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智波
九寨溝縣作為2017年全省16個摘帽縣之一,至今仍有36個貧困村2957名貧困人口,脫貧攻堅任務艱巨而繁重。自2014年脫貧攻堅集結號吹響以來,九寨溝縣始終按照中央和省委的決策部署,把脫貧攻堅作為政治責任和歷史擔當,把握時代脈搏,立足縣情實際,緊盯“全域奔康·幸福九寨”戰(zhàn)略規(guī)劃,著力增強“五種”責任意識,團結帶領全縣8.19萬人致富奔康,圓滿完成了2016年省上下達的7個貧困村退出任務。
把握“六個精準”要求,樹立“精準精細”意識
脫貧攻堅始于精準、貴在精準、成也精準,我們始終將“精準”貫穿脫貧攻堅始終。
一是識真貧。全縣建檔立卡精準識別貧困村48個、貧困戶1478戶、貧困人口5287人,并通過動態(tài)開展建檔立卡“回頭看”,將錯退率嚴格控制在2%以內,錯評率、漏評率之和嚴格控制在3%以內。
二是真扶貧。緊緊圍繞聚焦扶貧攻堅“五大戰(zhàn)場”,深入踐行“一線工作法”,通過“進群眾家、住群眾屋、聽群眾言、察群眾情、解群眾憂”等方式,扎實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最困難最憂慮最急迫的實際問題,全縣共收集意見建議900余條,為民辦實事2773件次,解決群眾急難問題95個。
三是扶真貧。始終堅持“對象、措施、項目、資金、因村派人和扶貧成效”精準,落實“五個一批”幫扶計劃,切實制定和落實22個扶貧專項方案、整合各項涉農資金、統(tǒng)籌各方扶貧資源,全縣共整合涉農資金8281.5萬元,實施民生項目建設87個。
把握“走在前列”要求,樹立“標兵標桿”意識
九寨溝縣的扶貧工作要走在高原藏區(qū)縣前列,就必須牢固樹立“標兵標桿”意識,起好示范作用。
一是建組織。強化組織機構導向作用,構建突出扶貧導向中心點,四面輻射、八方聯動的全方位覆蓋脫貧攻堅工作組織機構體系,形成“雙組長”直接領導,“四大班子”全面參與,“八個推進組”具體負責的“2+4+8”工作格局,全力下好脫貧攻堅“大盤棋”。
二是立制度。恪守監(jiān)督、考核、問責等“五項紀律”,以剛性的制度要求主動作為,確保扶貧攻堅實現標準化、制度化、精細化、痕跡化、規(guī)范化。
三是看實效。推行“貧困戶+公益崗位”“貧困戶+庭院經濟”“貧困戶+集體收益”等“1+N”具體脫貧措施,落實36個貧困村產業(yè)扶貧專項資金發(fā)展集體經濟,20個村實施庭院經濟建設項目,確保貧困村發(fā)展經得起看、貧困戶收入經得起算、脫貧成效經得起查。
把握“黨建引領”要求,樹立“苦干實干”意識
深入實施黨建扶貧工程,突出黨建引領扶貧、扶貧促進黨建,全面提升基層黨組織服務能力和水平。
一是配齊班子。加強村“兩委”班子建設和黨員干部教育培訓,夯實基層組織基礎,凝聚和統(tǒng)籌全縣120個村、7個社區(qū),1000余名村(社區(qū))干部力量,真正把政治過硬,致富和帶富能力強,能干事、肯干事、會干事基層干部的作用發(fā)揮出來。
二是建好幫帶。采取黨員示范帶頭、黨員“一幫一”等模式,全縣2467名黨員干部與8915戶農戶“結對認親”,打造強弱互助、聯戶幫帶的致富紐帶,提升黨組織服務全域奔康的能力。
三是著重實干。全面踐行“一線工作法”,確保問題在一線發(fā)現、矛盾在一線化解、責任在一線落實、形象在一線樹立,大力弘揚九寨感恩奮進的拼搏精神、求真務實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吃苦耐勞的奉獻精神,增強黨員干部實干精神。
把握“真幫實扶”要求,樹立“傾情傾力”意識
按照“只做加法、不做減法”的原則,采取縣、鄉(xiāng)、村三級聯動傾力服務民生不走樣。
一是結對幫扶。采取“1+N”貧困戶結對幫扶法,全縣38名縣級領導每人聯系10戶貧困戶、482名科級干部每人聯系5戶貧困戶。
二是貼近群眾。結合“走基層”工作,深入踐行“一線工作法”,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全縣38名縣級領導進村入戶開展工作200余次,48名農技員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300余場次。
三是做實措施。深入開展結對認親、政策落地、蹲點指導、對號銷賬、培訓提能“五大行動”,聚焦醫(yī)療、教育、住房、民生改善等實際問題,用好3500元/人產業(yè)發(fā)展補助資金,深化落實“1234”助學補助,累計發(fā)放扶貧小額信貸508戶1914.3萬元,著力解決群眾實際問題。
把握“銘記黨恩”要求,樹立“同心同德”意識
堅持把“黨心人心同心”教育貫徹脫貧攻堅始終,不斷激發(fā)貧困群眾內生動力。
一是引導自立。以“四好”村和“四好”星級戶創(chuàng)建為抓手,全縣創(chuàng)建州級“四好”示范村26個,縣級示范村80個,全面推進農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促進”,激發(fā)農村群眾脫貧奔康內生動力,鼓勵引導貧困戶不等不靠、自力更生。
二是傳揚典型。以活動開展為載體,通過電視問政、典型引導、流動紅旗評比等方式,挖掘脫貧攻堅工作中的感人事跡,用身邊事影響身邊人,切實轉變群眾思想觀念,推動形成砥礪奮進的精神動力。
三是思想感化。深入實施“憶苦思甜,不忘黨恩”行動,常態(tài)化開展“感恩教育、法紀教育、習慣教育、風氣教育、脫貧光榮”等系列教育活動,進一步密切了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提高了扶貧成效認可度。(作者系中共阿壩州委常委、九寨溝縣委書記) (責編:周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