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展奮
最近北京、上海等地的城市整治“拆店修墻”漸漸進入高潮,媒體紛紛發(fā)聲,擁護的有,反對的也有,我的態(tài)度是基本擁護,也有保留。
要說“拆違”,我當然支持,違章建筑在任何時候都是一座城市的腫瘤,“拆違”是常識性舉措,問題是“違章”的概念不能隨意外延,你不能借勢打鬼,把不是違章的,圈進“違章”而痛打。
至于拆店,我是有所保留的,首先城市對人類社會的意義何在?說白了就是讓人們的生活更便利、更美好,對臨街店面全都一拆了之,或許不是最好的辦法,需要展開理性分析,傾聽各方聲音,審慎處理。
我們那里的古羊路餐飲街,說沒了,就沒了,桂林路近漕寶路的兩側特色餐飲,也說沒了也沒了,倒不是“懷舊”,而是“便利”,現在買根油條,喝碗豆?jié){都成了奢侈的消費,得開車出去,或騎車出去,原先給居民便利的店鋪如今一律修了墻,墻,是什么象征?是讓人“吃癟”“碰鼻子”的象征。
或曰:要拆除的只是破舊的門店。是嗎?并不然,拆除是成排的、成片的,不少新修的、內裝修頗有腔調的“兩開間”“三開間”,比如古羊路,比如愚園路、復興路、永康路、大沽路、嵩山路。
或曰:大型購物中心可以滿足居民的全方位需要。此說更成問題,我們更多的人并不圍繞著大型購物中心生活,城市消費是需要“毛細血管”的,人不會天天逛大型購物中心,有太多的生活需求根本是它無法滿足的,我要修根拉鏈、修把雨傘或者手表上個油,也去那里啊?去了也白搭。
當然,如果我們換位思考,拆除街邊店鋪的理由也許很充足,大致有以下三大原因:一,拆除違章建筑。特別是拆除有火災隱患、質量隱患的違建,人民群眾確實是拍手稱快的,但問題是,復興路、古羊路、永康路一帶既無“火災隱患”又無“質量隱患”的特色店鋪被錯殺很多,又該怎么說?!二是治理外部干擾,一些商鋪侵占了公共空間,而且?guī)淼脑肼暋⒐饣?、污水、垃圾影響了附近的居民,這類“拆店修墻”,筆者支持。三,上海啟動了控制城市規(guī)模的計劃,部分人口與產業(yè)將被疏散至其他地區(qū),臨街店鋪中的“小超市、小飯館、小菜場、小裝飾建材、小理發(fā)店”不少,拆了,正好與疏解低端產業(yè)重合。
但此舉仍易“錯殺”,誰都不好說,這些小門店里,有多少潛在的蘇寧、全家、味多美、西少爺。小,不一定代表低端,東京多少家米其林日料店,也就藏在小街旁十幾平米的門店里。國內不少大排長龍的“網紅小店”,動輒每年純利數百萬,超過多少企業(yè)。
事實上,人們最在意的仍是城市服務的丟失,臨街商鋪提供的服務是綜合性的,24小時便利店、24小時藥店等,大型購物中心里都有嗎?住在古羊路的投訴者很可能一邊抱怨樓下早餐店太吵,一邊每天下樓買點心。如今,他每天要走三站路去欽州北路買早餐,估計同樣在罵罵咧咧。而且,社區(qū)門店沒了,說好的便民項目還接著做什么?
你說,我可以叫外賣!好吧,全市的臨街店鋪都宰了,無疑帶來交通量的激增,原本可步行的,現在非坐車、騎車去不可,或者快遞和外賣,算過因此帶來的交通增量嗎?很可能現在的“早八點交通高峰”會演繹為“早六點交通高峰”。
說來說去,我覺得拆店修墻還是不要搞“運動”,路邊店鋪,對經過論證沒有安全隱患的,可不可以直接征收過來管理和運營?對于沒有違反規(guī)劃的、在用地兼容性許可范圍內的,可不可以在補辦相關手續(xù)、補征稅收、改造滿足要求后,正式作為城市商業(yè)空間運行呢?
無論巴黎還是紐約、東京,上海話所說的“腰膩角落”總是有的,管理者要慎重,不能過于“潔癖”,好比我們吃大腸面,腸油統(tǒng)統(tǒng)刮凈的,巨難吃,卡片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