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娟
摘要:書法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shù),影響和制約它的因素有很多。就工具來說,有筆、紙、墨、硯等等。但就其對書法影響的程度來說,紙顯得較為突出。能否很好的呈現(xiàn)書家的作品的墨色與紙的材料、制作工藝流程、紙張加工等因素息息相關(guān)。
關(guān)鍵詞:紙張材料、制作工藝流程、加工、選擇
中國書法選擇以毛筆和紙的組合為主,是由毛筆和紙的優(yōu)越性決定的。
一、決定紙張的質(zhì)量的幾個關(guān)鍵因素
一張紙的好壞由材料、制作工藝流程和環(huán)境來決定。首先是材料。中國造紙的原料取自植物纖維,中國是植物原料最豐富的國家之一。纖維的質(zhì)量從優(yōu)到劣依次是:麻類、皮料、竹類、草類。最早使用于做紙的,是麻類。造出的紙叫“麻紙”,比較粗糙。東漢時蔡倫“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漁網(wǎng)為紙?!彼倪M了麻紙的制造工藝,使麻紙得到普及。麻纖維做成的紙,韌度很大,并且因為麻紙纖維純,含糖份極少,千年來幾乎沒有蟲蛀。說麻紙“紙壽千年”都不為過。
歷史上除了麻紙,皮紙最有名的就是楮皮紙。楮皮紙是我國的國紙,古人以楮代紙,稱“紙墨”為“楮墨”。韓愈《毛穎傳》:穎與會稽楮先生‘友善。薛稷稱楮紙為“楮國公”。楮紙名品有“澄心堂紙”和“宣德紙”。
竹紙也是一種傳統(tǒng)的書畫用紙,米芾的《珊瑚帖》就是浙江會稽竹紙所書。竹紙從唐末就開始用于書寫,做的好的竹紙,也很好用。竹子在中國南方資源豐富,山區(qū)竹子價格較低,竹子再生速度也快。所以在當今麻紙,皮紙普遍不真的情況下,純竹紙就顯得難能可貴。逐漸被許多書畫家選用。
其次是造紙的工藝流程。造紙的主要過程有采料、曬料、浸泡發(fā)酵、蒸煮、洗滌、打漿、撈紙、曬紙、揭紙。古人造紙全程手工,現(xiàn)在都是使用機械,因而大大降低了紙張質(zhì)量。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蒸煮。古人用石灰和草木灰水蒸煮原料,比較耗時間?,F(xiàn)在紙廠用純苛性納(NaOH),雖然快,但是在清除雜質(zhì)的同時也破壞了纖維。
第二、打漿。古人用木棒反復拍打,將纖維打碎?,F(xiàn)在用機器打,速度快,但纖維被打壞打爛了。紙張不夠柔軟,韌性不足,書寫感覺也不好。纖維不純,容易發(fā)黃,里面的雜質(zhì)也容易招蟲蛀,不利于書法作品保存。
再次就是環(huán)境。造紙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水,山好水好的地方造出來的紙也更好。安徽涇縣、江西鉛山縣、四川夾江縣、福建蔣樂縣、浙江富陽等地的紙都不錯。
二、紙張的加工
紙有生、熟、半生熟之分。宋人邵博《聞見后錄》卷三十八云:“唐人有熟紙,有生紙。熟紙所謂妍妙輝光者,其法不一。生紙非有喪事故不用。”魏晉南北朝及隋唐用紙,多以淀粉糊做紙表施膠。 北宋米芾就用植物淀粉浸入紙后再予捶打的方法自己加工過紙。此法稱為“漿捶”。明代屠隆《考槃余事》有“造捶白紙法”,全文錄下供了解:法取黃葵花(黃蜀葵)根搗汁,每水一大碗,入汁一、二匙攪勻用。此令紙不粘而滑也。如根汁用多,則反粘不妙。用紙十幅,將上一幅(張)刷濕。又加干紙十幅,累至百幅無礙。紙厚以七、八張相隔,薄則多用不妨。用厚石板壓紙,過一宿揭起,俱潤透矣。濕則晾干,否則平鋪石上,用打紙槌敲打千余下,揭開晾十分干,再疊壓一宿,又捶千余槌,令發(fā)光與蠟箋相似方妙,余嘗制之甚佳,但跋涉(費事)耳。
