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學永+王紹波+何兆欽
摘 要: 黑牛凹金礦床分布在云南省保山市。本文主要對此礦床的地質背景以及控礦因素進行了深入的探究和分析,進而對黑牛凹金礦成礦規(guī)律以及控礦因素進行全面總結。希望能夠為讀者提供更多有價值的參考。為下一步找礦方向提供新的思考。
關鍵詞: 地質特征; 控礦因素; 找礦方向
1. 區(qū)域地質概述
黑牛凹金礦大地構造位于岡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皺系福貢—鎮(zhèn)康褶皺帶,屬保山—鎮(zhèn)康有色多金屬成礦帶北段。
區(qū)內出露地層主要為寒武系上統(tǒng)泥質—碳酸鹽巖建造的淺海相沉積。其中核桃坪組、沙河廠組地層中Pb、Zn、Cu等元素含量普遍高于其它地層,具礦源層特征,是區(qū)域上重要的賦礦層位。區(qū)內地質構造發(fā)育,褶皺主要表現為核桃坪復背斜,其核部地層為寒武系,兩翼分別為奧陶系、志留系及泥盆系。區(qū)內斷裂構造發(fā)育,以北北東向木瓜樹—朱石箐斷裂和近南北向木瓜樹—阿石寨斷裂為主,形成一馬蹄形構造,次一級北西和北東向斷裂發(fā)育,其中南北向組、北西向組與礦化關系比較密切,近東西向組多為后期構造。斷裂兩側縱張裂隙和破碎帶發(fā)育,為礦區(qū)主要導礦和容礦構造。區(qū)內巖漿巖地表不發(fā)育,僅見華力西期輝綠巖、輝長輝綠巖分布。展布方向為近南北—北西向及北東向,呈巖脈、巖墻及巖枝狀沿構造帶產出,長幾米至數百米,寬幾厘米至數十米。經對礦區(qū)外圍無蝕變輝綠巖采樣進行分析,輝綠巖是Cu、Pb、Zn、Au、Ag高背景值巖石。
2. 礦區(qū)地質特征
2.1 地層
礦區(qū)內主要出露寒武系上統(tǒng)核桃坪組、沙河廠組,奧陶系下—中統(tǒng)施甸組、奧陶系中—上統(tǒng)蒲縹組,奧陶—志留系仁和橋組、志留系中—上統(tǒng)栗柴壩組及第四系全新統(tǒng)地層。礦區(qū)主要含礦層位為:寒武系上統(tǒng)核桃坪組,青灰、灰綠色紋層狀鈣質板巖夾粉砂質板巖,局部夾大理巖化灰?guī)r、大理巖透鏡體。
2.2 構造
由于受東西向壓應力和北東、北西方向剪切應力的影響,礦區(qū)構造極為復雜。不同時代的地層多被斷裂切割成大小不等、形態(tài)各異的斷塊,從礦區(qū)不同時代地層的分布位置仍顯示出一軸線近南北向的破背斜形態(tài)。
2.2.1 褶皺
礦區(qū)位于保山復背斜北部,核桃坪破背斜分布礦區(qū)中部,北部邊緣為奧陶系施甸組、蒲縹組及奧陶—志留系仁和橋組。背斜軸向5°~20°,北部于觀音寺—大山頭—茅竹棚一帶傾伏,核桃坪組下段為背斜核部地層,東翼出露地層為核桃坪組中段、上段、沙河廠組下段一層;西翼出露地層為核桃坪組中段、上段、沙河廠組下段一層,部分地層缺失。東翼地層傾向北東,傾角40°~77°,西翼傾向西,傾角27°~45°。礦體就產于背斜軸部附近。
2.2.2 斷層
礦區(qū)內斷裂發(fā)育,主要有近南北向組、北北東向組、北東向組和近東西向組。近南北向及北北西向斷裂與成礦關系密切。其中,南北向—北北西向組斷裂,顯先張扭后壓扭的特點,斷裂兩側縱張裂隙和破碎帶發(fā)育,為礦區(qū)主要導礦和容礦構造;北東向組為核桃坪背斜近軸部的左行橫張扭性斷裂,屬礦區(qū)次要導礦斷裂。
2.3 巖漿巖
礦區(qū)巖漿巖不發(fā)育,主要為輝綠巖零星分布,輝綠巖具有多期性,主要為華力西期。輝綠巖展布方向為近南北和東西向,呈巖脈、巖墻及巖株狀沿構造帶產出,長幾米至幾百米,寬幾厘米至數十米,最長900m左右,出露面積一般幾平方米至幾千平方米,輝綠巖體與圍巖接觸帶局部顯示有多金屬礦化。根據重力資料解譯及工程揭露深部巖石具角巖化特征,推測礦區(qū)深部存在隱伏酸性巖體。
3. 礦體特征
3.1 礦體地質特征
礦體主要產于核桃坪破背斜軸部寒武系上統(tǒng)核桃坪組地層中的斷層破碎帶中,硅化、褐(黃)鐵礦化與成礦關系密切。礦區(qū)共圈出金礦體3條,礦體編號分別為主礦體HNV2,次要礦體HNV1、HNV3礦體。
