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益豐+陳興法
引言
浦江西部山區(qū)農民忘不了:上世紀50年代建造的S210省道浦江馬嶺至浦陽段,因年久失修,道路坑坑洼洼,當地村民十分不便。2003年9月18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把接待下訪的第一站放在浦江縣坑坪鎮(zhèn)。習書記仔細聽完村民代表關于210省道浦江馬嶺至浦陽段改建的訴求,征求省交通運輸廳負責人的意見,當場拍板:這是一條山區(qū)群眾的“小康之路”,改造工程要盡快開工。
2005年10月,全長19.8公里的210省道浦江馬嶺至浦陽段二級公路全線貫通,昔日的盤山公路變成如今的致富大道。當地老百姓和過往商客都親切地稱這條路為“近平路”。他們說,通過這條路,黨和政府與老百姓的距離更近了;老百姓致富、奔小康的路更平了。
浦江市民張新平駕著愛車行駛在210省道浦江城區(qū)段,不無感慨地說:“從縣城出發(fā),上杭金衢高速公路只需要8分鐘,以前最快也要20分鐘。”時隔十年,2013年8月,210省道浦江段重要一段——聯(lián)盟至古塘一級公路改建開工,主線長21.11公里,總投資16億元,于2015年6月建成通車。
“以路創(chuàng)美,以景襯路”,沿線厚重的歷史文化,獨特的山川靈氣,將美麗公路與美麗鄉(xiāng)村、民居民宿、人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可謂“車在路上走,人在畫中游”。
第一章 佳話永傳
“要走不走馬嶺頭,要住不住馬嶺腳”
210省道在浦江縣境內的最后一站是馬嶺腳村。說起路的故事,馬嶺腳村的村民可以絮絮叨叨說上很長一段。
翻閱《浦江縣志》,始知從浦江縣城到西北山區(qū)由西往東依次有桃?guī)X古道、杭口嶺古道、西庵古道、金坑嶺古道等,老百姓進出縣城都得翻山越嶺走這些古道。由于山路崎嶇,出去一趟很不容易,所以多數人常年困居山里,很少外出。
“要走不走馬嶺頭,要住不住馬嶺腳”,這句流傳在浦江西北山區(qū)的順口溜,包裹了多少馬嶺腳村民的心酸。“一直以來,因為路不好,馬嶺腳村是浦江縣有名的貧困村”。馬嶺腳村張老伯回憶起往事,很是感慨,“大家會在山上種一些柿子、茶葉。等成熟采摘了就用扁擔挑上籮筐,花一個多小時走上四五里路到隔壁建德梓洲村去賣,補貼家用?!?/p>
上世紀50年代末,黨和政府建造了浦江通往建德、桐廬的公路,就是后來的210省道。據說,這條公路是國家作為戰(zhàn)備公路建造的,走這條路要翻越海拔七百多米的馬嶺,山勢峻險,路陡彎急,那個年代很少有車走這條路。
直到改革開放后,特別是隨著義烏小商品市場的興起,這條路才逐漸熱鬧起來。但由于路窄且陡,一些車輛往往會在半路因超載或車身過長等原因而拋錨,一旦遇上這樣的情況就會引起堵車,一堵就是半天一天的,過往車輛叫苦不迭。遇上下雪或者下凍雨,路就更沒辦法通行。那時沒有除雪車,加上山路漫長,只能等太陽消融冰雪后,車輛才能前行。
這條路已制約了浦江西部山區(qū)的經濟發(fā)展,群眾要求打通“瓶頸”、拓寬改造的呼聲十分強烈。
省委書記拍板:建一條山區(qū)群眾的
“小康之路”
2003年9月18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率部分省領導和省直15個有關部門負責人及金華市、浦江縣黨政主要領導,在浦江接待下訪,零距離傾聽群眾呼聲,面對面解決群眾難題。
杭坪鎮(zhèn)農民蔣星劍是縣政協(xié)委員,他連續(xù)13年在政協(xié)會議上提出改造210省道這一提案,由于縣財政比較困難,13年來,提案一直沒有得到解決。
