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利霞
(濟源市畜牧技術推廣站)
河南濟源地區(qū)奶牛焦蟲流行病學調查
文/陳利霞
(濟源市畜牧技術推廣站)
為了研究河南省濟源地區(qū)奶牛血液焦蟲病流行情況,應用姬姆薩染色法于2016年9~10月對濟源市某地區(qū)4 個奶牛場的180 份血液樣品進行檢測。結果顯示,檢測為陽性的樣品42 份,陽性率為23.33%,4 個奶牛場奶牛焦蟲病陽性率分別為17.78%、20.00%、26.67%及28.29%;不同生長發(fā)育階段奶牛群焦蟲病陽性率存在差異,其中成年奶牛感染率較高,為25.87%,而犢牛感染率稍低,為13.51%。結果表明濟源地區(qū)奶牛焦蟲病流行情況較為嚴重,應該進行相關防治工作。
濟源地區(qū);奶牛;焦蟲??;防治
焦蟲病,又稱梨形蟲病、巴貝斯蟲病,是一種對奶牛健康成長產生威脅的血液原蟲病,在我國傳播媒介主要為微小扇牛蜱[1]。奶牛感染焦蟲病后表現(xiàn)出黃疸、發(fā)熱、貧血、產奶量下降及嚴重消瘦等臨床癥狀,嚴重時可導致死亡,在我國南方多發(fā)于7~9月[2,3],為奶牛養(yǎng)殖行業(yè)帶來了很大的經濟損失。本次試驗通過對濟源市奶牛血液焦蟲病流行情況進行調查,為該地區(qū)奶牛血液焦蟲病防治提供數(shù)據(jù)借鑒。
1.1 樣品來源
隨機采取了來自濟源市4 個奶牛場(1 個養(yǎng)殖戶、1 個奶牛合作社和2 個規(guī)?;膛觯┕?80 份全血樣品,每個奶牛場各采取45份樣品。根據(jù)奶牛群生長發(fā)育階段差異,又分為犢牛、育成牛和成母牛。
1.2 試驗材料
顯微鏡;染色缸;載玻片;離心機;離心管;采血設備;姬姆薩染色液;香柏油及毛剪等。
1.3 試驗方法
經奶牛耳尖采血5 mL左右,靜置后用離心機以4 000 r/min離心10 min,除去上層液體,吸取沉淀物進行涂片,自然干燥后應用甲醇進行固定,姬姆薩染色后對樣品進行鏡檢。
1.4 牛場情況調查
通過實地調查,對奶牛場的地勢、飼養(yǎng)模式、周圍環(huán)境、衛(wèi)生情況、焦蟲病防治情況進行了解與記錄。
2.1 不同規(guī)模奶牛場的焦蟲病流行調查情況
如表1所示,通過對4 個奶牛場180 份血液樣品進行焦蟲病的流行情況調查,陽性樣品共42 份,陽性率為23.33%。4 個奶牛場的牛群均在不同程度上顯示為焦蟲病檢測陽性,但不同規(guī)模的奶牛場陽性率存在較大的差異,其中養(yǎng)殖戶最高,為28.89%,奶牛合作社陽性率次之,為26.67%,2 個規(guī)?;膛鲫栃月氏鄬^低,分別為20.00%和17.78%。
表1 不同規(guī)模奶牛場焦蟲病的流行調查情況
表2 不同生長發(fā)育階段奶牛的焦蟲感染情況
2.2 不同生長發(fā)育階段奶牛的焦蟲感染情況
如表2所示,將所采集的180份血液樣品按照牛犢、育成牛和成年母牛3 個不同生長發(fā)育階段進行分類,其血液樣品分別為37 份、18份和125 份。不同生長發(fā)育階段的奶牛焦蟲陽性率具有較大的差異,犢牛、育成牛和成年母牛的焦蟲陽性樣品分別為5 份、5 份和32 份,陽性率分別為13.51%、27.78%和25.60%。
本次調查表明,奶牛焦蟲病在濟源地區(qū)感染情況較為嚴重,在調查的4 個奶牛場中皆有此病的發(fā)生。特別是近年來河南濟源地區(qū)奶牛養(yǎng)殖業(yè)發(fā)展迅速,奶牛規(guī)模化養(yǎng)殖企業(yè)逐漸增多,而焦蟲病的高陽性率需要引起養(yǎng)殖戶和相關防疫部門的關注。
本次研究通過對4 個奶牛場180 份血液樣品焦蟲病流行情況進行調查,共有42 份血液樣品檢測為陽性,陽性率為23.33%,此次調查結果顯著高于西北[1](8.09%)、新疆[4](7.17%)及金華[5]等地區(qū)奶牛焦蟲病陽性率,但低于長沙縣[2]地區(qū)2 個奶牛場的奶牛焦蟲病陽性率(30.61%、22.86%);不同規(guī)模奶牛場奶牛焦蟲病的檢測陽性率也存在差異,其中養(yǎng)殖戶最高,為28.89%,2 個規(guī)?;膛銮闆r較好,平均陽性率為18.89%,而奶牛合作社則恰好居中,為26.67%,這主要與奶牛場所處地理位置、飼養(yǎng)管理和驅蟲模式存在差異有關。
所采集的180 份血液樣品按照牛犢、育成牛和成母牛3 個不同生長發(fā)育階段進行分類,結果表明,牛犢、育成牛和成母牛的焦蟲檢測陽性率分別為13.51%、27.78%和25.60%,犢牛焦蟲病陽性率最低,而育成牛和成母牛陽性率較高,但差異不大,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犢牛帶有母源抗體,對焦蟲病具有一定的抵抗力[1];而焦蟲病在成奶牛體內多為隱性經過,未能產生明顯的臨床癥狀。
由此可知,濟源地區(qū)奶牛焦蟲病流行情況較為嚴重,為了對奶牛焦蟲病進行有效的防控,養(yǎng)殖戶必須加強飼養(yǎng)管理,提高奶牛群免疫力;對奶牛場進行定期消毒;定期對奶牛群進行驅蟲工作;發(fā)現(xiàn)病牛后應及時隔離和淘汰,做好凈化工作等。
[1] 譚啟東,張曉軒,叢偉,等. 我國西北地區(qū)奶牛雙芽巴貝斯蟲病血清流行病學調查及風險因素分析[J]. 中國動物檢疫,2016,33(9):20-22.
[2] 侯志國,吳敏,楊慧,等.長沙縣奶牛焦蟲病的流行病學調查[J]. 湖南畜牧獸醫(yī),2013,(5):23-25.
[3] Bock R,Jackson L,de Vos A, et al. Babesiosis of cattle[J]. Parasitology,2004,129(suppl): 247-269.
[4] Jian Z J,Ma S Z,Sun Q Z,et al. Epidemiologic survey for detection of Babesia bigemina-infected cattle in Xinjiang by an improved indirect HSP20 ELISA[J]. Chinese Journal of Veterinary Science,2012,32(2):228-230.
[5] 麻延峰,王宏艷,嚴晗光,等. 金華市部分鄉(xiāng)鎮(zhèn)奶牛巴貝斯蟲病的流行學調查[J]. 中國獸醫(yī)科學,2013,43(1):95-97.
陳利霞(1976-),女,大專,畜牧師,主要從事基層畜牧技術推廣。
2017-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