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晨
府院之爭是民國初年一起重大的政治事件,這一事件主要起因于大總統(tǒng)黎元洪和國務總理段祺瑞在對德宣戰(zhàn)問題上的分歧,它改變了民初的政局,為張勛復辟創(chuàng)造了條件,最終使得國務總理段祺瑞大權獨攬。
一、黎段之爭
1916年6月6日袁世凱病亡,7日黎元洪在北京就任大總統(tǒng),29日黎元洪頒布命令,任命段祺瑞為國務總理,8月1日國會重新復會。根據(jù)“臨時約法”:“大總統(tǒng)與國務院各有其職權,大總統(tǒng)的權力受到國會制約,命令要經內閣成員的副署才得以生效,其實質是責任內閣制?!盵1]大總統(tǒng)的權力受到極大限制,段祺瑞以國務總理身份出掌北京政府實權,而黎元洪則由段擁立,而且沒有軍事實力作為后盾。因此,段祺瑞及其下屬也沒有把黎元洪當回事。卻不料黎元洪上任后不甘心無所事事,對政事頗為關注,與段祺瑞對立起來。于是,以黎元洪為首的總統(tǒng)府(府方)和以段祺瑞為首的國務院(院方)開始了權力之爭。
黎段關系因為徐樹錚而趨于惡化,徐樹錚長期追隨段祺瑞,為段的心腹,段為國務總理,任命其為國務院秘書長,徐樹錚到職后不久就露出專斷的態(tài)度。有一次,徐樹錚因要發(fā)表福建三個廳長的命令到公府辦理蓋印,黎偶然問到這三個人的出身和歷史,徐樹錚不耐煩地說:“總統(tǒng)不必多問,請快點蓋印,我的事情很忙?!碑斔龈?,黎元洪向手下人氣鼓鼓地說:“我本來不要做總統(tǒng),而他們也就公然目無總統(tǒng)!”[2]在總統(tǒng)府秘書長丁世嶧給黎元洪的呈文中也記載:“大總統(tǒng)無見無聞,日以坐待用印為職?!盵3]丁世嶧為加強府方權力,提出《府院辦事手續(xù)草案》,建議大總統(tǒng)可以出席閣議,發(fā)表意見,但不得參加表決。大總統(tǒng)對國務可以自由行使其職權。如對用人方面不同意,可拒絕蓋印。府院雙方為權限問題多有爭執(zhí),最終雙方達成協(xié)定:一是國務會議開始前,向大總統(tǒng)呈報議程安排,會后上呈議事記錄;二是會議議決的事務,由一名國務員入府報告大總統(tǒng);三是每個周五,國務員齊集總統(tǒng)府商議政事;四是大總統(tǒng)對國務會議議決案如果有疑問,有權命令總理及相關部門說明理由,如果仍覺不妥,國務會議需要復議一次;五是未經國務會議議決的命令,總統(tǒng)可以拒絕蓋印。由此,府院權限之爭稍有緩和。
然而后來,府院之爭因內務總長孫洪伊與國務院秘書長徐樹錚的沖突又變得緊張起來。徐樹錚獨斷專行,不經國務會議討論就任命郭宗熙為吉林省省長;參議院提出的對福建省長胡瑞霖的查辦案,也不經國務會議討論就以政府的名義咨復參議院,這些都是破壞制度的事情。孫洪伊因這些事件當面質問段祺瑞,段竟無言以對,只得罵一聲“又錚荒唐”。孫洪伊因此負氣請辭,段退還其辭呈,不準辭職,孫因而得勢,并且進一步打壓徐樹錚,他對國務院秘書長的職權作出種種限定,徐樹錚因而對其恨之入骨。與此同時,還發(fā)生了孫洪伊在內務部任內不依法而被控訴于平政院的事件,孫洪伊以平政院是袁世凱的御用機關因而在現(xiàn)今是非法機關為由,不為所動。段祺瑞親赴總統(tǒng)府要求黎元洪在免除孫的命令上蓋印,黎予以拒絕。同時,國會議員褚輔成等在國會提出彈劾徐樹錚的提案,并擬進一步彈劾段祺瑞。雙方都不肯讓步,徐孫二人皆不去職,府院矛盾激化。最后,經北洋大佬徐世昌的居中調停,11月20日,黎元洪下令同時免除徐和孫的職務,暫時緩和了府院之爭。