聽說省委書記到浦江來下訪,蔣星劍和其他兩名來自杭坪鎮(zhèn)的群眾代表抱著“試試看”的想法,作為第一批來訪者,忐忑不安地走進第一信訪接待室,向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反映210省道浦江段改造問題。
仔細聽完村民代表們的訴求,并征求省交通廳負責人的意見,習近平當場拍板:這是一條山區(qū)群眾的“小康之路”,為了山區(qū)20萬群眾的切身利益,210省道改造工程要盡快開工建設。
聽到省委書記這么爽快的表態(tài),蔣星劍開始不敢相信,繼而喜不自禁。他趕緊回到村里,把這一喜訊告訴鄉(xiāng)親們。村民們奔走相告,整個浦江西部山區(qū)沸騰了:盼望50多年的致富路就要改造了。
設計、論證、會審、招投標……不到100天時間,210省道浦江馬嶺至浦陽段改造工程前期準備工作基本完成,創(chuàng)造了浦江公路建設史上的一個奇跡。
2003年12月29日,210省道浦江段改造工程正式破土動工。山區(qū)群眾像過節(jié)一樣,紛紛涌向侯樹嶺腳開工儀式現場,為建設這條致富路、小康路歡呼。
210省道浦江段馬嶺至浦陽段改建工程全長19.8公里,路基寬分別為12米和17米,路面寬分別為9米和14米不等,設馬嶺單隧道、杭口嶺雙隧道,概算投資2.2億元,建設工期24個月,是當時浦江縣歷史上投資規(guī)模最大的工程建設項目。
從設計、勘探到土地征用、房屋拆遷,縣委書記深入工程第一線,召開現場協(xié)調會、辦公會,處理相關問題。浦江縣有關部門、沿線各鄉(xiāng)鎮(zhèn)通力協(xié)作,一路綠燈。210省道浦江段改建工程牽涉到虞宅鄉(xiāng)8個村,需征用土地300多畝,拆遷房屋120多戶,遷移墳墓120多穴,時間緊、任務重。當時的虞宅鄉(xiāng)鄉(xiāng)長王木根帶領10多名鄉(xiāng)干部和工作人員走田間、爬山頭,5天完成了定點放樣。虞宅鄉(xiāng)智豐村村民對經過該村的路線走向提出疑問,當時的浦江縣交通局局長陳加志得知后,立即聯(lián)系省里的專家赴實地查看,經過比較,認為原方案投資省,線型合理、安全,為最佳方案,不需更改??h交通局即與虞宅鄉(xiāng)干部一起,耐心細致地做村民的工作,贏得了村民的理解和支持。
民心工程更應成為群眾放心工程。浦江縣率先在該項目改造中引入重點建設工程保廉體系,派駐縣重點建設工程紀檢監(jiān)察員,并訂下“鐵規(guī)矩”:絕不允許在工程建設中出現不正之風和腐敗現象,堅決杜絕工程轉包、分包。凡發(fā)現有工程轉包、分包的,一律取消施工資格,中途分包轉包的一律清場。
210省道浦江段改造工程不僅牽動著20萬山區(qū)群眾的心,更牽動著省委書記的心。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一直惦記著這條山區(qū)群眾的致富之路,無論在杭州遇見來自金華和浦江的領導,還是深入金華調研,或遇見省有關部門負責人,習近平書記總是要仔細詢問改造工程的進展情況。一再叮囑他們,一定要把210省道浦江段改造工程建成民心工程、廉政工程;一定要把群眾關心的事辦好;一定要把好事辦實,讓群眾滿意,讓群眾從中受益。
擔任工程副總指揮、年過六旬的胡新清和年輕人一樣,風里來,雨里去,奮戰(zhàn)在施工一線700多天,從不言苦和累。他說:“習書記公務這么繁忙,心里還裝著我們浦江人民。我作為浦江人,理所當然要為家鄉(xiāng)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領導的關懷,深深感動了當地群眾。道路改造涉及千家萬戶,廣大群眾紛紛舍小家為大家。道路改造要拆遷一些民房,原本縣里要求在2004年元宵節(jié)之前開始拆除,為了讓這條民心路早日通車,很多群眾提前把自家的房子拆了。62歲的村民吳道虎在除夕夜開了家庭會議,他說:“省委書記給我們老百姓辦好事,我們自己不能把這個好事辦砸了?!贝竽瓿跻?,他就帶著兒子,親手拆除了自己家的房子……“我修路修了十多年,當過五任指揮,這條路是修得最順利的一條。”胡新清深有感觸地說。
