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林深
我有個同學(xué),算不上大奸大惡之人,也沒小偷小摸之習(xí),但為人處世總是莫名其妙地讓人不舒服。
我舉個例子。有一回,她和別人辯論郭某是不是成功。她覺得郭某抄襲他人創(chuàng)意,應(yīng)該徹底否定;對方覺得郭某錯在一點,但還是成功。觀念產(chǎn)生分歧,算不得什么大事,但她不是努力證明自己的觀點,而是向左右尋求認同,通過人多勢眾來壓垮對方。
被拉攏的人,要么出于客套,“嗯”了一聲,要么不置可否。而與她辯論的人,在她拉幫結(jié)派的影響之下,生出暗氣。
像我同學(xué)這樣的人,生活中其實有很多。比如你,大概也是其中一個。
“我作弊了,真希望周圍的同學(xué)都作弊!”“我失業(yè)了,希望大家都事業(yè)失敗,沒有一個是功成名就的,這樣看起來,大家都差不多,我也差不到哪兒去。”“我?guī)啄瓴蛔x一本書,不怕,他們都是不讀書的,我不是一個人!”
人都有自我保護意識,當(dāng)大腦感覺到危險時,第一反應(yīng)是尋求安全感,于是我們會急于扎進一個群體之中,尋求群體的保護。這個群體往往與自己價值觀相近、品行相同、成就差不多。于是,身處其中,你會生出一種“都是自己人”的安全感。
只是,我們沒想過,和自己人在一起,你會缺乏自省的契機。同伴考試也作弊,朋友也失業(yè),伙伴們都不讀書……于是,你會在這種集體中合理化自己的墮落、謬誤和愚昧。
“你看,考試這么難,我作弊算不得什么過錯!”“看看,大家都賺不到錢,不是我不努力,是這世道太艱難。” 在這些心態(tài)之下,你會過濾掉與你的想法相矛盾的新信息,失去覺察心,失去自省力,將人生的所有困苦與失敗都歸罪于他人或世界。
大千世界,觀念的相異,人與人發(fā)生沖突,是非常平常的事。換句話說,沖突不重要,解決沖突的方式才重要。如果你遇見與自己的觀點不同的聲音,馬上召喚同類,對其百般攻擊,那么你會遇見越來越多的沖突,因為你缺乏傾聽的智慧和解決問題的勇氣。
但還有一些人,他們不在乎誰對誰錯,也不在乎誰輸誰贏。他們會在發(fā)現(xiàn)自己與他人不同時,清醒而冷靜地分析利弊,汲取他人之所長,彌補自己之所短。
達爾文始終隨身攜帶一本筆記本,筆記本專門記錄與他的理論相矛盾的聲音。他強迫自己在30分鐘之內(nèi)記錄下與他的理論相矛盾的聲音,因為他知道,大腦在30分鐘后會忘記它們。他對他的理論越堅定,他就會越積極地尋找與他的理論相矛盾的聲音,這才是真正的理性。
因此,當(dāng)我們被別人認同時,要理性審慎地看待自己是否有失涵養(yǎng)或過于偏頗。如果你的觀點本身有問題,這時被他人認同就是很危險的事,你將與那些認同你的人形成一個默契的互動團體,并受這種認同感影響,長期陷入“同仇敵愾”的深淵,在無涵養(yǎng)、不理性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人生于世,我們都是孤獨的。所以,我們都在尋找相似的人,尋找認同自己的聲音,這是一種本能。但是,成長的意義就在于,當(dāng)你知道本能帶來了危害,就要用理性去克服它、改善它,成長為自強的成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