在府院之爭中,府院雙方在國會中都有所依托,當時的國會主要有兩大派系,一派為前國民黨人組成的商榷系,主張擁護憲法,鞏固共和、國會兩院制及地方分權主義等。商榷系在國會擁有議員近400人,主宰國會,成為黎元洪所倚靠的力量。另一派則為前進步黨人組成的研究系,主張集權和國會一院制,與商榷系對立,支持段祺瑞。在國會中,黎元洪占很大優(yōu)勢,但段祺瑞以北洋勢力為后盾,實力更為雄厚。
二、督軍團干政
袁世凱死后,長江巡閱使張勛(后兼任安徽督軍)在1916年6月9日,邀請北方七省代表到其大本營徐州開會。張勛的參謀長萬繩栻宣布“會議綱要”十條,以“團結團體,鞏為中央”作為煙幕,組成督軍同盟,陰謀復辟,對抗中央政府,保全他們的權力地位。參加會議的各省軍閥苦于北洋派的解體,并且忌憚西南護國軍的聲威,接受了張勛提出的條款,而張勛也樂于趁此機會以取得北洋派領袖和“各路諸侯大盟主”的地位。
9月21日,張勛又邀請魯、奉、吉、黑、直、浙、蘇等省督軍代表到徐州,召開了第二次徐州會議。由于參會代表是各省督軍,所以外界稱他們?yōu)椤岸杰妶F”。督軍團倚仗自身勢力抗衡國會和西南軍閥,并在會上“公推”張勛為“盟主”。督軍團成為段祺瑞反對黎元洪與國會中的商榷系議員的利器,并牽制時任副總統(tǒng)的北洋直系首腦馮國璋,張勛則名為北洋團體造勢,實則陰謀復辟清室,段、張二人互相利用,但是段祺瑞對于張勛復辟的陰謀是不支持的。
督軍團干預政務的表現(xiàn)主要是攻擊國會中的商榷系議員。9月2日,張勛以上海租界破獲的一起煙土案為由,誣陷司法總長張耀曾販賣煙土,要求罷斥張耀曾,張耀曾憤而辭職,但被黎元洪挽留。25日,張勛等又聯(lián)合通電,攻擊外交總長唐紹儀。在其電文中稱“唐紹儀學識凡庸,材智猥下……唐紹儀曾以六百萬元之巨款,竟與少數(shù)偉人朋比分肥?!盵4]唐紹儀在督軍團的威脅下被迫辭職。1917年1月9日,第三次徐州會議召開,達成協(xié)議如下:一是請總統(tǒng)罷斥“佞人”,二是取締國會,三是擁護總理,四是淘汰閣員,五是促成憲法。督軍團干政之勢愈演愈烈,張勛一時間成為北洋軍閥中炙手可熱的人物。
三、對德宣戰(zhàn)
對德宣戰(zhàn)問題使得府院之爭趨于激烈,段祺瑞主張對德宣戰(zhàn),黎元洪則反對對德宣戰(zhàn),在國會中商榷系支持黎而研究系支持段,在參戰(zhàn)問題上段有日本的支持,而黎則有美國的支持。1917年3月3日,國務會議通過對德絕交案。4日,段祺瑞偕同全體閣員到公府,請黎元洪在向國會提出的對德絕交案的咨文上蓋印。黎元洪以各省軍人反對對德宣戰(zhàn)和大總統(tǒng)有宣戰(zhàn)媾和的特權為由拒不蓋印,氣得段祺瑞沒有與黎元洪告別就乘車離京赴津,經副總統(tǒng)馮國璋親自到津勸說,才于6日返回北京復職。
3月10日,眾議院召開會議,就對德絕交案進行表決,并以331票對87票的多數(shù)通過此案。11日,參議院投票也以158票對35票的多數(shù)通過該案。對德絕交案通過后,圍繞對德宣戰(zhàn)和加入世界大戰(zhàn)的問題,府院雙方又對立起來。由于黎元洪和國會聯(lián)手阻撓參戰(zhàn)案的通過,段祺瑞于4月25日在北京主持召開了各省督軍和督軍代表參加的會議,討論對德宣戰(zhàn)問題。后經段祺瑞的疏通,地方軍閥大多轉為支持參戰(zhàn)。