經過700多天的艱苦奮戰(zhàn),2005年10月,210省道浦江馬嶺至浦陽段全線貫通。兩座高山不必爬,兩條溪流無需繞,昔日崎嶇不平的盤山公路變成了平坦寬敞的陽光大道。不僅為浦江西部山區(qū)20多萬群眾實現了多年的夙愿,也成了義烏國際商貿城通往建德、桐廬乃至安徽南部寧國、宣城、績溪等地的便捷通道,大大緩解了杭金衢高速公路的交通壓力。
97個鮮紅印章,20多萬村民的感激之情
沿著210省道浦江段一路前行,道路兩旁,處處可以感受到這條“近平路”帶來的深刻變化——
這條路成了山區(qū)經濟發(fā)展的“快車道”。杭坪鎮(zhèn)寺坪村是個高山蔬菜種植專業(yè)村。“早上8時多,村民們把還帶著露水的蔬菜采摘回家,4個小時后,這批蔬菜就可以送到上海市場”。村支書葛就達高興地說。以前由于道路不好,菜在路途磕磕碰碰,路上就爛掉了一半,而且還費時、不新鮮,賣不出好價錢。現在一畝至少有五六千元產值,收入比以前增加了一倍多。
這條路成了引資的“強磁場”。對這條路,蔣星劍更是喜不自禁。他開了一個工藝制品廠,客商去他工廠考察,覺得路不錯,馬上表示要與他長期合作;由于有了這條好路,山區(qū)成了很多公司眼中的“香餑餑”,金華兩家公司投入了1000多萬元,在虞宅鄉(xiāng)建設了“十里花卉苗木長廊”。
這條路也成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希望大道”。在道路一旁的虞宅鄉(xiāng)下灣村,村容整潔,道路漂亮,很多農戶住上了比城里人寬敞的“排屋”。家鄉(xiāng)漂亮了,原來在上海打工的40多戶村民回來了。浦江縣農辦的同志說,路通了后,農村和外界的聯(lián)系多了,文明程度提高了,各個鄉(xiāng)鎮(zhèn)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農民“回流”的現象。
2006年新年伊始,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收到了一封蓋有浦江西部山區(qū)97個村民委員會鮮紅印章、代表20多萬村民的感謝信。表達了村民們純樸的感激之情,感謝習書記拍板為他們修建了致富路、幸福路和通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康莊大道。
97個印章,體現了沿線20萬村民對黨和政府的拳拳之心,體現了村民對省委領導的深深謝意。
“領導下訪,黨的光輝照山鄉(xiāng);省道開工,十年心愿圓今朝”,當年蔣星劍寫下了這副春聯(lián)。他說:“210省道浦江段改造工程完工后,浦江西部山區(qū)20多萬山區(qū)群眾到縣城的時間大大縮短,這對促進山區(qū)經濟發(fā)展甚至浦江縣的經濟發(fā)展都會起到很大的作用。我寫這副對聯(lián),不僅代表我個人的心愿,也代表山區(qū)人民的心意?!?/p>
第二章 “浦江速度”
繼續(xù)演繹幸福的故事
2015年6月30日上午,210省道浦江段重要一段——聯(lián)盟至古塘段正式通車,比原計劃提前兩個月。這一段的建成通車構成了浦江腹地西南環(huán)線,徹底解決了對外道路交通擁堵的問題。自2013年8月開工以來,沒有讓百姓等太久,奇跡般地創(chuàng)造了“浦江速度”。
