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霞
清朝時期,有個名叫彭光藻的人在福建某地當縣令,他勤政為民,做事機敏,在當?shù)亓粝铝撕芎玫目诒?。一次,天下小雨,彭光藻坐著轎子外出辦事,經(jīng)過鬧市區(qū)時,看到一家食品店門口,有兩個人為了搶奪一把雨傘而廝打在一起。
原來,這兩個人都姓陳,而被他們爭搶的那把雨傘,傘柄上正巧刻了一個陳字,他們以此為據(jù),都說雨傘是自己的。當時,有不少人圍觀這兩個人吵架,感覺他們各有各的道理,沒辦法分辨誰在撒謊。
彭光藻了解了事情的經(jīng)過后,當眾命人將這把雨傘從中間劈為兩半,分給他們一人一半。跟在彭光藻后面跑來瞧熱鬧的百姓都大笑不止,大家議論紛紛,認為縣令這樣斷案太糊涂。彭光藻不動聲色,等到兩個姓陳的人都走遠了,才派了兩個差役跟在后面,悄悄觀察他們的舉動。
很快,差役跑回來匯報,說一個姓陳的人走出沒多遠,就拍著手大笑,然后把雨傘丟掉了;而另一個姓陳的人,卻拿著只剩下一半兒的破雨傘,氣得破口大罵。彭光藻聽完,讓差役把兩人都叫回來,他對沒有扔掉雨傘的人說:“原本屬于你的雨傘無緣無故被破壞了,你生氣罵人是人之常情?!苯又?,他又對那個笑著丟掉雨傘的人說:“雨傘本來就不是你的,它被弄壞了你也不心疼,所以才笑著把它扔掉,心里還在嘲笑我判案糊涂呢?,F(xiàn)在,我判你拿出錢來賠償他一把新雨傘,并且,我還要再打你四十大板,作為對你這種欺詐行為的懲罰!”直到這時,那些看熱鬧的人,才明白了彭光藻的良苦用心,對他的判斷十分佩服。
想要分辨一件事情的真假,不能被表面現(xiàn)象所迷惑,悄悄地觀察分析當事人的言談舉止,就不難得出正確的結(jié)論。
(如花摘自《山東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