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是我國五大劇種之一,與京劇、越劇同為“中國戲曲三甲”。豫劇不同于越劇的“看風(fēng)過處,落紅成陣,牡丹謝,芍藥怕,海棠驚”,也有別于昆曲的“朝飛暮卷,云霞翠軒,雨絲風(fēng)片,煙波畫船”,它的背后蘊藏著洗盡浮華的厚重,其繁榮與發(fā)展深深扎根于中原大地。
豫劇為什么出了那么多“烈女子”
豫劇的許多劇目一開場就氣勢磅礴,場面恢宏,唱腔鏗鏘有力、韻味醇厚,富有熱情奔放的陽剛之氣,具有強大的情感力度。演員們頭戴金冠,身披戰(zhàn)甲,盡顯帝王將相之風(fēng)。
豫劇《花木蘭》中的“誰說女子不如男”、“哪一天有外患我再去殺敵”等唱段采用了剛勁豪放的武生唱腔,盡顯花木蘭替父從軍、殺敵報國的威武英姿;《穆桂英掛帥》塑造了氣宇軒昂、雍容大度、巾幗不讓須眉的名將穆桂英;《五世請纓》中百歲出征的佘太君既是慈祥的太祖母,又是威風(fēng)凜凜的老元帥,從壽堂賀喜到揮戈出征,盡顯“滿門忠烈,浩氣長存”的忠勇氣概……不難看出,這些形象鮮明、性格飽滿、敢愛敢恨、敢怒敢言、有勇有謀的女性人物在豫劇里格外驚艷,而這正是中原文化造就了中原女子的這般性格,賦予了她們水與火、剛與柔、忠孝兩全的品質(zhì)。
是豫劇成就了常香玉,還是常香玉成就了豫劇
豫劇的名氣很大,常香玉的名氣也很大。常香玉從九歲隨父搭班學(xué)戲到八十一歲高齡辭世,豫劇一直陪伴她到生命的終點,“戲比天大”正是她一生的寫照與恪守。
常香玉在《花木蘭》中的颯爽英姿似乎永遠定格在豫劇里,定格在那個時代里。而戲外的常香玉在二十八歲那年干了一件轟動全國的大事,她要向正在朝鮮作戰(zhàn)的中國人民志愿軍捐獻一架戰(zhàn)斗機。許多人都覺得這是一件根本無法實現(xiàn)的事,但常香玉在半年時間內(nèi)率領(lǐng)香玉劇社演出一百七十八場,義演捐款達到十五億兩千萬元舊幣,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人民幣四千多萬元,圓滿完成了捐獻戰(zhàn)斗機的義演,常香玉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誰說女子不如男”。
常香玉把畢生的心血都奉獻給了她所癡迷的豫劇和她熱愛的觀眾,是豫劇成就了常香玉,還是常香玉成就了豫???這個疑問已無足輕重,因為常香玉已經(jīng)與豫劇完美融合,難分難舍。
從誕生到繁華,看豫劇的起承轉(zhuǎn)合
起
很多人都沒想到,豫劇居然是比京劇還要老的劇種,它形成于清乾隆年間,而京劇則形成于清道光年間。隨著研究的深入和大量的資料證實,豫劇最早的誕生地在古都開封及周邊各縣。
承
想必你不會想到,民國時期在豫劇與京劇的PK中,京劇居然會敗下陣來,而京劇在后期的發(fā)展中也借鑒了豫劇的許多元素。豫劇以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行腔酣暢、吐字清晰、韻味醇美、生動活潑、善于表達人物內(nèi)心情感等著稱,憑借其高度的藝術(shù)性廣受各界人士的喜愛。因豫劇的音樂伴奏是用棗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上世紀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許多著名藝人如陳素真、王潤枝、馬雙枝、常香玉等云集開封有名的茶社,河南梆子與早已進入茶社的京劇形成相互競爭的局面,后來京劇敗下陣來,退出茶社。
轉(zhuǎn)
抗日戰(zhàn)爭時期,戲劇演員為了謀生到處流動,他們打破門戶之見,相互搭班演出,使豫劇各流派有了更多的交流。1952年12月,全國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在北京舉行,香玉劇社的河南梆子參加了會演,并正式將河南梆子改稱為“豫劇”,迎來了豫劇的大繁榮時代。1983年,“文革”時期的創(chuàng)造桎梏被打破,豫劇新劇目從作品內(nèi)容到表現(xiàn)形式、從藝術(shù)實踐到理論研究都有了新的探索和實驗。
合
1994年,河南電視臺開播的《梨園春》得到了廣泛好評,這是我國電視界生命力最強的節(jié)目之一。2006年,國家文化部門統(tǒng)計的國有專業(yè)豫劇團體達一百六十七個,豫劇無疑是全國擁有專業(yè)戲曲團體和從業(yè)人員數(shù)量最多的劇種。同年5月20日,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豫劇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09年,中國戲曲學(xué)院首次從全國招收二十四名豫劇本科生,豫劇首次成為大學(xué)的一門專業(yè)。
豫劇在臺灣聲名鵲起
眾所周知,蔣介石的祖籍是浙江奉化,但誰能想到蔣氏父子會對豫劇一見傾心。1953年4月初的一天,蔣介石偕夫人宋美齡在介壽堂觀看了一場豫劇,當(dāng)晚為他們演出的是臺灣豫劇界的名伶毛蘭花女士和后來的“豫劇皇后”張岫云女士。演出結(jié)束時,蔣介石脫去帽子,頻頻向臺上招手,并連連稱贊豫劇是最富教育意義的劇種。受父親的影響,蔣經(jīng)國對豫劇也情有獨鐘。1965年在飛馬豫劇隊即將解編之際,蔣經(jīng)國將其保留并解決了豫劇隊的經(jīng)費問題。
豫劇跋山涉水來到臺灣,薪火相傳,梆弦不輟,并發(fā)展壯大成為與京劇、歌仔戲、掌中戲并駕齊驅(qū)的臺灣四大劇種之一,于1987年初走向世界舞臺,足跡遍布歐、亞、美三大洲的十七個國家。
癡迷京劇的人會說京劇的好,迷戀豫劇的人會夸豫劇的妙,愛上昆曲的人會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我國三百多種地方劇種,無論人們今天喜愛誰、贊美誰,它們皆是我國的國粹,是我們應(yīng)該珍惜與呵護的。雖然它們在如今的娛樂大環(huán)境下有一種“驀然回首燈火闌珊”的味道,但你聽《花木蘭》那豪放剛勁的唱腔、那凜然不可侵犯的威嚴,誰又能阻擋得住獨屬于它的魅力與風(fēng)采呢?
近幾年,豫劇跟隨河南豫劇院、臺灣豫劇團等演出團體到世界諸多國家演出,被稱贊為“東方詠嘆調(diào)”、“中國歌劇”等。豫劇無疑是中國的驕傲,是走向世界的國粹。
(冰之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