2003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的一次下訪改變了一條路的命運和沿線20萬山區(qū)群眾的生活,10年后,新延伸路段改建工程再次啟動,繼續(xù)演繹交通改變生活的幸福故事。
2013年7月一天,浦江“壺江源”高山蔬菜專業(yè)合作社負責人葛就達從報紙上看到一則新聞,讓他激動了一番:浙中崛起千億投資系列工程——浦江縣“雙百億”工程項目舉行集體開工啟動儀式,其中涉及210省道浦江段最重要的一段聯(lián)盟至古塘段改建工程。
原210省道浦江聯(lián)盟至古塘段多數路段為二級加寬公路,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交通量增長迅速,公路街道化和機非混行現象嚴重,公路服務水平較低,交通安全事故頻發(fā),堵車情況經常發(fā)生,又成為210省道瓶頸路段。
該路段的改建,對完善浦江縣、金華市乃至全省的交通網絡,改善浦江對外交通條件,強化與義烏的交流合作,促進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而今,全長21.11公里的210省道浦江聯(lián)盟至古塘段公路恰似一條彩練,靚麗又明朗,更顯生機和活力。
“以前走210省道經常遇見行人與電動車、摩托車橫穿公路讓人提心吊膽,現在走新210省道快捷暢通,安全系數高;沿線生態(tài)環(huán)境好,公路綠化‘養(yǎng)眼,提高了我們浦江的品位和美譽度。”浦江至杭州的快客駕駛員黃燎原說。
“這條路做得太好了,這是浦江歷史上最‘高大上的公路??粗鴮挄车牡缆芬郎桨?,平整寬闊,一直向前,心情很愉快?!奔易↑S宅鎮(zhèn)的方圓說。210省道浦江聯(lián)盟至古塘段往東直通杭金衢高速公路,亦可快速通達義烏;往西北通往桐廬、建德,成了浦江對外交通的主動脈。
210省道改建工程總投資約16億元,是浦江有史以來單項交通投資最大的項目、省重點工程,在改建過程中,以過硬的工程質量、寬敞的路面設計、先進的建設理念、完善的標志標線、合理的交通組織,贏得了專家組的一致好評,獲得了省優(yōu)秀建設項目、省優(yōu)秀項目管理單位等近十項省級榮譽。
從中讀到許多答案
說到政府部門鐵腕的力度,浦江小有名氣。從“割肉”也要“五水共治”的水晶整治,到全國“三改一拆”現場會在浦江舉行,都可以窺見浦江政府部門工作強大的決心、力度和效率。
210省道浦江聯(lián)盟至古塘段為什么能強勢推進、全面發(fā)展?政府及交通部門的強大決心、鐵腕力度也是核心原因。
浦江縣委、縣政府總攬全局,總體部署。成立了由浦江縣人大常委會主任為領導小組組長,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任總指揮的組織機構。
人大主任黃林生低調務實,親歷親為,工程指揮部每個人都感受到了他的熱情與決心。只要關乎210省道的大小活動他都親自組織,帶頭全程參加;工地例會開了21次他次次到會;每個雙休日他必定要去工地全線進行察看,幾乎每天都巡視工地,有時擠出半個小時的時間也要去工地轉一轉,看看還有什么問題沒有解決,還有什么因素制約工程推進。
指揮部人員說,記不全黃主任總共開過多少個協(xié)調會,召開過多少個現場會了。但記錄顯示,僅2014年5月26日一天,在縣人大常委會806會議室,從早上八點三十分開始到下午四點三十分為止,就開了8個協(xié)調會議。
政府部門有如此魄力和激情,所有新210省道參建者的合力更不容小覷。浦江縣交通運輸局和指揮部甩開膀子,披荊斬棘,不怕扯破臉,不計個人榮辱得失,鐵腕高效推進工程。
