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榮校+丁瑩
摘 要: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檔案學研究進入了一個快速發(fā)展的階段,涌現出不少有影響力的檔案學理論思想。本文根據文獻調查情況,收集了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比較有影響力的檔案學理論類型,利用專家調查法,梳理出了四個符合一般原創(chuàng)性理論標準的檔案學理論,即主客體全宗理論、文件運動規(guī)律理論、檔案雙元價值論和檔案物質實體雙重結構論。本文在分析這些理論的產生原因以及有關理論的反響和持久影響力的基礎上,詳細闡述了檔案學原創(chuàng)性理論形成的背景和意義,以及如何進一步推動我國檔案學理論原創(chuàng)的措施。
關鍵詞:檔案學理論原創(chuàng)性;主客體全宗理論;文件運動規(guī)律理論;檔案雙元價值論; 檔案物質實體雙重結構論
Abstract:Chinese archival science has been moved into an era with rapid development and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influential thoughts since the 1980s,. This thesis is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results of documents, collecting influential theories since 1980s. It employs the Delphi Method and summarizes four archival theories corresponding the theoretical criterion of originality which are Fonds theory of subject and object, Document movements rule theory, Archives dual value theory and Dual structure theory of archival substance. Based on analyzing the causes of these theories ,influences of relevant theories and lasting influence, this thesis further expresses the background and meaning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archival original theories and it also presents the strategies of improving the originality of Chinese archival theories.
Keywords:Fonds theory of subject and object; Document movements rule theory; Archives dual value theory; Dual structure theory of archival substance
1 引言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檔案學國際學術交流的不斷增加,國外檔案學思想與著作大量引入我國,大大豐富了我國檔案學研究的內容,開拓了研究視野。與此同時,我國檔案工作實踐也不斷發(fā)展與完善,涌現出的新問題、新經驗、新方法也促使檔案學理論不斷推陳出新。此外,學科間的滲透也越來越明顯,尤其是管理學、信息技術、圖書情報學科對檔案學構成了理論借鑒與方法上的支持。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檔案學理論研究蓬勃發(fā)展起來,其中,涌現出不少新概念、新思想、新內容,形成了一些有影響力的檔案學理論,體現出中國檔案學者理論思考的廣泛和深度。