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君林+姚洪雙
2016年7月12日,筆者一行來到了四川省成都市雙流區(qū)勝利鎮(zhèn)云華社區(qū)9組,探訪116歲老人朱鄭氏,我們首先看到的是掩映在竹林中的農家小院,撲面而來的幽靜、安寧與詳和氣息,讓人倍感舒心愉悅,恍惚進入世外桃源。
生于1900年的朱鄭氏,雖然在一個多世紀里飽經風霜,但老人卻沒有給人萎頓之感,反而精神抖擻、耳聰目明、鶴發(fā)童顏、滿面紅光,見人還樂呵呵的。在這個安靜的竹林小院里,她守著百年回憶,看盡日出日落,幸福地生活著。
活著就要不停的動
常言道“生命在于運動”,但看看我們身邊的人,總是出門就開車,進門坐沙發(fā),一天下來很少動彈,結果肥胖加各種病癥便紛紛冒了出來。當我們面對朱鄭氏老人的時候,那麻利的動作和抖擻的精氣神,不僅讓人難以相信,也讓我們臉紅。
84歲的二兒子朱維成講,雖然他母親年世已高,但背不駝、氣不喘,一年到頭難得吃藥,去醫(yī)院體檢,其生理指標比一些中年人都好。從他記事起,母親好像每天都在忙里忙外,始終沒有停止過勞動,年輕時還被公社評為“養(yǎng)豬能手”。到了110歲前后,母親還堅持每天割豬草、打掃院壩、擇菜燒火等簡單的活,時不時地會拿上抹布這里抹抹、那里擦擦,就是閑不住,喜歡做事。
老人還喜歡在院壩里自己慢慢轉圈,或者在屋旁的竹林轉圈,她有時邊走還邊抬抬頭、甩甩手,像是自創(chuàng)了一些健身動作。老人還經常跟后輩們講:好身體是練出來的,能勞動就要干活,干不動活了也要動動身子骨,一定不要偷懶,否則就是自己害自己?!背隋憻捝眢w,老人還不忘鍛煉自己的腦子,如今她愛上了看電視,特別愛看歌舞、戲劇等文娛節(jié)目。至今,老人的生活仍然能自理,每天都干干凈凈的。
在生活上,朱鄭氏老人沒那么多講究,除了愛勞動愛做事,在飲食上從來不挑食。家里做什么她就吃什么,從紅薯、玉米、面食到回鍋肉。她從來不需要家里給她開小灶,只是稍微煮得軟和一點就行。
子女們想到老人勞苦了一個世紀,想給她進補一些好的營養(yǎng)品。但老人堅決不同意,還說五谷雜糧才是最好的補品。每年玉米收獲了,她跟家里人一樣吃玉米棒子,只不過不像別人那樣啃著吃,而是一顆一顆地剝下來吃;出紅薯了,無論是蒸的還是煮的,老人一樣吃得很舒心。老人的飲食始終順應著季節(jié),什么季節(jié)出什么糧食、什么蔬菜,她就吃什么,頗有點“道法自然、順應時節(jié)”的意思。
特別有趣的是,每次吃完飯后,老人都喜歡問下一頓吃什么,如果家里人說下頓吃韭菜炒雞蛋,老人馬上就說快把韭菜拿來讓她理理。據(jù)老人的曾孫子介紹,現(xiàn)在老人吃得比較清淡,也比較有規(guī)律:早上一般是一碗紅薯稀飯,外加一個雞蛋;中午與家人同吃;晚上則是一碗蔬菜湯,加兩三個肉圓子;平時也不怎么喜歡吃水果,不抽煙、不沾酒。這或許是老人長壽的一個原因吧。
心態(tài)好才是真的好
通常,人們喜歡念叨“人生苦短”,不管是說“長”還是道“短”,都是在跟自己較勁,把生活搞得苦兮兮的,把日子過得苦巴巴的。到街頭隨便打量一番,會發(fā)現(xiàn)很多人都是一副愁眉苦臉,憂心忡忡,火急火燎的樣子。我們以為這是很自然很正常的現(xiàn)象,但面對朱鄭氏老人的時候才明白,愁苦憂心、火急火燎都是自找的。
用朱鄭氏老人的話說:“人這一生是慢慢往前走的,是慢慢過來的,要順其自然。你愁啊苦啊急啊爭啊,有什么用呢?日子都是自己過,樂呵呵地過每一天多好!”
朱鄭氏老人除了喜好運動、飲食不挑之外,性情也十分恬淡,渾身透出一種泰然、詳和之氣。據(jù)老人的外孫女講,她從來沒見老人生過氣。在她的印象里,老人總是樂呵呵的。從來不與人爭吵,還經常跟家里人說:“是你的才是你的,不是你的爭來也要跑,爭了半天反過來你還生氣,一點不值當?!?/p>
應該說,朱鄭氏能長壽也源于子孫后代的孝順,源于大家庭的和睦。能有孝順的后代,顯然離不開朱家世代傳承的家訓:尊敬長輩,孝敬父母,關愛家庭,團結友鄰。正是這樣的家訓,培育了一個溫馨、舒適、和睦的大家庭。
如今,朱鄭氏老人已迎來了六世同堂,每逢這個大家庭團圓相聚,熱鬧的氣氛總是讓街坊四鄰羨慕不已。朱鄭氏老人的大家庭,共有八十余人,職業(yè)分別有教師、士兵、護士、個體戶……別人說隔代親,老人的子孫們跟朱鄭氏更是親得不得了,在他們看來,家和萬事興,有這樣高壽的老人,是家人最大的福氣。所以,子孫后代們對朱鄭氏老人特別孝順,使老人每天都感覺像生活在幸福的蜜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