浦江縣交通運輸局局長全身心地撲下主抓該項目。材料比較緊張的時候,親自帶著項目部到周邊去找優(yōu)質的石料,3天內跑了諸暨、義烏、永康等5個縣市,最終在蘭溪找到了大規(guī)模的石礦。工程指揮部的副總指揮幾乎天天在工地,常常快樂而又驕傲地稱自己為“辦事員”。
2012年3月8日浦江縣兩會結束后,工程指揮部正式拉開了前期工作的序幕。
僅4個月內,指揮部便完成了項目建議書、工可報告、項目選址材料等9個專項報告的編制、預審、審查、評估、批復;完成了工可批復的一切支撐性文件;完成了省發(fā)改委、建設廳、國土廳等6個廳級單位11個廳級批文和函。其中,44天時間里得到了6個廳的10個批文和函;曾連續(xù)三天內拿到3個廳級批文和函,一天一個。
2013年7月18日開工,8月27日召開了第一次工地例會,部分施工單位開始進場,而此時工程90%的征遷工作已完成。縣領導在浦江縣領導干部大會上表示,該工程前進速度如此之快,離不開征遷工作的高效推進。
都說“征遷之難,難于上青天?!痹摴こ淌瞧纸瓪v史上投資規(guī)模最大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其征遷工作之復雜可想而知。但不到三個月完成了1744畝土地征用工作。
對于這條路的推進,沿線企業(yè)都給予了充分的支持和響應。指揮部要求創(chuàng)業(yè)石材廠15日內搬遷到位,當時全廠占地8542平方米,其中有大量的花崗巖和重型的吊裝機械,還有一個10多米高的凱旋門,很多人質疑不太可能??墒?5天后該廠悄然騰空,一點不含糊地把施工現場交給施工單位。
每個標段承建單位負責人都不約而同地談到自己干工程那么多年,從來沒有像這樣的工程順利過。路面項目部總工葉健強感嘆道:“整個工程內部、外部協(xié)調都很好,一旦產生問題,在最短時間內就能解決掉。作為承建單位,我們再也不會顧頭不顧尾,一切都有次序、有層次地推進。我們既有戰(zhàn)斗力,也有底氣和信心按時、保質完成!”
飽含著“奔跑”的激情
“又好又快”是交通工程建設的品質追求,盡管時間緊迫、任務繁重,但都取得“進度”與“質量”雙豐收,盡顯雙重之美,改建工程做到了激情、務實、高效的全面結合。
“我們做過不少的工程,但是像浦江210省道改建工程這樣如此嚴格把關質量與進度,如此強調執(zhí)行力度的工程不多見??梢哉f,像210省道浦江聯(lián)盟至古塘段改建工程這樣又快又好,可能在全省都是領先的?!眳⑴c此次建設的施工單位都紛紛坦言。高起點、高標準、高規(guī)范,為確保工程十年不大修,創(chuàng)造出了“浦江品質”。
時時為百姓著想,處處為村民考慮。沙丘到浦江互通口8公里,設了7個互通,除公路互通4處外,還設置小汽車互通3處。如果采取全立交形式,占地太大,投資太高,所以4處公路采取類似杭州中河路的菱形互通,匝道貼著主線走。附近村莊采取形式相同,但規(guī)模較小的小汽車互通,做到沿線每一個行政村都有出口,安全方便地接入210省道。
“這條公路建成通車,不但出行能更方便,而且也能為我們村新建的江南網商園帶來發(fā)展機遇?!弊∩闲戮拥氖侯^村村民陳禮忠發(fā)出新年愿景。石埠頭村通過舊村改造,嶄新的新村落成,村中的江南網商園也在開園首日迎來78家網商入駐,全線貫通,能夠給這個新村注入新的發(fā)展活力,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第三章 馬嶺巨變
一條路改變“養(yǎng)在深閨”的景色
浦江縣西北端的虞宅鄉(xiāng)緊鄰杭州建德和桐廬。過去,海拔700多米的馬嶺橫亙云天,擋住了人們出行的步伐。從2003年起,讓這里的一切悄悄發(fā)生變化,越來越多的當地人穿過隧道,沿著這條路走進了城市。