在這些理論中,有的可以明確看出其與中外原有的檔案學術語概念以及原有理論的承接關系,有的是與其他學科術語概念相關聯(lián)的關系,有的則是建立起自己的核心概念,以此進行邏輯思辨并提出相應的理論思想。盡管這些理論的產生基礎不同,但是都對我國檔案學進行了理論探討,對我國檔案學科的不斷進步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檔案學界中對于這些理論的評價和反響不盡相同,褒貶不一。有的理論形成廣泛熱議并被持續(xù)引用;有的理論熱鬧一陣后歸于平靜;有的理論則石沉大海悄無聲息。有人高度評價,有人贊成,有人商榷,有人質疑,也有人明確反對。出現這些理論呼應和分歧的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緣于實踐認識的差異,有緣于研究視角的差異,有緣于研究方法的差異,有緣于學者知識背景的差異,甚至還有緣于對國外相關理論評價不一,等等。這一切都是我國檔案學研究發(fā)展過程中正常的、良好的現象。然而,為了進一步促進我國檔案學理論的日臻完善,對于檔案學有關理論的評價,除了一般的專業(yè)學術標準探討外,可能更需要一種理論原創(chuàng)性的標準。因而,本文對此作了分析。
2 檔案學理論原創(chuàng)性的基本認識
詞源學將原創(chuàng)性定義為“最初或最早的創(chuàng)造”。原創(chuàng)性突出的特點是“最初”“最早”“首創(chuàng)”“先進”。對原創(chuàng)性的理解有比較強的學科依附性,不同學科領域對原創(chuàng)性的內涵有不同的解釋,但各個學科對原創(chuàng)性的理解也有共通之處。
我國檔案學界也對檔案學原創(chuàng)性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學者管先海認為,中國檔案學理論的原創(chuàng)性研究,一般“是指以中國檔案事業(yè)和檔案學發(fā)展需要以及發(fā)展中需要解決的問題作為研究的邏輯起點,通過各種手段和途徑獲取原始性素材作原始性的研究,進而得出在國內或國際上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檔案學理論” [1]。他指出,檔案學理論原創(chuàng)性特點,主要是原始性、創(chuàng)造性和指引性三個方面。其中,原始性是我國檔案學理論原創(chuàng)性研究的基礎,它可以指對一個全新領域的開拓,也可以指在一個經典領域的重大突破,不管是零起點還是在原有理論思想的基礎上,只要是首創(chuàng)的,前所未有的,就是具有原始性。創(chuàng)造性是我國檔案學理論原創(chuàng)性研究的升華,即這個理論應該能夠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它是一個突破。指引性是我國檔案學理論原創(chuàng)性研究的歸宿,一個優(yōu)秀的原創(chuàng)性理論,不應該是一個終結,而是能夠有很大的空間給予后人繼續(xù)研究,成為一個具有開拓性或者是承上啟下的平臺。
本文基本贊同管先海有關檔案學理論原創(chuàng)性的解釋,但在有關特征認識上,我們認為還可以增加一些維度,除符合原始性、創(chuàng)造性、指引性外,還應該增加體系性、實用性等特征。其中:
原始性是“最早提出”或者“首創(chuàng)”,指概念及概念體系以及由此推理出來的理論內容是最早的,或者技術、方法及由此實現的路徑和模式是前所未有的;創(chuàng)造性是指由理論或者實踐運用上的突破,即“發(fā)現了新的研究對象,或者說是拓展了原有的研究范圍;提出了新的研究問題的思維方式;形成了新的話語方式和表述方式;以此作為基礎,提出了新的概念、范疇、體系和觀點等”[2]。指引性是指在研究內容、研究角度、研究方法和研究技術上具有指導作用,即可以繼續(xù)延伸,創(chuàng)造了足夠的空間留給后人繼續(xù)研究和深入挖掘,為后續(xù)的發(fā)展奠定基礎和指引方向;體系化是指一定范圍內的理論研究按照其內在聯(lián)系形成的科學的、統(tǒng)一的有機整體,各理論間不應該是孤立的、分散的,而應該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理論系統(tǒng);先進性是指能夠省時、省力地解決理論和現實問題,而不是把簡單問題復雜化搞繁瑣哲學,或者是新瓶裝舊酒、換湯不換藥。
