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逸群
莊子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剝盡“無為”后我們看到的是強調讀“萬卷書”的至理;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除去獨立思考外,我們看到的是丟下“萬卷書”去行“萬里路”的決絕;“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則直截了當呼吁行“萬里路”的重要。古圣先賢尚如此悖反,那我們究竟應該怎樣對待這“萬卷書”和“萬里路”?
且看今人讀“萬卷書”之偏激、奇葩。生命尚玉孕于母親的肚腹中即要早施胎教;垂髫之時革盡玩樂,即要背著與年齡極不相稱的沉重書包;至于中學更是日以繼夜地淹沒于題海書山;如此之后,猶嫌不足,還要“藝多不壓身”,讓孩子于哭聲中、淚光里被迫學琴、練聲、作畫、圍棋、作文、奧數(shù)、古詩。以致凝練出了“虎媽”蔡美兒的約法N章的苦逼教育,“狼爸”蕭百佑“三天一頓打,孩子進北大”的棍棒教育,深入母腹的趕早教育,“只要學不死,就往死里學”的亡命教育,學而優(yōu)則仕、則美女、則華屋、則豪車的誘惑教育。
這些年,“萬卷書”早已壓得孩子們目不暇窺園,腳不暇觸地,苦不堪言。
當今中國,走進教室但見群生“四眼”,波光閃閃,萬馬齊喑,了無生氣,這哪里像是在培養(yǎng)明天的棟梁之才?故,莘莘學子甫一出離學校即遭國人詬病:高分低能,百無一用。近代以來世界上前100項重大科技發(fā)明中沒有一項是我們中國人的,諾貝爾獎設立近百年泱泱華夏正牌中國人中才出了個莫言、屠呦呦,痛得“兩彈元勛”錢學森至死不瞑,喊出了振聾發(fā)聵的疑惑之問。
如此說來,當今這“萬卷書”的罪惡竟是怎一個“讀”字了得?
當此之時,高銘遠逆國人之潮流,竟在大家的爭議聲中帶著13歲的兒子將“萬卷書”束之高閣,從家鄉(xiāng)出發(fā)去完成走遍中國之旅去了,對當前苦讀“萬卷書”發(fā)出了當頭棒喝!后來做客央視還逸興未盡:“我不能停下自己的腳步——我要走得更遠?!彼坪跤∽C了偉人毛澤東早年說的“閉門求學,其學無用”,于行“萬里路”中取得了教育的“真經(jīng)”似的。第二書房創(chuàng)始人李巖為此肯定道:“旅行是一種奢侈的深度閱讀?!?/p>
那么,這行“萬里路” 就成了圭臬?
還是清人錢泳說得好:“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二者不可偏廢。”可見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需要有機結合,既不可像時人一樣辛苦地、奇葩地讀,當然也不敢恭維高氏離校一年干脆廢棄書卷式的教育。讀萬卷書,是學識的積累,是解決實際問題的經(jīng)驗儲備,不可不重。梁實秋曾言,“吾人行路豈止萬里,所愧的是‘書有未曾經(jīng)我讀耳”,指出讀其實很重要;“行萬里路”,旨在改革教育模式,積累實踐經(jīng)驗,檢驗“萬卷書”,學以致用,當然也重要。
古人說:物有甘苦,嘗之者識;道有夷險,履之者知。只有面朝黃土背朝天種過地,才明白盤中之餐確實“粒粒皆辛苦”;只有出沒風波里經(jīng)歷過九死一生,才明白鱸魚味美得來不易;只有十指沾泥揮汗如雨,才知道粼粼大廈居之實難;只有把“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緊密結合,才能化知識為力量,才能變知識為財富,豈可偏倚!
【點評】
開篇引名言設置疑問伏筆,貌似脫離材料,破常規(guī)。接著列舉時人偏頗死讀,似貶;再推出高氏大膽革新,似褒,形成強烈的對比,有很強的氣勢。結尾辯證分析“讀和行”,答疑。文章抑揚造勢,技法別致。舉例對比,構篇新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