浦江“四邊三化”、“兩路兩側”與“三改一拆”、“五水共治”有機結合,推進公路路域環(huán)境整治,使公路與沿線的美麗鄉(xiāng)村、民居民宿、人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一條美麗公路串聯(lián)起一個個景點、一家家民宿和農家樂,帶來了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帶回了歸鄉(xiāng)的游子,也帶來了村莊的蝶變。
差路變好路,好路變美路。村民外出更加方便,鄰村間的走動也逐漸頻繁,來村里游玩的外地游客也多了起來。許多頭腦活絡的村民馬上抓住這一商機搞起了副業(yè),逐漸走上了致富路。
村民方本春現在年紀大了,沒有力氣再下田耕種,和老伴在210省道旁邊搭建了一個零食小賣鋪,專門為過往行人銷售蜂蜜、西瓜、獼猴桃等土特產。周末人多的時候,一天也有200多元收入。
方本春不知道的是,當地政府正籌劃對馬嶺腳村所在的茜溪流域進行整體開發(fā),定位就是將整個茜溪流域建成一條休閑產業(yè)帶,而發(fā)展馬嶺腳村的休閑農家樂將是整個產業(yè)帶的關鍵一環(huán)。屆時,南來北往的游客一定會越來越多。
公路的改善,梓馬古道已經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時至今日,除了少數老人外,已經很少有人知道這條古道上的往事。但古道上的塊塊青石板還在,它不但記錄了一個村莊的辛酸歷程,更見證著這個村莊在歷史變遷中的發(fā)展。
馬嶺風景區(qū)位于浦江縣西北部壺源江流域朱宅源頭,浦江、建德、桐廬三縣(市)交界處。景區(qū)面積10平方公里,有美女峰、穿針石、孝子峰、將軍崗、雄師吼天、神龜問天等景點38處。山中古木參天、峰巒疊嶂,怪石嶙峋、爭奇斗巧,集聚秀、奇、幽、險于一身,是一處自然景觀極佳的風景名勝區(qū)。
一種神奇的造化,一種愛的象征,一種虔誠的等待。既然選擇了遠方,就癡心不改,讓夢想在藍天白云上飛翔,讓心聲在晨鐘暮鼓里輕唱。
村民說,馬嶺東側的山峰由東而西橫亙于云天中,長達25公里,行如綃幔垂天,因稱石幔。頂上又有坡地,甚寬廣,稱紅巖頂。紅巖頂西端深谷千米,深谷之西有一峰奇峭,中有溶洞如窗,南北透光,稱珊瑚。
峰頂有一株古松,可與黃山“迎客松”媲美。靜靜地守護著這一方熱土,默默地關注著村民們的悲歡離合。在這個偏遠的山村,你是福祉的象征。許多外地來的人都要攀爬那陡峭的山坡,朝圣似的去看你,熱忱地與你擁抱,與你合影,渴望從你身上得到好運,得到力量。
如果你是詩人,就會發(fā)現這里滿地都是詩句;如果你是畫家,你就會感嘆這個地方是一步一景,景景入畫啊。著名畫家葉淺予、孔仲起、姜寶林等曾慕名來此攬勝撰文作畫。
農宿、農耕文化、創(chuàng)客紛至沓來
“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在經濟和環(huán)境之間,浦江人在環(huán)境保護和經濟發(fā)展之間尋找到了很好的契合點,浦江的山水資源給了浦江人靈感,他們利用交通、河流、山村資源,在保護環(huán)境、增加農民經濟收入上找到了很好的路子。
新光村被譽為“江南喬家大院”。“青磚黑瓦磚頭跳,窗臺斗拱石門架”,穿行靈巖古莊園,隨處可以觸摸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細節(jié),每一座門廳到每一道額坊,每一彎石柱到每一塊磚頭,各種細膩的雕刻裝飾著石村落的每一個角落,似乎在傳遞她數百年的滄桑,傳遞她百年的仁德義……