有關檔案學理論原創(chuàng)的判斷標準,顯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比較難以統(tǒng)一標準。清華大學的魯白教授提出的醫(yī)學研究中6項原創(chuàng)標準[3],我們認為很有啟示意義,在本文,我們結合其他學科有關原創(chuàng)性成果的認識,總結出以下幾點判定檔案學原創(chuàng)標準:
第一,最早提出的、有影響的首創(chuàng)概念、理論內容;開辟一個全新的領域或者為后續(xù)研究拓展了研究范圍,奠定研究基礎,具有指引性和啟發(fā)性;
第二,提供了一種新的解釋視角、或觀點、或方法,能夠廣泛運用到檔案學相關理論的研究中,并且對于其他學科的發(fā)展具有借鑒和指導意義;
第三,解決了困擾檔案學多年的理論難題或者實踐難題,從而使檔案學基礎理論更好地指導實踐發(fā)展,加強理論與實踐的聯(lián)系;
第四,改革了原有檔案學的傳統(tǒng)理論結構,既保證了檔案學理論的體系化和完整性,又為其注入新的活力。
3 我國檔案學原創(chuàng)性理論一般說明
本文研究中,我們通過文獻調查、文獻引用、研究持續(xù)性等要素分析,共梳理出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檔案學研究中九個有較大影響的基礎理論,它們分別是:文件論[4]、全程管理理論[5]、主客體全宗理論、文件運動規(guī)律、文件運動縱橫論[6]、檔案學四范式理論[7]、檔案雙元價值論、檔案的物理管理與邏輯管理理論[8]、檔案物質實體雙重結構論。
為了判斷這些理論是否具有原創(chuàng)性,本文采用了專家調查法(即德爾菲法),這些專家都是在檔案學基礎理論研究中十分活躍的,并且均不是以上九個理論的提出者或者合作研究者。發(fā)放問卷進行專家判斷,篩選出以下四個檔案學理論,認為其具有一般意義上的原創(chuàng)性特征。它們是:主客體全宗理論、文件運動規(guī)律、檔案雙元價值論和檔案物質實體雙重結構論,以下分別描述。
3.1 主客體全宗理論。全宗理論至今已經有170余年的歷史,1841年法國內政部在省檔案館基本條例中第一次闡述了全宗的概念以及全宗不可分散的思想,稱之為“尊重全宗原則”。在此之前,各國檔案館遵循的都是事由原則,即按照檔案的內容對檔案進行分類。這樣的做法割裂了檔案文件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造成了一個機關的檔案的分散。而全宗理論則代表了同事由原則完全不同的一種新的原則——來源原則,即把同一形成者的檔案看作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然而隨著檔案工作的發(fā)展和自身規(guī)模的擴大,人們發(fā)現檔案文件間的本質有機聯(lián)系的表現形式也有所不同?!叭诘膩碓匆呀洀膯渭兊臋n案形成者擴展到了各種客觀存在的活動過程?!盵9]
在這樣的背景下,何嘉蓀教授和馮惠玲教授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提出了主客體全宗理論,該理論主要在馮惠玲和何嘉蓀的文章《對全宗理論的反思——全宗理論新探之一》《全宗理論的實質——全宗理論新探之二》《劃分全宗的原則——全宗理論新探之四》中得以呈現。該理論解決了從布倫內克到謝倫伯格在來源上的雙重標準問題,把來源看作“同一社會活動過程”,是一組產生于同一人類活動過程的檔案文件,并同電子文件管理的來源思想聯(lián)系起來。該理論中,將全宗進行了重新定義,提出全宗是“同一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有密切聯(lián)系的檔案文件整體”。全宗理論所代表的是同事由原則不同的一種新原則——來源原則,即把同一形成者的檔案看作一個整體不能分散。然而全宗并非僅僅產生于“一個機關”,而是來源于同一活動過程所產生的檔案的整體。這個觀點是對“來源聯(lián)系”含義的豐富和發(fā)展。
