10%的師范窄門,教師被有效地賦予了與醫(yī)生和律師平等的地位。
赫爾辛基大學教授坎薩寧指出,芬蘭師范體系的唯一任務,是培育有能力的老師,并發(fā)展其專業(yè)品質(zhì),以確保教師素養(yǎng)能夠持續(xù)提高。換句話說,在芬蘭,老師必須要有終身學習的能力與意愿。經(jīng)過芬蘭師范院校教學和實訓體系的打磨,這些未來的教師幾乎個個都擁有研究、教學與思考的多軌能力,實現(xiàn)芬蘭人所說的“老師一樣好”。
雖然要求是全球最為嚴格的,但老師和學校的教學自主權也是最大的。教委會和教育部每4年制定并公布核心課程綱要,但其他如征聘師資、經(jīng)營管理則由各校自治,班級大小、課程內(nèi)容、學生課表,甚至是每年上課幾學期都由學校全權負責;至于要教什么、怎么教、用什么教科書,則由老師自由選擇。
在赫爾辛基市內(nèi)的拉托卡塔諾(Latokartano)小學,就不用分年級上課,180個學生,每個人有自己的課表,有的人8點半上學,有的則是9點或9點半,大家放學的時間也不一樣。
芬蘭中小學并沒有全國一致的聯(lián)合評量,學校也很少有考試,芬蘭官方也不進行教師評鑒。被問到是否要考核教師表現(xiàn),任職教委會長達三十年的資深顧問勞卡南反問道:“為什么要評鑒老師?”他驕傲地說,“芬蘭根本沒有不好的老師,每個老師都很自律,不需要打考績?!?/p>
因為從事教育工作的人是最優(yōu)秀的人,家長對于教師的信賴程度也很高。尊敬和信任是芬蘭社會的維系紐帶,同樣也是教育的基石。
一場教育革命
2016年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在中小學全面掀起了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引發(fā)了各國教育界的熱議。
據(jù)了解,20世紀70年代以來,芬蘭基礎教育領域每10年左右進行一次課改,已成為傳統(tǒng)。這種傳統(tǒng)之所以形成,很重要的原因是芬蘭將課程改革作為重要的教育發(fā)展督導工具和手段,通過開展類似“鐘擺式”的周期性課改,不斷在教育集權和分權管理模式之間尋找更恰當?shù)钠胶恻c。
近十幾年來,全世界都在經(jīng)歷一場翻天覆地的變化,全球化帶來的嶄新的生活方式、迅猛的科技發(fā)展、快速的信息流動等,使得芬蘭教育界意識到,學校教育應該是教孩子未來生活所需的技能,而不僅僅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成績。此次基礎教育核心課程改革的重心,就是提升下一代迎接未來挑戰(zhàn)的能力。
因此,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在2015年3月份的時候就正式發(fā)布了強調(diào)“寓教于樂”和學習興趣培養(yǎng)的《國家核心課程大綱》,在2016年8月,新的核心課程已經(jīng)開始實施。
這次改革的重點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橫向(通用)能力與跨學科學習能力。在課程大綱中增加“基于現(xiàn)象(主題)的教學”,即圍繞學生感興趣的某一現(xiàn)象或主題調(diào)配師資,以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與改革前注重“教什么”相比,新核心課程更加關注“怎么做”。
在課程結構上,新核心課程包括主體部分和學科相關部分,并按照年級劃分,學科被細化到3個不同的學習階段,從而使每個學習階段的課程總目標更加具體且易操作,按照綜合學校的結構設置使課程目標更加清晰。
新大綱還要求,老師不再是站在課桌前傳授知識,而是與學生們一起尋找答案;不要立即指出孩子的錯與對,而是要保持他們的學習熱情,讓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幫助他們挖掘自己的潛能。為了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跨文化溝通等能力,新大綱還取消了一部分標準化考試,代之以學生自我評價和同伴評價。
采用新的學習和教學方法,有可能會讓芬蘭從國際Pisa教育體系排行榜的榜首寶座上跌落下來,然而這不是芬蘭人真正關心的事情。芬蘭人認為,最重要的目標是要教會年輕人未來生活所需要的技能。
絕大多數(shù)人都害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芬蘭人相信,人生不是一場贏在起點就能笑看終點的馬拉松。學習,不是為了與別人爭第一,而是為了培養(yǎng)孩子終身學習的習慣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