2016年入選中國鄉(xiāng)村旅游創(chuàng)客示范基地。新光村擁有始建于1738年的靈巖古莊園,現存16幢160余間古建筑。經過修繕,2015年10月,廿玖間里、雙井房成功引進青年創(chuàng)業(yè)聯(lián)盟,并被打造成青年創(chuàng)客基地和文創(chuàng)園?;啬壳伴_設有青年旅舍、手工DIY、產品體驗、樹皮畫等特色小店,為創(chuàng)客打造創(chuàng)業(yè)平臺的同時,互聯(lián)網體驗模式為這個古村注入了時尚元素,吸引縣內外游客紛至沓來。
值得驚喜的是,2016年3月19日,中國首個鄉(xiāng)村旅游創(chuàng)客學院在浦江縣新光村廿玖間里成立。
在這里,見到寬敞大氣的文化禮堂,有舞臺,有講堂教室,集農民教育學習、娛樂為一體,既有濃郁農村風俗風貌,又有現代化設施的文化場所;在這里,較好地保留了傳統(tǒng)鄉(xiāng)村原貌,詒轂堂、雙井房、廿玖間里等一大批古建筑得到了很好地修繕,農耕時代的蓑笠、耕犁、制茶器具等鄉(xiāng)土物件都彰顯著古樸的魅力。讓城里人十分驚訝。
浦江有江南第一家,名震海內外,鄭姓家族,世代興旺,遵循嚴格家訓,孝、義、清、廉,國家何嘗不是,愛家愛國,興業(yè)興幫……
在浦江虞宅鄉(xiāng)內,一個以“清境、親鄉(xiāng)、輕度假”為主題的茜溪悠谷輕度假區(qū),正隨著210省道的改造向人們揭示神奇的面紗。它始于候樹嶺腳,終于馬嶺隧道,沿著蜿蜒的茜溪水由東向西沿展開來,將馬嶺景區(qū)、朱宅水口、利民海豹泉等山水景觀與馬嶺古村、靈巖古莊園等人文景點串聯(lián)起來,為詩畫浦江再添一道新風景。
從浦江縣城出發(fā),向茜溪一路駛去,會經過長長的上坡路和幽暗的杭口嶺隧道,你可能有點心急,但絕不會膩煩,因為越來越清新的空氣在不斷誘惑著你。時而和潺潺的小溪擦身而過,水聲叮咚,洗滌了遠行的疲憊。
杭州有西溪,浦江有茜溪?!傍x鴦石樹有情,石韻民宿有請”,來到茜溪源頭馬嶺民宿,這里有千年的榧樹,百年的古屋,石景,石板路,石凳,無不彰顯原生態(tài)江南村屋的特色,村內泥墻星瓦,依山而建,冬暖夏涼,山清水碧,鳥嶼谷幽,古色古香,宛如世外桃源。
路兩邊是層層疊疊的山,山上是蒼松翠柏,路邊是一片片蔥蘢的三葉草。一場春雨過后,葉片沾上了水珠,白花羞答答地開在春風里。公路擋墻上翠綠的爬山虎正在蔓延著,也許再過一個春秋,它們就會將這里修飾成一整面綠色的簾幕。
210省道的一邊是形似海豹的山嶺。清澈的水沿山緩緩流下,匯聚成了海豹泉。泉水甘甜,從古至今,遇大旱時節(jié)也不曾干枯,每到夏天,常常有從浦江縣城趕來的人拿著水瓶,排隊接水。
公路另一邊是茜溪,游魚細石依稀可見。水深處,建了埠頭,村民在這里洗衣洗菜;水淺處,設了木質水車,緩緩轉動間帶起片片水花。
清澈的茜溪和海豹泉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遭遇了危機。隨著浦江水晶產業(yè)的興起,利民村村民也紛紛開始從事水晶加工生產。2011年高峰時期,全村167戶人家,約有240余家水晶加工企業(yè),日夜機聲隆隆。村里污水橫流,茜溪成了牛奶河。海豹泉也因過度取水,面臨干涸。
2013年起,村里將大批水晶加工企業(yè)關停,剩余的向園區(qū)和經濟開發(fā)區(qū)轉移。整潔有序的村莊回來了,清澈的茜溪重現了,干凈整潔寬闊的馬路帶來源源不斷的游客。
在村口擺燒餅攤的葉敏滿臉笑容,招呼著來來往往的行人,“嘗一下剛出爐的燒餅,可香了!”同時雙手麻利地將一個個搟好的圓面片貼到烤爐內側。
推著車在鄰近幾個村莊賣了十幾年燒餅,葉敏覺得這兩年生意是越做越順了,周末人多的時候,一天就有三四百元的收入。
浸透著童年的記憶
成群結隊的游客,帶著快樂和微笑回歸。
