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獼猴:啾啾先生,上幼兒園把小學要學的內(nèi)容學了,上小學把中學階段的學習內(nèi)容提前學了,這算不算聰明?沒有輸在起跑線上嘛!
啾啾先生:你一定知道有一個成語叫“拔苗助長”,這顯然不是聰明……
小獼猴:可是今天您要講的成語并不是“拔苗助長”啊,而是出自中學課文。這又怎么解釋呢?
啾啾先生:呃,這么說吧,不少同學年紀很小就能念好多首唐詩,可是有一些老人家念的還是這些唐詩哦,只是年幼和年長的感受并不一樣……
小獼猴:有道理,姑且算您沒有拔苗助長吧。
原文重現(xiàn):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今天我們要講的“既來之,則安之”這個成語的確出自中學課文。出自哪篇課文呢?《季氏將伐顓臾》?!邦咊А?,讀zhuāng yú。眾所周知,《論語》是一部記載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的典籍,又經(jīng)過孔子的弟子和弟子的弟子整理加工,里面很多重要的話都沒有具體語境,讓我們現(xiàn)代人只能靠想象去補充當時的情景。也可能是刻那么多字在竹簡上太麻煩,而寫在絲帛上又太費錢,所以《論語》的文字總是非常簡潔。《季氏將伐顓臾》的文字卻很詳細,要用很多竹簡和絲帛,可他們一點也不心疼。也許是孔子說得實在太精彩,大家都舍不得刪。
故事是這樣的—
孔子的弟子冉有和子路在季孫氏家當差。季孫氏要討伐顓臾這個國家,他們就去請教孔子。冉有在季孫氏家當差比較久,孔子點名批評冉有,子路只是在邊上聽著??鬃诱f:“冉有啊,這是你們的過錯?。 比接泻芪?,就說:“季孫氏要這么干,我們都是下屬,不愿意又能有什么辦法呢?”孔子說:“不能施展才能那就該辭職??!哪有看到盲人摔倒也不扶一下的道理!把老虎從籠子里放出來,玉器放在盒子里也摔碎了,你說都不是你們的錯,那又會是誰的責任呢?”冉有說:“老師,顓臾這個小國靠近季孫氏的封地,城墻修得也特別牢固,現(xiàn)在不奪取它,以后可能會給子孫留下后患!”孔子知道,這才是冉有的本意,就說:“冉有!君子最討厭總找借口的人。我也聽說,有國有家的人,并不擔心財富少,而是憂慮分配不均,不擔心人民少,而是憂慮不安定,如果財富平均便無所謂貧窮,境內(nèi)和平團結便不會覺得人少,境內(nèi)平安國家便不會傾危。做到這樣,遠方的人如果不來投靠,那就修文德使他們來。他們來了,就得使他們安定。國家分崩離析,還在策劃大動干戈,季孫氏該擔心的不是顓臾,恐怕應該是禍起蕭墻吧。”冉有回去后把老師的意思轉告給了季孫氏。史書上并沒有季孫氏伐顓臾的記載,可能是他們聽了孔子的話吧。
由上可知,“既來之,則安之”原是指招徠遠人并加以安撫,并不是我們現(xiàn)在理解的“來都來了,那就安下心來,不要再多想了”的意思。現(xiàn)在的“既來之,則安之”大概就是“隨遇而安”吧。
啾啾先生提問:
下列成語中和《季氏將伐顓臾》這篇文章沒有關系的是( )。
A.既來之,則安之 B.禍起蕭墻
C.大動干戈 D.隨遇而安
(答案在本期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