3.1.1 HNV2金礦體:為礦段內主礦體,產于核桃坪破背斜軸部東側、寒武系上統(tǒng)核桃坪組二段與核桃坪組一段接觸帶上F3斷層破碎帶中,礦體向下具有分支現象。破碎帶寬1.5m~46.0m,斷層角礫呈次棱角—棱角狀,礫徑一般0.2cm~5cm。礦體地表工程控制礦體長800余米;地下有鉆探工程控制,控制礦體傾斜延深陸續(xù)達440m,單工程工業(yè)金礦體厚度2.75m~8.13m,平均4.37m,厚度變化系數74.59%。礦體走向近20°,礦體深部在傾向上呈S形延伸。傾向85°~131°,傾角54°~87°,平均77°,局部向西陡傾。單工程工體品位1.01g/t~4.83g/t,平均品位1.79g/t,品位變化系數106.92%。屬于形態(tài)復雜程度中等、厚度穩(wěn)定、有用組份金分布較均勻的礦體。
3.1.2 HNV1金礦體:為礦段內次要礦體,產于核桃坪破背斜軸部寒武系上統(tǒng)核桃坪組一段構造破碎帶中,破碎帶寬數米~數十米,沿破碎帶具褐鐵礦化、硅化,蝕變不均勻,且與金礦呈正相關關系。礦體呈脈狀、分枝狀,礦體長約450m。單工程礦體厚1.29m~9.36m,平均厚度4.11m,單工程平均品位Au0.71g/t~3.97g/t,平均品位3.26g/t,礦化不均勻,走向近南北向,傾向西,平均傾角大于70°。
3.1.3 HNV3礦體:為礦段內次要礦體,以金為主,個別工程為鉛鋅低品位礦石,產于核桃坪破背斜東翼,寒武系上統(tǒng)核桃坪組二段地層層間破碎帶中。礦體走向近南北向,傾向東,傾角較緩,平均約為32°。礦體地表有7個工程控制,間距60m~150m,工程控制礦體走向長395m,厚1.29m~2.32m,品位1.01g/t~1.66g/t;低品位礦體厚0.80m~1.19m,品位0.71g/t~0.89g/t。
3.2 礦石特征
礦體礦石類型均為構造蝕變巖型金礦石。礦石中礦石礦物主要為自然金、黃銅礦、褐鐵礦、黃鐵礦及少量銅藍;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綠泥石、泥質、少量白云母等。礦石結構主要為它形粒狀結構、半自形粒狀結構、微細粒結構礦石具細脈狀、浸染狀、蜂窩狀、皮殼狀、星點狀構造。礦體圍巖蝕變主要有硅化、黃鐵礦化、褐鐵礦化、黃銅礦化。
4. 控礦因素
礦體的形成受地層、構造、巖漿巖三重控制:
4.1 地層因素
區(qū)內三條金礦體均產于寒武系上統(tǒng)核桃坪組地層中,巖性為鈣質板巖夾粉砂質板巖,局部夾泥質條帶灰?guī)r、大理巖化灰?guī)r,地層內金的含量明顯高于區(qū)內其他的地層。
4.2 構造因素
(1)近南北向—北北西向區(qū)域性深大斷裂為含礦熱液的運移提供通道:礦集區(qū)內礦體受朱石箐壓扭性逆斷裂、木瓜樹—金廠河壓扭性逆斷裂(均為區(qū)域性大導裂)挾持。(2)近南北向、北北東向組斷(層)為含礦熱液的運移提供通道及富集場所,礦體產于主礦體HNV2產于F3北北東斷層破碎帶中,次礦體產于近南北向的張性斷層破碎帶中。(3)巖層發(fā)生褶皺時,易產生拉張及擠壓現象,其拉張部位為礦體的形成提供了容礦空間。
4.3 巖漿巖因素
區(qū)內巖漿巖相對較發(fā)育,為華力西期輝綠巖,呈不規(guī)則狀產出。輝綠巖體沿控礦破碎帶分布的部分,因發(fā)生蝕變而具弱礦化,據化學分析成果:一般Au0.07g/t。遠離控礦破碎帶未發(fā)生蝕變者,其含礦性明顯低于蝕變輝綠巖,顯示輝綠巖具有很強的礦化蝕變,為成礦前期形成,輝綠巖局部可形成礦體,但規(guī)模較小,因此輝綠巖與礦關系密切。礦區(qū)北部為輝長巖—矽卡鐵礦,鐵礦區(qū)內黑柱石含量高,圍巖具角巖化等特征,在區(qū)域上礦區(qū)位于茅竹棚重力低西側邊部,推測成礦熱液來源于地下深部的隱伏中酸性巖體。
5. 找礦方向
綜合礦區(qū)成礦地質特征及控礦因素、區(qū)域物化探資料,筆者認為主要找礦方向:
(1)著重在核桃坪組地層中尋找金礦體。
(2)著重在近南北向、北北東向構造破碎帶、構造蝕變體,尤指硅化、褐(黃)鐵礦化強烈部位及化探異常區(qū)找礦。
參考文獻:
[1] 陳永清, 盧映祥, 夏慶霖,等. 云南保山核桃坪鉛鋅礦床地球化學特征及其成礦模式與找礦模型[J]. 中國地質, 2005, 32(1):90-99.
[2] 馬啟波. 中國熱液金礦床含金建造及成礦作用與找礦方向[M]. 地質出版社, 1994.
[3] 趙俊哲. 湘南九嶷山錫多金屬礦田地質特征、控礦因素及其找礦方向[J]. 西部資源, 2016(6):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