每天早上,浦江人陳青松從縣城開車出發(fā),沿210省道來到新光村。他最喜歡剛下過雨的天空,透過車窗,遠山云霧繚繞,仿佛一踩油門便能開進仙境。
對他來說,這條路有些熟悉,也有些陌生。十幾年前,還是青年的陳青松沿著這條路去了城里,后來又輾轉去了江蘇。生意越做越大,回鄉(xiāng)的時間卻越來越少。
也許是近鄉(xiāng)情怯,也許是他心中更多的還是失望。陳青松覺得家鄉(xiāng)的這些村子大概是完了。日夜轟鳴的水晶打磨聲,直排河道的廢水讓他越來越焦慮。外來人口的蜂擁而至,大量無人處理的生活垃圾讓白墻黑瓦下的村莊一片狼藉。
他依稀記得,小時候的村莊,老宅林立,小橋流水。將近300年前,朱氏祖先看上這里的山清水秀,建起村子,并將它取名為“廿五都朱宅新屋靈巖古莊園”,一代代傳承時,大概絕不會想到莊園會變成眼下這般模樣。
然而兩年前,當陳青松再次回來時,發(fā)現路變了,水變了,村子也變了。原本道路兩側和村里堆積的垃圾清理了,老房子又回到了原來古樸的摸樣,茜溪穿村而過,歡快地流淌著清澈的溪水。
這里的一間房、一捧水、一朵云,都是這么親切,浸透著童年的記憶。
2015年10月初,陳青松和村里簽下了10年租約。半個月后,第一家店鋪開始裝修。半年后,廿九間里有了三十幾個追夢的年輕人。做米篩爬的姑娘在一間小小的屋子里,揉捻著彩色的傳統(tǒng)面點,做出了新的花樣;打手鼓的女孩,隨著節(jié)奏輕輕敲擊鼓面,臉上帶著微笑……
創(chuàng)客基地可以讓人玩到盡興,猶如置身麗江古城。
陳青松心里的藍圖又擴大了一些,他想將另一棟老房子——雙井房修繕一下,作為浦江農耕文化的場所,設計土布旗袍、豆腐制作工藝、水晶工藝等展示間,把村民擅長的東西和現代審美元素結合起來,他想“用更豐富的業(yè)態(tài)吸引更多的游客”,為村民帶去致富的希望。
美麗便捷的公路帶來了歸人,也帶來了客人。
馬嶺腳村170多間破舊黃泥房,被杭州“外婆家”掌門人看上了,他說要帶著國內頂尖設計師,將這里打造成中國民宿的風向標……
尾聲
桐廬、建德與金華浦江交界之處,210省道串聯(lián)起一片“藏在深山人未識”的秀麗鄉(xiāng)土。直到今天,這一帶依然流傳著浦江富商朱可賓的傳奇故事。
278年前,在杭州經營木材、茶葉和染料的朱可賓,回到故鄉(xiāng)建起微縮版的“杭州府”——靈巖古莊園。莊園系杭州大師設計,共20多幢、200余間,總面積達兩萬余平方米,其品質品位之高,令人嘆為觀止。朱公還買下大量田地,發(fā)展農業(yè),行善助學,流芳至今。
時隔278年,風物變幻,時移世易,古莊園風光不再,然朱氏祖先與后輩的對話,始終離不開一個核心:守望家族,保護鄉(xiāng)土,建設家園。而正是這種精神與力量,讓浦江在鐵腕治水、210省道改建、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時有了堅強的倚靠與支撐。
浦江縣虞宅鄉(xiāng)新光村村主任朱林川說:“美麗公路修到了家門口,也一路美到了家門口。很多來玩的客人都是聽聞茜溪精品線上有大片向日葵花海,才趕過來瞧瞧的,這還是條致富路??!”
找到了“花漫浦江”的起點,隨便順著哪條路走,花伴君行。38萬平方米三葉草、草花,是道路沿線的底色,四季常青;綴以高矮錯落、色彩繽紛的花,行在路上,美不勝收。浦江縣內的主干線210省道,以及各鄉(xiāng)道村道,就像是一條條“花脈”,帶著賓客暢游“花城”。
沒有農村的小康,就沒有全面的小康。如今,沿線的村民十分喜悅地告訴我們:“眼前的這條路是‘近平路,是村民們通往‘金山銀山的致富路,是村民們追求理想和幸福的康莊大道……”
責任編輯/廖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