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奧華
文物鑒定似乎一夜之間成為熱門,人們瘋狂地追捧又瘋狂地尋找,到處都是掘地三尺的痕跡,又到處都是文物鑒定公司、鑒寶欄目,除了隱匿的各種鑒定公司之外,各種鑒寶類的節(jié)目在電視上也非?;鸨?。
然而文物造假頻頻曝光,文物鑒定亂象也隨之愈演愈烈。文物鑒定的鬧劇時有發(fā)生。2004年,上海博物館馬承源館長的離世讓人們?yōu)橹锵У耐瑫r,不禁對文物鑒定真假產(chǎn)生了質(zhì)疑;而上世紀90年代河南洛陽孟津南石山村高水旺燒制的仿北魏陶俑的工藝品,于1994年夏在北京古玩市場上被國家機構(gòu)列為“搶救性收購”的“北魏珍貴文物”,這一看似鬧劇式的定論,讓人們對文物鑒定產(chǎn)生了懷疑甚至是否定。每有鑒寶類的節(jié)目,人們往往懷疑其做秀、炒作甚至有作假嫌疑。越來越商業(yè)化的文物鑒定,文物鑒定專家一次又一次的鬧劇,和當下社會無處不在的浮躁之風,助推了文物鑒定的亂象叢生。
中國是歷史文明古國,了解歷史文化根基的一個重要途徑便是認識出土的文物。由于近年來技術(shù)手段的不斷提高,“文物”一時間成為人們爭相收藏的增值品。有了如此龐大的市場,自然催生了文物鑒定的各種鬧劇,無論是學院派的還是民間的鑒定“大師”紛紛放棄“潛水”走入社會,開始各種眼花繚亂的“鑒寶”,結(jié)果往往是出現(xiàn)專家集體對造假文物通過鑒定,抑或是王剛把90%的真品當作贗品砸碎,而受傷的往往是對此毫不知情的老百姓。在“專家”頻出的年代,人們?yōu)榱四怖?,不惜以國家的文物為代價,短暫的利益面前損失的是千年珍貴的寶物。
治理文物鑒定亂象必須要從根源上下手,掐斷那些所謂“專家”和鑒寶公司的生財之道,讓文物從商業(yè)化運作回歸到原本的土壤中去,讓所謂的“專家”在鑒定中負起社會和法律責任,對于他們權(quán)威的定論,一定要有法律作為約束。而那些原本渾水摸魚的民間鑒寶人,則要讓他們的身份曝光在民眾的監(jiān)督和法律的追責之下,一旦有以此為不正當牟利手段的行為,定要嚴懲不貸。對于學院派的專家,我們鼓勵不同的爭議和聲音,慎用“一家之言”的說法和“權(quán)威”的定論。
至于文物鑒定的商業(yè)化炒作,則應嚴格控制,還千年文物一個干凈、純潔的環(huán)境,只有如此,才能讓文物造假徹底消退,也才能讓文物鑒定成為一個公正、透明的研究領(lǐng)域,而非賺錢的工具。
以此釜底抽薪,文物鑒定才能真正公正、透明,而鑒定“專家”們也才能讓百姓重拾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