3.2 文件運動規(guī)律。20世紀90年代初,何嘉蓀教授和傅榮校教授提出了文件運動規(guī)律理論。該理論的特色在于將檔案學的三大基礎理論——文件生命周期理論、全宗理論和價值理論“匯合”在一起進行了系統(tǒng)化研究。這一理論主要是在他們的著作《文件運動規(guī)律研究——從新角度審視檔案學基礎理論》中得以闡述。該理論具有一個全新的研究框架,將三個檔案學特色理論匯合在一起,縱向研究文件的運動規(guī)律,符合原創(chuàng)性理論的判定標準,因此是檔案學原創(chuàng)性理論。
文件運動規(guī)律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內容[10]:
第一,文件運動具有整體性與階段性相結合的特點,因而具有文件生命周期理論所揭示的運動規(guī)律。文件運動不是單純的客體運動,而是一種融入主體思想、意圖和要求的社會活動。一方面,文件運動是一種人們的管理活動;另一方面,文件運動是一種主客體兩方面參與的運動。整體性是指文件從形成到銷毀或永久保存是一個完整性過程,而階段性是指文件的運動過程總是一步步地進行,由若干運動階段(形成、現實使用、暫時保管和永久保存階段)構成的。第二,文件運動不是個體運動,而是群體運動,具有全宗理論或者來源原則揭示的運動規(guī)律。各種社會活動之間存在的各種聯(lián)系導致了其形成的文件也存在著普遍聯(lián)系,而同一項社會活動內部的緊密聯(lián)系使得在該項活動中形成的文件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第三,文件運動的連續(xù)性有著文件價值理論(或稱之為檔案鑒定理論)揭示的運動規(guī)律,這是文件運動的內在動力研究。文件運動的矛盾就是主、客體兩方面的矛盾關系。從本質上說,文件運動實際上是一種社會主體確定文件價值關系的活動和過程。
文件運動規(guī)律的三大理論研究從不同的角度,對文件運動過程加以研究。不似以往的檔案學理論,將檔案管理和文件管理割裂開來,忽視對現行文件的管理。矛盾運動說明了文件運動的動力來源;群體運動則說明了文件運動并不是孤立的,相互之間沒有聯(lián)系的;整體性和階段性則詳細地展現文件運動的特征和過程。這一理論更為重要的意義是把檔案學三個相對獨立的基本理論,在文件運動角度下作了“三位一體”的闡述,更好地構建了檔案學理論體系。
3.3 雙元價值論。覃兆劌教授在其文章《從一元價值觀到雙元價值觀——近代檔案價值觀的形成及其影響》《雙元價值觀與“檔案”的定義》以及其著作《企業(yè)檔案的價值與管理規(guī)范》中,詳細地闡述了這一理論。他認為,我國的檔案價值觀經歷了從一元價值觀到雙元價值觀的一個轉變。“在我國古代時期,檔案屬于皇室的私有物,它的價值主要認為是工具價值,即權威的象征以及對百姓的控制力。到了近代,檔案思想發(fā)生了變化,在重新審視‘舊檔案信息價值的基礎上,確立了檔案雙元價值觀,在保留檔案的工具價值的基礎上,增加了檔案的信息價值,并且信息價值觀一躍成為主體?!盵11]
檔案的雙元價值是共同存在的。單有工具價值和單有信息價值的檔案都是不存在的,檔案是二者的雙元價值結合體,所有檔案都符合這種“雙元價值觀”。根據檔案的雙元價值觀,覃兆劌教授給出檔案的定義是:“檔案是人類對憑證信息的合目的控制。這里的‘控制并不是傳統(tǒng)的‘工具價值意義上的‘控制,而是指人們可以維護憑證信息的證據力;‘合目的是指人們借助檔案功能的心理需求以及管理技術上的主觀能動性;‘憑證信息通常是原始定義中‘原始記錄或‘原生性的拓展。然而‘雙元不等同于‘二元?!p元價值揭示的是一種相互依存,彼此對稱的價值屬性,二者之間存在相互的聯(lián)系,而‘二元則無法體現這種關聯(lián)?!盵12]
檔案的雙元價值論體現了從古至今人們對檔案價值思想的轉變,以工具價值觀念為主體的古代社會的檔案工作只可能局限于“檔房”,而以信息價值觀念為主體的近現代社會的檔案工作則說明了檔案由“檔房”向“檔案館”跨越。
