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叭卟
網絡交友進化史:從戀愛到相親
文-叭卟
從單純覺得聊得來發(fā)展成的網戀到直奔主題的網絡相親,現代人對“找個對象”這件事的焦慮可見一斑。
一位朋友畢業(yè)后開始相親,一開始都是家人朋友介紹,前兩天突然說道:“我準備進入相親的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是什么?”
“網上,拓展資源?!?/p>
許多人說自己單身是因為圈子太小,身邊來來往往就是那么幾個人,托互聯網技術和移動智能的福,每個人的圈子都有了無限打開的可能。從上世紀90年代第一代社交軟件QQ的興起,從聊天室到論壇博客網游,從婚戀網站到配對app,雖然現在提“網戀”這個詞都嫌有些土氣,但“互聯網+找對象”的花樣卻是越來越多了。而從單純覺得聊得來發(fā)展成的網戀到直奔主題的網絡相親,現代人對“找個對象”這件事的焦慮可見一斑。
初代QQ、MSN、貼吧、論壇、博客、微博、人人網、豆瓣、網游、微信……凡與社交屬性沾邊的網絡軟件無不是戀愛的滋生地,產生過許多神奇的故事。網絡綜藝節(jié)目《奇葩說》選手姜思達曾在節(jié)目中說起他的網戀,與對方聊了一年就是沒見過面,但他說:“這段戀愛最后什么都沒有,但他給我的感覺比那些能夠見面的能夠一起牽手的感情來得更浪漫。”
有人的網戀是對柏拉圖式戀愛的追求,不見面是原則,有人將網戀修成正果,發(fā)展成現實中的伴侶,有人遇人不淑,受騙上當,還有更多人的網戀無疾而終,時間長了就淡了,僅有的那一線網絡的連接,一旦斷了,這輩子可能都不會再見。
[QQ]@第五粒豌豆:1999年注冊的新浪和Qicq,2000年注冊chinaren,那時候把“整個網絡”當作一個對武俠小說中的“江湖”的虛擬,另一種和現實不一樣的生活狀態(tài),有很多聊得來的網友,以為最好的結局是至死都不在現實里見面。“不見面”似乎是默認的江湖規(guī)矩。
后來出現的“網戀”不是真的愛了某個人,而是對一種特別的感情模式的認可。痞子蔡的《第一次親密接觸》如果還可以看作一種文學對網絡空間中形成的情感的一個演繹,后來的“見光死”真正把這個“江湖夢”用現實砸癟了。法制文學中關于“見網友”這一橋段的反復陳說,蔓延到了今天。
[論壇]@密西西比隊員:十多年前網戀過。那時候誰也沒說破這件事,只是彼此分享著各自的生活際遇,她每隔些日子會給我寫信,寄到我家,信里也會附上她的照片,那些日子里她說這世上只有我一個人能理解她的心思,我說無論何時何地我都會陪著你。轉眼十多年過去,我們已各自成家,她在微信上告訴我她懷孕了,正和一家人去三亞歇假,我告訴她我和老婆要去看演唱會。
[游戲]@蔣果:一開始覺得只是個可以一起約游戲,偶爾聊下天的開黑伙伴。時間久了就習慣,也依賴。以前是一到時間就喊著他開黑,一起聊天,打游戲,現在不到時間,感覺每時每刻都好想和他聊天。
[直播]@淡淡:2010年3月份的時候陷入一場網戀。那時候剛跟男朋友分手,有天去YY聽歌,一進頻道他在唱歌,他聲音很好聽,接觸下來發(fā)現人很細膩很上進。最關鍵的是他買我的賬,能接受我的思想,由衷地欣賞我,不嫌棄我。后來我們分分合合持續(xù)了小半年,每天打電話發(fā)信息上QQ上YY,感情還算甜蜜穩(wěn)定,相約11月他過生日的時候我去深圳看他。八月份的時候他家里出了點事,回家了,前一天還頻繁地發(fā)信息,第二天發(fā)了幾條。第三天開始就了無音信。然后一直一直到現在。
現在看,網絡就是個媒介,寂寞的人聊得來很容易就產生感情。因為它不用考慮過多的現實因素,不用每天面對生活的繁復,想談的時候給你打個電話,不想談的時候大可以置之不理。你通過屏幕看見的也只是他被放大無數倍的優(yōu)點。假若有一天真的見面了,如果懷有很大的期許,失望說不定接踵而至。
[微博]@yibao:我的愛情,是一段微博戀情:從2012年相識,到2013年在同一個城市,再到如今,已經走過了四年的春夏秋冬。說白了,是“網戀”,一段從虛幻走到現實的愛情。2012年微博正火,微信未曾興起。我正上大三,整天為“要不要考研”糾結。好不容易決定了,也便關注了很多跟“廈門”相關的字眼。有了同城的興趣標簽,就莫名其妙地認識了他。兩個不曾謀面的人,搭訕,還網戀了走到一起,更多時候是因為能聊得來。
2013年1月,正是我大四的最后一個寒假。離過年還有十天,我騙了爸媽,謊稱要去深圳實習。我見了他,似曾相識,是想象中的樣子。他有點羞澀,連手都不敢牽,更談不上擁抱了。幫我安排好住宿,陪著我各種玩耍,結局是我被家人發(fā)現,不得已在一天之內離開。從第一次見面開始,雙方可以說是異地戀了。我在烏魯木齊上大學,他在廈門工作,2013年9月,我打包了行李,來到了廈門,我們切切實實地生活在了一起。
網上相親最直接讓人想起的是相親網站,截至2016年10月,某相親網站的會員注冊量已經突破一億。有如此豐富的用戶基礎,在大數據的幫助下,網站可以為會員個性推薦匹配對象。相親網站相比于網絡上的萍水相逢,講求的是速度快,在短時間內找到合適的人。一方面,網站可以為會員提供較為豐富的個人信息,但另一方面,提供的信息未必是自身感興趣的,而且這些信息的真實性也是個問題。
但是相親網站對年輕人來說,聽起來似乎有點俗,于是更“掩人耳目”的網絡交友方式出現了。據稱微信現在有超過6億的用戶,幾乎達到中國人口的一半,這樣一個可以廣撒網的魚塘豈能被放過呢?有公眾號發(fā)起“戀愛體驗活動”,每期開放三萬個名額,根據用戶填寫的報名信息進行匹配,定制化匹配個性和星座,匹配成功后,雙方將以情侶身份在情侶廣場(微信群)接受任務卡,在做任務中快速熟悉對方和融入對方生活。這種介于交友與相親之間的形式,比起上來就談錢談房談車的相親,讓人多了一點可能邂逅浪漫的想象,也更容易讓年輕人接受。
對此,網友肥貓說:“畢竟,這個耍無賴的社會,讓一個人真心喜歡另一個人挺不容易。忙碌的工作,催命的上司,高額的房價和生存壓力,耗費了人們大多數精力和單純,真心實意地談戀愛幾乎是完美的有點過分的理想,更何況還有那些有錢有勢的大叔和富二代白富美來攪局,把戀愛和物質一掛鉤,基本上戀愛就成了少數派的游戲了?!?/p>
但是,對于大數據配對這點,文章開頭提到的那位朋友也有自己疑慮:“我愿意跟人交流,萬一真的有一天技術上能完全實現兩個人的匹配,過程都可以省略,那也太可怕了吧?!?/p>
責任編輯:朱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