5月1日,段祺瑞內閣通過參戰(zhàn)案。黎元洪為了阻止參戰(zhàn),將參戰(zhàn)案遞交國會討論。8日,國會眾議院秘密討論參戰(zhàn)案,商榷系議員多表示反對。當國會眾議院在10日討論參戰(zhàn)案時,陸軍次長傅良佐糾集了數(shù)千人的“公民團”擾亂國會,公民團將國會會場團團圍住,喧嘩起哄,甚至還毆打議員。議員們對此非常氣憤,暫停討論參戰(zhàn)案,請總理,內務、司法總長到場接受質問。段祺瑞當晚到場,下令京師警察總監(jiān)吳炳湘派警員驅散公民團,議員們才得以回家。公民團圍攻眾議院的事件,激怒了國會議員們。伍廷芳、程璧光、張耀曾、谷鐘秀四位閣員相繼請辭,內閣成員只剩兩人。他們的請辭使得內閣陷入癱瘓。副總統(tǒng)馮國璋為緩和府院矛盾,呼吁府院按照法律途徑將參戰(zhàn)案交由國會議決,馮國璋在致大總統(tǒng)黎元洪、總理段祺瑞等的電文中這樣寫道:“日前眾議院開會日期,忽有所謂公民團者,聚眾迫脅。雖各國市民,未嘗無此惡例,要其為法律之行動,則無可置辯,幸賴大總統(tǒng)暨總理素尊法治,終以武力解散之,然而各方面之憤慨,遠近人心之驚惶,閣員有星散之形,兩院成停滯之象,國璋養(yǎng)疴江寧,不能奮飛遠道……如梼自歐戰(zhàn)問題,牽及東亞,大總統(tǒng)俯從閣議,正式提出國會總理、各總長交與國會,開誠相見,靜候各議員良心上之解決?!盵5]19日,眾議院復議參戰(zhàn)案時,議員褚輔成提出“內閣辭職者眾,不能行責任內閣之實,不如暫行緩議,俟內閣全體改組,再行討論?!盵6]這一動議獲得多數(shù)議員的贊成而通過。參戰(zhàn)案于是被擱置。
段祺瑞見國會兩度討論參戰(zhàn)案未能通過,下定決心要解散國會。5月19日,由吉林督軍蒙恩遠領銜,聯(lián)合督軍團22名代表,聯(lián)名呈請黎元洪解散國會。黎元洪以約法沒有賦予總統(tǒng)解散國會之權為由嚴詞拒絕,并示意讓段祺瑞去職方能解決問題。此時,總統(tǒng)與國會在府院之爭中占了上風,督軍們因強行通過參戰(zhàn)案的計劃受挫,于5月21日南下徐州,次日,在張勛的主持下,召開了第四次徐州會議,張勛制定了三步走的計劃,即解散國會、推倒黎元洪、清帝復辟,與會督軍紛紛表示支持。而黎元洪決定先下手為強,于23日下令免去段祺瑞的國務總理職務,以伍廷芳代理其職。段祺瑞則離京赴津,謀劃解散國會和推倒黎元洪。
四、復辟鬧劇
聽聞段祺瑞被罷免,張勛先是迅速行動起來,與督軍們密謀與中央脫離關系,實行兵諫,而后又突然變卦,宣布中立,并且表示愿意居中調停。然其真實意圖是一旦黎元洪請他進京調停,即迫使黎解散國會,以行復辟之事。
5月30日,安徽省長倪嗣沖首先通電宣布與中央脫離關系,此后各省也紛紛宣布獨立,并且準備實行兵諫,手無兵權的黎元洪束手無策,恰好趕上張勛表示愿意居中調停,同日,黎元洪即給張勛去電,希望與其共挽狂瀾。6月1日,黎元洪發(fā)布了召張勛進京令。張勛于6月7日率五千余人的“辮子軍”從徐州出發(fā),到達天津,會見了段祺瑞,段祺瑞鄭重告知張勛:“你如復辟,我一定打你。”[7]張勛到津后并未急于進京,而是要求黎元洪解散國會,如果不解散,則對后果不負責任。在張勛的脅迫下,黎元洪不得已簽署了解散國會的命令。6月14日,張勛進抵京師,6月27日康有為等抵達北京,與張勛共同商討復辟事宜。7月1日,張勛等人擁戴溥儀復辟,黎元洪被迫去職,張勛發(fā)布上諭,并讓各家各戶重新掛起龍旗,旗人欣喜若狂?!稗p帥”張勛當日發(fā)通電稱:“議會以亂民為后盾,閣員恃死黨為護符……推原禍始,實以共和為之厲階……默察時勢人情,與其襲共和之虛名,取滅亡之實禍,何如屏除黨見,改建一鞏固帝國,以競存于列強之間”。[8]
