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德 陳建
中國傳統(tǒng)武術(shù)打假第一人、38歲的徐曉冬秒殺雷公太極創(chuàng)始人雷雷后,令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武術(shù)再度成為關(guān)注焦點,不少人也再次回顧1954年1月17日在澳門新花園的“吳陳比武”。不少港澳居民談起這場比武仍津津樂道。
賽前簽下生死狀
時光回到上世紀50年代,當年53歲的香港太極拳名師吳公儀曾是黃埔軍校的太極拳教官。后來他來到香港,出入公眾場合時,前呼后擁,不自覺說了一句“我自北方走到南方,未逢敵手”。這句話觸動了當年35歲、年輕氣盛的澳門白鶴派名師陳克夫的神經(jīng)。陳克夫說:“你由北至南未逢敵手,我由南至北也未逢對手”。此后,二人爭論不休,繼而在報章上筆戰(zhàn),爭執(zhí)持續(xù)半年。香港文化界偏向支持吳公儀,而澳門文化界則偏向支持陳克夫,結(jié)果是兩人必須來一次比武,事件才能終結(jié)。
當年澳門知名人士、澳門前任行政長官何厚鏵之父何賢出面調(diào)停及研究解決爭議方法。何賢見香港石硤尾發(fā)生大火,很多人痛失家園,遂希望將這次比武化解武林恩怨,更轉(zhuǎn)化為慈善活動,將當日門票收益全數(shù)撥充善舉。最終促成1954年1月17日轟動一時的新花園泳池吳陳擂臺比武。吳陳二人在律師的見證下簽下生死狀,同意拳腳無眼,各安天命,若有差池,互不追究。
慈善比武大會萬事俱備之際,卻遲遲未獲澳督史伯泰拍板簽批。原來這一場簽生死狀的擂臺戰(zhàn)已惹來海量輿論壓力,在澳門政府辦公室里,各國的電文、信件如雪片飛來,大都反對這場比武,理由是在文明社會,不應(yīng)有“合法殺人”之事。史伯泰受到各種輿論壓力,一直不敢簽批文件。后來何賢拜見史伯泰,保證不出人命,并強調(diào)比武為慈善籌款,史伯泰才同意。
比賽只進行了幾分鐘
比武的消息傳出后,不但轟動港澳,整個東南亞的華人社會都非常關(guān)注。港澳兩地,賭盤廣開,觀武門票被黃牛黨炒得極高。吳公儀和陳克夫的生平事跡及武學淵源,港澳兩地的報章幾乎每天都報。讀者爭相傳閱,報紙銷量大漲。臨近比武時,香港居民爭先恐后涌向澳門,意欲一睹本次千載難逢的打擂盛況。特別是開賽前一天晚上,由香港開往澳門的“德星”號客輪,旅客多達1300多名。如此熱鬧景象,已打破港澳交通的歷史紀錄。與本次比武直接相關(guān)的太極和白鶴兩派人馬,都下榻在澳門的“新新酒店”。許多香港觀眾抵埠后都想住進此家酒店,希望能一睹拳師英姿。這使該酒店內(nèi)連通道上都擺滿了臨時應(yīng)急的帆布床。
打擂這天的《新晚報》有一篇特稿,以“兩拳師濠江顯身手”為題寫道:港澳萬人矚目的兩派拳師比武,今天下午4時就要在澳門擂臺正式上演了。當讀者們讀到這篇文章的時候,也許正是澳門擂臺上打得難分難解的時候呢!這次太極派拳師吳公儀和白鶴派拳師陳克夫,自“隔江罵戰(zhàn)”演至“正式登臺”。街頭巷尾,議論紛紛。有的“買”陳克夫必勝,理由是陳克夫年輕力壯而吳公儀則已英雄垂暮;有的則“買”吳公儀必勝,理由是太極拳講的是“借力打力”“四兩撥千斤”,并非是以力服人的。吳公儀有幾十年的功夫,已經(jīng)爐火純青,怎會怕你少年力壯?兩派議論,各有理由。
但出人意料的是,那天的比武過程既非打得難分難舍,也非高潮迭起。事實上,比武只進行了幾分鐘。比武開始了,吳公儀身穿長衫神采奕奕,陳克夫則披著西洋拳師的長袍。當日比武分5回合進行,每回合5分鐘,休息3分鐘,比賽采取自由搏擊法。由何賢擔任主裁判。陳克夫是白鶴派高手,當然使出本門絕招“連環(huán)手”,左右拳交替,步步逼著對方。在此形勢之下,吳公儀以退為進,一步步退至場地邊緣時,因腰間碰著邊欄,鐘聲一響,算做第一個回合。第二回合開始了,一進場,吳公儀搶著主動,出手非??旖荩蝗瓝糁嘘惪朔虻谋橇?,而陳的拳頭似乎也觸到吳的胸部。陳克夫鼻孔流血。這時比武達到高潮,雙方竟然起飛腳,違反了賽例,第二回合還有1分鐘才結(jié)束,而比武臺下雙方徒眾及擁躉充滿火藥味,大有一觸即“爆”之勢。裁判何賢馬上緊急敲鐘,宣布第二回合停止,并立即召開裁判會議。會議裁定比賽結(jié)束。裁判宣布這次比武屬義演籌款,對籌募善款及提倡國術(shù)都已達到目的,宣布賽果平分秋色,不分勝負,于是兩拳師握手言歡。
掀起武俠文化熱潮
“吳陳比武”雖然只打了兩個回合,以平手結(jié)束比賽,卻載入史冊。不得不提的是,吳陳之戰(zhàn)亦為香港小說界帶出了兩顆新星:金庸和梁羽生。上世紀50年代初期的香港,被稱為“靜態(tài)社會”?!皡顷惐任洹彪m打成平手,卻成為香港人茶余飯后的話題,這也令香港《新晚報》的總編輯羅孚計上心頭。為提高報紙發(fā)行量,他力勸屬下梁羽生撰寫武俠小說。當時,梁羽生是《新晚報》社評委員,感覺寫武俠小說大材小用,但最后沒辦法寫了第一部武俠小說《龍虎斗京華》?!缎峦韴蟆蜂N量明顯增加,武俠小說成為熱門話題。
梁羽生后來憶述,“吳陳比武”僅幾分鐘,卻引發(fā)了他寫武俠小說30年。從1954年到1983年,梁羽生寫了35部作品。不過,梁羽生本來志在文史,由于被催稿催得太厲害,他就向羅孚力薦金庸寫作。一年多以后,金庸的《書劍恩仇錄》在《新晚報》登場,將“武俠風”越吹越烈??梢哉f,一場“吳陳比武”誘發(fā)為一股動力,掀動了華人武俠文化熱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