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麗
“席上未知簾幕曉,青娥低語指東方?!边@句出自唐代詩人曹松的《夜飲》詩。低語是一種魅力,你試一下讓自己放低聲音講話,你會感覺到,低語的你顯得很有修養(yǎng)。一個低沉的聲音,更能博得人尊敬和信任。
侄子在巴西工作,他說朋友的兒子很有趣,在巴西上幼兒園,每次回答老師的提問,教室的警示燈總會發(fā)亮,小朋友們常為此哈哈大笑,教室一下像開水般沸騰起來。幼兒園老師找到朋友,說孩子聰明,彬彬有禮,是個好孩子,就是嗓門有點大。朋友很委屈,在國內學校大聲回答問題是優(yōu)點,在國外就成了缺點,他只得歉意地對老師說,平時讓兒子注意。
想來,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這與我們的民族有關。古代衡量一個人的豪壯之氣,說:“此人身長九尺,體似鐵塔,面如重棗,虎背熊腰,聲若洪鐘,一開口便把掌柜的耳朵震得‘嗡嗡作響?!?/p>
聲音大是中國人審美衡量標準之一。聲若蚊蠅,低聲細語的人,被認為缺少精氣神。追根溯源我們的民族喜歡大聲說話,一部分來自山歌。古時,漁樵勞作辛苦,一曲山歌解乏;鄉(xiāng)女閨中寂寞,一曲山歌解憂;青年求偶之時,一曲山歌傳情。
平時,我們對大聲說話者司空見慣了,一派漠然,沒覺得有什么不妥。但到了有外國友人的場合,就顯得我們缺乏涵養(yǎng)了。特別在國外旅游,大聲喧嘩,直接影響到我們的形象,這不得不引起注意了。
大象無形,大音稀聲。現(xiàn)代人說話聲音的高低,確實與修養(yǎng)有關。一個有文化素養(yǎng)的人,你讓他大聲說話,他可能都不太情愿。
保持適度的音量,意味著對別人的尊重。試想在寧靜的黃昏,樹下談心,或在溫暖的爐邊,圍爐敘舊,高聲談話總有點煞風景吧!如果在公共場所,高聲說話便會令你的同伴感到難堪。
土庫曼斯坦有個叫尼科內伊夫的小村莊,村內老人壽命過百者不少。人們探討該村長壽的秘密,原來是低聲說話。村內不論男女老少說話的聲調都很低,無人大聲喧嘩,更沒有人吵架罵大街。村上還頒布了村民公約,規(guī)定不得大聲喧嘩和制造巨響。村民都自覺遵守公約,人人低語相處,個個心情愉快,該村成了遠近聞名的“低語長壽村”。
讓人高興的是,練習說話像自家地里摘菜,很方便,不用去上課,或者找醫(yī)生,因為你每天都得說話。對于怎樣讓說話聲音小些,我兒子喜歡動腦筋。一次,一向大嗓門的父親來我家,他一說話就聽到鳥兒開始叫,兒子笑著說:“外公說話小聲些,超過分貝了,我的聲控鳥就會‘啾啾地叫起來警告?!?/p>
父親樂了,馬上小聲說:“你家機關真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