聽聞張勛復辟后,7月3日,段祺瑞在馬廠誓師討逆并自任“討逆軍”總司令,各地紛紛表示反對復辟,地方督軍也紛紛響應段祺瑞,決定興師討逆?!澳咚脹_、馮國璋、張懷芝則策劃奪取張勛的老巢徐州。”[9]6日,討逆軍和復辟軍在萬莊附近交戰(zhàn),復辟軍失利而退。徐州方面,鎮(zhèn)守使張文生也背棄了張勛。同日,湘軍第一師師長趙恒錫在致陸軍次長傅良佐的電文中寫道:“頃者張康,以無賴幺麼,舉我艱難締造之共和國家,毀于一旦,狄聽之下,發(fā)為沖冠,奉誦電示,沉痛激昂,至深感佩,弟忝總師千,仗義討賊,自當奮力爭先,業(yè)已稟承譚督軍,克日率所部出發(fā),誓蕩妖氛,還我民國,謹先馳布藉慰?!盵10]此前表示支持張勛的第十二師、第十三師,對復辟之事也產生了動搖,張勛方面形勢嚴峻。7月7日上午10時,“共和軍一架飛機從南苑機場起飛至豐臺,見復辟軍逃遁,飛機轉而空襲了紫禁城,投下了三枚炸彈,一彈落在乾清門外,爆炸時炸傷侍衛(wèi)一員、轎夫一名,炸死一只狗,另一彈落在御花園內,炸傷太監(jiān)一人,最后一彈落在養(yǎng)心殿之金缸內,該彈因被水浸濕,故未爆炸,但清帝溥儀已受驚成疾,瑜、瑾諸太妃也嚇得不能進膳。”[11]同日,復辟軍由豐臺退入永定門,屯駐天壇一帶,并布置大炮于天安門、景山、西華門、南河沿等處,企圖負隅頑抗。7月9日,各國公使害怕兩軍交戰(zhàn)會危及他們的安全,出面調停,勸說張勛解除武裝,以免京師受戰(zhàn)火之苦,然張勛不允,以致7月12日,討逆軍五萬余人兵分三路對北京發(fā)動總攻。對戰(zhàn)中,復辟軍紛紛繳械投降或潰逃,戰(zhàn)場上滿地是被遺棄的辮子。這些辮子是張勛的“辮子軍”為便于逃命而剪掉丟棄的。張勛見局勢不妙,逃入荷蘭使館,溥儀則宣布退位并逃入英國使館。12天的復辟鬧劇至此落下帷幕。
府院之爭最終以段祺瑞重掌大權,復任總理,黎元洪辭去總統(tǒng)一職而告終,段祺瑞也被冠以“三造共和”的美名。
注釋及參考文獻:
[1]汪朝光.北京政府的常態(tài)和異態(tài)——關于黎元洪與段祺瑞府院之爭的研究[J].近代史研究,2007,5.
[2][4]陶菊隱.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史話第三冊[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54、61.
[3]來新夏.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北洋軍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283.
[5]摘自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檔案,即北洋政府檔案·陸軍部:第265~267頁,《副總統(tǒng)江蘇督軍馮國璋為呼吁府院按照法律途徑交由國會議決是否對德宣戰(zhàn)致大總統(tǒng)黎元洪、總理段祺瑞等電》,1917年5月16日。
[6]來新夏.北洋軍閥史上冊[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452.
[7]杜春和.北洋軍閥史料選輯上冊[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212.
[8][9]許指嚴.復辟半月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7:13-14、28.
[10]摘自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檔案,即北洋政府檔案·陸軍部:407頁,《湘軍第一師師長趙恒錫為不日將率軍北上維護共和致陸軍部次長傅良佐電》,1917年7月6日。
[11]郭指嚴.復辟半月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