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代順+周海月+韋東豪
我國南方農(nóng)村家庭種桑養(yǎng)蠶比較普遍,我們?nèi)思依镆灿叙B(yǎng)蠶的??吹介L輩們養(yǎng)蠶日夜操勞非常辛苦,還時常會碰到翻轉方格蔟比較困難的問題,我們便想設計改進蠶具幫他們一把。
于是,我們?nèi)思s定一起研究如何制作一個機器代替人工來翻轉方格蔟,目標是能用電動代替人工,而且實現(xiàn)批量自動操作,最大限度地減輕蠶農(nóng)翻轉方格蔟的勞動強度。
一 發(fā)現(xiàn)問題
經(jīng)過觀察,我們發(fā)現(xiàn)蠶飼養(yǎng)到五齡之后即可上蔟,目前普遍使用的方格蔟具是外框呈長方形的方格蔟?,F(xiàn)有上蔟裝置一般是將方格蔟豎直懸掛在支架上,不能批量翻轉。而熟蠶具有在方格蔟上向上爬,尋找結繭位置的特性。在作繭過程中,一部分蠶會先入格作繭,而另一部分沒有找到方格蔟的則繼續(xù)往上爬,這樣就會出現(xiàn)方格蔟上部蠶多下部蠶少,方格蔟的下部分空格多的現(xiàn)象。為了避免這種現(xiàn)象發(fā)生,充分利用方格蔟的方格,蠶農(nóng)每隔一段時間就需將方格蔟翻轉后懸掛,而且一天之內(nèi)要反復多次,甚至夜間也要進行操作,費時費力,增加了蠶農(nóng)的勞動強度。
雖然也出現(xiàn)了一些可自動翻轉的上蔟裝置,但是那些上蔟裝置通常是利用蠶在方格蔟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的重力失衡進行調節(jié)的,所以使用時如果大部分熟蠶已在方格蔟的下部分入格結繭,這時即使有蠶繼續(xù)向上爬,爬到頂部也還不愿入格結繭,一定時間內(nèi)方格蔟上半部分的蠶的重量也不會超過下部分的重量,方格蔟就無法自動翻轉,游走的熟蠶就會抱成團跌落下來。而且,這種上蔟裝置只能對單個方格蔟起作用,當多個方格蔟靠近放置時,自動翻轉時就會受到限制,無法滿足實現(xiàn)批量操作,而如果放置距離較遠又會浪費很多空間。
發(fā)明過程
我們初步制訂方案之后,就進行分工。韋代順利用周末時間制作和加工模型做試驗,開始時很順利,安裝飛輪和馬達都沒問題,但是方格蔟的放置和固定成了問題。這關系到兩根固定桿的移動和固定方法,我們還找不到竅門。這個難題由周海月負責攻克,她拿著設計圖請教了幾位木工師傅之后,找到了解決辦法。通電試機時,我們又發(fā)現(xiàn)了一個問題,電機不停地轉動,這樣下去,蠶不被轉暈才怪,而且電機轉速過快,蠶會被轉得飛離方格蔟。我們只好選用低速電機來降低轉速。然而,如何控制電機讓它定時自轉,仍然是個大問題,我們只好請教輔導老師。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們共同努力,既分工又合作,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nèi)快速完成發(fā)明,并在實際應用中得到多位蠶農(nóng)的認可。
發(fā)明內(nèi)容
這種養(yǎng)蠶用方格蔟定時電動翻轉器,包括兩端通過左、右兩根轉軸與一固定機構轉動相連的方格蔟安裝架,在方格蔟安裝架上安裝有若干個方格蔟,左轉軸的外端與設于固定機構上的驅動機構相連;方格蔟安裝架包括左右豎直相對設置的兩個盤座,在兩盤座之間水平設有一固定桿組,固定桿包括兩根上固定桿和兩根可卸載的下活動桿,兩根上固定桿和兩根可卸載的下活動桿在盤座上的正投影組成矩形的四個頂點,兩根上固定桿和兩根可卸載的下活動桿的兩端分別插設于兩側的盤座上。
兩根上固定桿的兩端,分別插設于設在盤座上部的兩個上固定桿圓型固定孔中。兩根可卸載的下活動桿的兩端,分別插設于設在盤座下部的兩個可卸載的下活動桿腰型固定孔中。
固定機構包括底座和盤座,在底座的頂部兩側相對設有固定板,盤座的兩端分別通過左、右兩根轉軸與傳動帶相連。
驅動機構包括設于底座一側的電機和設于底座上的控制器,設于電機輸出軸端的主動皮帶輪通過傳動帶與設于左轉軸外端的從動皮帶輪相連,電機與設于底座上的控制器相連。
在方格蔟本體的頂部兩個頂點和底部兩個頂點處分別設有上掛鉤和下掛鉤,上掛鉤開口向下,下掛鉤開口向上。上固定桿和可卸載的下活動桿的表面上分別間隔相對設有若干個方格蔟限位凸塊。兩根可卸載的下活動桿的兩端,分別通過一限位機構與兩個可卸載的下活動桿腰型固定孔相連。限位機構包括沿可卸載的下活動桿徑向方向相對設于可卸載的下活動桿表面兩側的兩個可卸載的下活動桿限位凸塊,兩個可卸載的下活動桿限位凸塊分別安裝于設有可卸載的下活動桿腰型固定孔兩側的可卸載的下活動桿限位凹槽內(nèi)。
四 發(fā)明貢獻
本發(fā)明彌補了現(xiàn)有養(yǎng)蠶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設計合理、操作簡單、省時省力、能充分利用方格蔟的方格以及蠶房空間的養(yǎng)蠶用方格蔟定時電動翻轉裝置,白天晚上均可工作,能有效地降低蠶農(nóng)的工作強度,解決了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
(指導教師 韋天鈺
編 輯 孫世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