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傘,詩人,美食專欄作家。本名巫春玉,生于四川。著有散文詩集《假如莊子重返人間》《外灘手記》等。參加第十一屆全國散文詩筆會。獲第五屆中國散文詩天馬獎、第七屆中國散文詩大獎等多種獎項。居上海。
一個鐘愛蝴蝶和長裙的女詩人,仿佛不適宜說喜歡吃回鍋肉包子,貪戀肥嫩鮮香。這樣的語境,只能出自莽漢主義詩派的代表詩人兼美食家二毛或李亞偉之口,方有三國氣勢。更不適宜說:“人生不過一撮煙火,詩人不能活在高冷里,如若飲饌不精,朵頤不快,枉來此生”。這樣的語氣,由身居北方的青年詩人王西平說出來,就如魚得水煮肉片,麻辣兩相宜了。
早在2012年,西平就開始在寧夏《壹周生活》報上撰寫美食專欄。2015年出版了美食隨筆集《野味難尋》,這部集美食、風(fēng)土、民俗于一體,熔坊間段子、鄉(xiāng)間故事、民間傳說于一爐的隨筆集,也是寧夏第一本鄉(xiāng)村美食隨筆集。如西平所說,詩歌在“精神意識中就是一種享受”,那么美食在味覺(身體)意識中也是一種享受,它們都歸于生活本身。我曾寫過這樣兩句話:有生之樂,走不出口腹之欲,一步天涯,一步海角,杯盤碗碟皆是風(fēng)景。饕餮盛宴,看就歡悅,唯有美食最懂人心。我堅持認為,品嘗美食可以緩解低落的情緒,使人豁然開朗、明亮。
讀西平的美食隨筆,和讀他的詩歌一樣,要把布滿后腦勺的腦洞全部打開。《布勞提根與彩虹這鱒魚》和《美國餡餅與搖滾樂》所談到的兩位詩人和兩種食物,都有著熟悉又陌生的部分。我個人感覺,西平對布勞提根的情感植入會更深一些,對其詩歌寫作也有著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理查德·布勞提根,現(xiàn)代美國小說家和詩人,曾經(jīng)參加垮掉派的活動。他的詩集和小說,都掛著奇怪的名字,像從一個平面上霍然凸起,使你被迫記住,比如詩集《請你種下這本詩集》《避孕藥與春山礦難》,以及1967年出版的為他帶來國際聲名的小說《在美國釣鱒魚》和次年發(fā)行的小說《在西瓜糖中》。這些名字使我聯(lián)想到西平的《從臃腫的自身里牽出一只花碗》《七日喵咪之春》《我所進修的蹦跶學(xué)》等詩題,他們的氣息相投、接近。
關(guān)于鱒魚,《本草綱目》記載:鱒魚,處處有之。狀似鍕而小,赤脈貫瞳,身圓而長,鱗細于鮮,青質(zhì)赤章。好食螺蚌,善于遁網(wǎng)。看到“善于遁網(wǎng)”我就偷樂,文中寫美國人一次無論垂釣了多少鱒魚,只能帶走五條,其余都要放回大自然,除了保護生態(tài)之說,還有一個原因大概就是釣鱒魚太容易了。據(jù)說北京懷柔有一個專門吃虹鱒魚的地方,叫虹鱒魚一條溝,其魚種就是由美國加利福尼亞洲山區(qū)小溪中的一種冷水魚,引進到了懷柔。溝內(nèi)都是山澗流出的天然泉水,生長的虹鱒魚,肉質(zhì)鮮嫩,皮脆刺少,無論是烤還是生吃魚片,都極鮮美。
鮑勃·迪倫在2016年獲諾貝爾文學(xué)獎,無疑讓中國詩壇一陣唏噓。但對他的音樂作品,大多極為贊賞。西平說:“餡餅是美國的文化標(biāo)志?!边@一點我深信不疑,據(jù)說3月14日在美國日歷上看起來就是3/14/15,這樣看上去,確是全世界最著名的無理數(shù)π的前四位。而π在英語里,與代表餡餅的“pie”同音,因此美國人會在這一天吃餡餅,表示慶祝。與西平同感,美國餡餅在形體上徹底顛覆了我們印象中的“餅”,中國傳統(tǒng)小吃包子、餃子、肉夾饃,真真都可以加入餡餅大軍 。