宋以后改用動物膠及明礬。這樣一來,紙表形成一層覆蓋膜,再予砑光,則書寫用筆自如。缺點是逐張?zhí)幚碣M工,薄膜也容易脫落?,F(xiàn)在社會一般對紙進行施膠處理則可以避免這些缺點??梢栽黾蛹垖σ后w透過性的阻隔能力。即將動物膠用水化開,得到膠水,在加入明礬作沉淀劑,最后將膠礬水配入紙漿中攪勻,抄出紙后膠粒自然沉淀在紙內(nèi),大大提高紙的不透水性。
三、紙張的選擇
書法是一種以臨摹古代經(jīng)典為主的藝術(shù)形式,要達到古代名家的效果,就要挑盡可能接近古人的紙。也就是說盡可能地挑選手工精制的紙。根據(jù)使用的需要選擇厚度、大小、生熟、松緊和顏色。挑紙要注意厚薄均一,紙質(zhì)細膩堅韌、纖維勻細精密,紙面無明顯纖維束的。如寫意大草可選厚的生紙,工筆小楷可挑薄些的熟紙或者泥金、泥銀紙?,F(xiàn)在的紙,紙性更接近明清。寫黃道周、王鐸、傅山、徐渭一類的字材料不難找。晉唐則因為時代太遠,紙性和現(xiàn)在也差別較大。要學習“晉唐筆法”,就要花心思挑接近古法的紙。一般的生宣或生元書紙寫晉唐字是沒有效果的。
宣紙是用的最廣泛的紙張,因此著重來談談。很多人以為,自古書畫專用紙,就是宣紙。宣紙好像成了書法用紙的代名詞。這是一個誤區(qū)。其實,所謂宣紙,是安徽涇縣造的青檀皮紙,因在宣城地區(qū)交易,于清末時被稱為“宣紙”。最初所造的涇縣皮紙純用青檀皮,后因產(chǎn)量逐年猛增,砍伐無度,造成山區(qū)青檀林面積越來越小,便向其中加入稻草。再加上不再手工制作,質(zhì)量早就一般了。上世紀潘伯鷹在《中國書法簡史》中就說過,一般的宣紙,已經(jīng)不好用了,還不如北方的糊窗紙(因為那是純手工紙)。
古代很多書畫作品的紙都是黃黃的,除了因為年久自然發(fā)黃外,不少是為了避蠱而刷過黃檗汁。如唐代的“硬黃紙”。一般的紙張要做舊,用“茅屋漏汁”或煮黃柏皮、普洱、紅茶、竹葉或需要的相近顏色的植物葉子就可以了。
現(xiàn)在很多書家為了展覽效果,用醬油或咖啡等食物染色,雖有染色效果,但里面的油膩成分使得紙張很臟,所含的糖分也容易招蟲蛀,并容易使紙張發(fā)潮,發(fā)霉。因此此法不可取,或非長久之策。要染色,還是按古人的方法,用植物或礦物顏料好。古法雖然麻煩,但效果好,易保存,具體的方法古人也有詳細記錄。自己操作染色過程還是很有雅趣的。
使用紙張寫書法作品時候,經(jīng)常要接紙。如懷素自敍帖,張旭草書古詩四首這樣的長卷,都是多張紙接起來的。宋以前的大尺寸作品,只有趙佶大草千文是整紙,一般人,可沒有這樣的條件特制這么大的紙。現(xiàn)在的紙幅雖然比以前大的多,但寫長篇也需要接。接紙的關(guān)鍵是漿糊。有人用雙面膠接,過幾年就膠性全失,就會脫落。要用漿糊,而且盡量不要用買的漿糊,以免接邊變色,發(fā)硬。熬的糯米粉漿糊不錯。但如果能按古法做“白芨飛面糊”就更好。接紙雖細節(jié)小事,但畢竟是書法創(chuàng)作中經(jīng)常要做的事,不可不注意。
最后,錄晉代傅咸的《紙賦》,獻給愛寫字和愛紙的人:
蓋世有質(zhì)文則治有損益,故禮隨時變而器與事易。既作契以代繩子兮,又造紙以當策。猶純儉之從宜,亦惟變而是適。夫其為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則,體潔性貞;含章蘊藻,實好斯文;取彼之弊,以為此新;攬之則舒,舍之則卷;可屈可伸,能幽能顯,若乃六親乘方,離群索居;鱗鴻附便,援筆飛書。寫情于萬里,精思于一隅。
(作者單位:廣東省東莞市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