3.4 雙重結構論。劉新安教授的檔案物質實體雙重構成理論,在其文章《檔案物質實體的雙重構成》和《現代檔案學理論的邏輯起點——檔案物質實體的雙重構成》中有詳細說明。劉教授指出,檔案是物質實體的雙重構成要有兩個前提:其一,檔案是物質的實體;其二,檔案是歷史聯(lián)系的記錄。
為此,他認為:“構成檔案必要的兩個物質實體:一個是文件的實體集合,一個是檔案歷史聯(lián)系的記錄,二者缺一不可。在計算機環(huán)境中,可以采用多種方式將文件集中在一起,存放在硬盤或者軟盤上,從而形成電子文件的實體集合。電子檔案歷史聯(lián)系的記錄中存放著電子檔案或電子文件的一個代碼。只有電子文件的實體集合只能是一堆處于非歷史邏輯狀態(tài)的散亂紙質文件;而只有檔案歷史聯(lián)系的記錄,我們是看不到檔案或文件的具體內容的。只有當電子文件實體的集合和電子檔案歷史聯(lián)系的記錄相結合時,才能說我們獲得了‘電子檔案?!?/p>
“檔案物質實體雙重構成”理論的提出,使現代檔案學正在按照科學的模式重構其理論體系。該理論是在計算機技術發(fā)展的背景下產生的,將實體構成和歷史聯(lián)系二者相互分離,形成各自獨立的狀態(tài)進行研究。同時,檔案雙重構成理論出現后,對檔案的概念也進行了重新的定義。檔案可以重新定義為“利用文件及其歷史聯(lián)系記錄歷史的結果”[13]。
4 理論的相關評價與研究的持續(xù)性特征分析
4.1有關評價。以上四種理論的提出,按照時間順序分別是主客體全宗理論(1988年~1989年)、文件運動規(guī)律(1999年)、檔案雙元價值論(2003年)和檔案物質實體雙重結構論(2003年)。目前來看,這些理論均有一定的評價,有的是持肯定態(tài)度,而有的是持商榷、批評態(tài)度的。
4.1.1 肯定性評價。馮惠玲、周毅和黃霄羽等教授認為:“《文件運動規(guī)律》的作者創(chuàng)造性地從廣義文件運動的角度,將檔案學的三大基礎理論——文件生命周期理論(研究文件運動整體過程的理論)、全宗理論(研究文件群體運動特點的理論)和價值理論(研究文件運動動力的理論)‘匯合在一起進行了系統(tǒng)化研究,提出了關于全宗形態(tài)異化、文件運動動力等命題,并在文檔一體化管理模式、立卷方法、檔案價值鑒定體制、檔案館網建設等方面提出了建設性設想?!盵14]
邸家琴同志則提出:“檔案雙元價值論以我國檔案事業(yè)的演進為理論切入點,集國內外檔案理論之精華于一體,對我國檔案事業(yè)今后的發(fā)展有著前所未有的影響。這是一個全新的課題,還需要進一步去探索。且覃教授對于檔案定義的理解,實質上是基于對檔案事業(yè)有很深理解基礎上的一種跳出事外的遠觀式理解?!盵15]
對于劉新安教授提出的檔案物質實體雙重結構理論,何嘉蓀教授表示贊同。但他并沒有止步于此,而是在該理論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對于先行運動階段的文件是否也具有同樣的雙重物質結構,并且給出了肯定答案,這也正體現出原創(chuàng)性理論的指引性特點。
4.1.2 商榷性或批評式評價。對于文件運動規(guī)律中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論,王茂躍研究館員就認為不適用于中國。他指出:“文件生命周期理論和我國的檔案形成規(guī)律理論的成長環(huán)境是不同的,并否定用文件生命周期理論去改變我國檔案的概念,認為其不完全符合中國檔案工作的實際,不宜中國化。”[16]
吳品才教授認為:“文件生命周期理論所描述的文件運動不僅僅是所有文件共同擁有的運動形式,而且極其重要,理應是文件運動理論中的重要內容。但是文件生命周期理論只是揭示和描述了文件縱向運動的情形,文件運動除此之外還有橫向運動,縱橫運動在平面上構成了二維運動?!盵17]
章燕華副教授則撰文指出:“文件生命周期理論受到挑戰(zhàn)的根本原因是該理論既包含有對現象的描述,又包含理論的抽象,承擔著充當具有宏觀指導意義的基礎理論及微觀直接面向實踐的操作層理論的雙重角色。因此,理論自身具有潛在的不統(tǒng)一性和不均衡性,并由此帶來了不穩(wěn)定性?!盵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