說到肉夾饃,不得不提一下陜西這款聞名遐邇的美食。第一次介紹我吃肉夾饃的是陜西籍詩人陳倉,他總是說,吃飯是我最不重要的一件事了。一碗岐山臊子面,一個臘汁肉夾饃,明明是很重要的兩道美食啊。特別是肉夾饃的肉餡,那是入口即化、滿口生香、繞唇難忘。最負盛名的美國餡餅當(dāng)屬蘋果餡餅(或蘋果派),美國的慣用說法叫“如蘋果派一樣美國化”。在美國蘋果派的歷史中,可追溯至從英國來的清教徒,他們培植蘋果種子,用收獲的蘋果制作蘋果派。這就是西平念念有詞的那17000棵蘋果樹的來歷,一個大IP的前世和基因。
作為80后的王西平,為什么迷戀美國50年代流行的搖滾樂?這一點不曾和他有過交流。“ 一個真正的詩人,是不會告訴別人自己會寫詩的?!?鮑勃·迪倫說過,因此秘密地愛著,就好。鮑勃·迪倫在詩歌《溪谷下游》中寫道:“你的氣息是甜蜜的 ∕眼睛像天空中的兩顆寶石∕你的背影筆直∕頭發(fā)柔順光滑∕ 當(dāng)你躺下,靠著枕頭 ∕但我卻沒有心動 ∕沒有感激或者愛意∕ 你并不是為我忠誠 ∕而是對天上的星辰∕ 上路之前,再來一杯咖啡∕ 再來一杯咖啡我就走 ∕去那溪谷的下游。”一杯咖啡何其親密,需要急切趕來,替代情人和知己的位置,安撫主人那顆纏綿而哀絕的心。
鮑勃·迪倫是天才的詞作者,這樣的句子配上音樂,這樣的音樂再配上咖啡,應(yīng)是物我兩忘之境了。難怪西平要將美國餡餅和搖滾樂并談,他在美食專欄里介紹過一種麻辣南瓜的做法,末了他說,一邊吃一邊聽小野麗莎的自然歌聲就最好不過了。音樂與美食的混搭風(fēng),很適合具有創(chuàng)造性和先鋒氣質(zhì)的詩人王西平。
三國詩人曹丕在《典論》中有云:“一世長者知居處,三世長者知服食?!?這里的“知服食”不僅僅是果腹充饑,它指的是真正的飲食之道。這飲食之道,在曹丕看來,只富貴一世未必能知味,要富貴三代才可悟得。世人皆知他的父親曹操愛“對酒當(dāng)歌”,不知道他愛吃葡萄,愛到讀書時吃,清醒時吃,酒醉時吃,口渴時吃,不但吃,他還研究出葡萄的儲藏方法,且釀出了中國第一杯葡萄酒。
對于愛葡萄的我,頓時有了自慚形穢的感覺?;氐綄Τ缘膱?zhí)著和情感,魯迅所說的“思鄉(xiāng)的蠱惑”更切合人心,那些“兒時在故鄉(xiāng)所吃的蔬果”,其味道長留在記憶中,“他們也許要哄騙我一生,使我時時反顧”(《朝花夕拾·小引》)。也許正是因為這種珍貴的“蠱惑”和“哄騙”,西平才對毛家灣這個村莊“時時反顧”,才有了《野味難尋》里“關(guān)于一個人的記憶,關(guān)于一個人的村莊的記憶,關(guān)于一個人的村莊的田間野味的記憶;關(guān)于野味之美,關(guān)于野味的蠻荒之美,關(guān)于時光之箭永不回且令人心碎稀巴爛之美……”
西海固,這個曾經(jīng)被聯(lián)合國定義為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方,在西平看來,完全是鬼扯蛋。不管布勞提根的超現(xiàn)實魔力有多么奇異,不管美國餡餅與搖滾樂怎么相得益彰,都比不上他的中國北方,他的西海固,那一盞可以作為人神的召喚的蕎面燈。這盞燈,可以消解他詩中的冷、灰、黑、死亡和七愁。喜歡他這首最近詩作《饑餓的空位》:“感覺真是吃飽了,撐著∕被蒙住眼睛,鼓鼓地,汽球一樣∕奔向犀牛紛亂的藍天∕宇宙之下∕每一個神性的站立,都被齊腰斬除∕而這次飛行,仿佛追逐一個∕饑餓的空位?!保ü?jié)選)這首詩,寫到了“饑餓才是最好的美食”的境界。這盞美食之燈,點亮了他的才思、靈感和整個世界,我愿意相信,這盞美食之燈,也在“向地球上的任何一個角落昭示著一種生命的信念?!?/p>
[責(zé)任編輯:李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