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德??
摘要:
宜昌開埠是近代長江流域的一件重要事情,從生態(tài)環(huán)境、人文社會這兩個角度展開分析,提出宜昌開埠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客觀上對宜昌的社會轉型起了積極作用。建議對近代中國各地的開埠展開新視角的研究,宜昌有必要重新認識自己的城市發(fā)展史,在改革開放中加快走向全球化與現代化。
關鍵詞:
宜昌;開埠;社會轉型;史觀
中圖分類號:K92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332(2017)04-0013-03
人類社會的步子邁入到近代,西方卷起了工業(yè)浪潮,世界上欠發(fā)達的國家被動地出現了“開埠”現象,晚清的中國也在所難免。開埠,福兮?禍兮?好長時間以來,學者們三緘其口,諱莫深焉。其實,了解開埠,可以使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歷史的進程。研究宜昌開埠現象,[1]必定有益于建設中國城市的現代化。筆者對宜昌開埠的具體過程沒有研究,然而,擬從地理與史觀兩個角度發(fā)表拙見,愿聞批評與商榷。
一、說地理
宜昌的開埠,一定要從生態(tài)環(huán)境說起。宜昌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決定了宜昌的歷史定位,也決定了宜昌的被開埠。宜昌處于中華過渡性的關鍵地帶。所謂過渡性,就是宜昌處在中國三級臺階之中的過渡性地帶,鄂西屬二級階梯,江漢平源和鄂東丘陵屬三級階梯。宜昌以西有隆聳的大片山脈,東邊是低平的江漢平原。所謂關鍵性,宜昌城區(qū)所在的位置,是周圍一大片地區(qū)最重要的結點。宜昌這個地理特征,是我們認識宜昌全部文化現象的出發(fā)點與基礎。
因為這個地理特征,使得宜昌既有大山文化,也有大平原文化,還有長江大川文化,這三“大”,構成了宜昌文化的宏大氣場與變動不居的內涵。在大山之中,有人類的史前文化,有巴文化。在大平原文化之中,有楚文化,有江漢平原文化。在長江大川文化之中,有6000公里的水文化因子。宜昌的地形可以與北京相比。北京處于燕山與華北平原之間,燕山雖然沒有大巴山與大巫山厚重,但也是蓄藏與緩沖文化的重要地帶。江漢平原不及華北平原之厚實,但亦具有特別的靈氣。宜昌開埠,從軍事上、商貿上、文化上,意味著左挑荊楚,右攜巴蜀,游軔有余,可進可退,縱深運送。資源方面可以得到多樣性的取材,商品可以得到更大的市場,傳教士們更是可以通過這個跳板向深山老林的原著民宣傳上帝觀念。這里有多元而宏大的氣場,必然不會被歷史的腳步所遺忘,西方列強貪婪的眼光更是不會放過這塊地方。
宜昌處于中華文化的沉積帶。宜昌深入到內陸,處中華文化之堂奧,是中華之中。這里是中點,也是階段性的終點。在廣闊的溝壑之間,在無數的平壩鄉(xiāng)鎮(zhèn),巴楚文化凝結于此,一些民俗信仰、觀念均保存于此。這里到可以嗅到大山大江大湖的氣息,也可以觸摸到歷史的脈搏??脊殴ぷ髡咴陂L陽縣境內發(fā)現20余萬年前居住的“古人”;在宜都城背溪等地發(fā)現了距今約7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在長江西陵峽兩岸和漢水以西發(fā)現了距今約6000年的“大溪文化”(因與四川巫山大溪文化遺址相近而得名,其特征是定居的農業(yè)、大量的石器、紅色的陶器,大約屬于母系氏族的繁榮時期)。這里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居住。楚文化發(fā)源于此,且與巴文化在此交融。在當陽季家湖發(fā)現楚城。正因為有這些考古發(fā)現,所以楚學大家張正明先生提出,在長江中游與上游交接的地方,有一條文化沉積帶,“此地有連山疊嶺,險峽湍流,偏僻,貧瘠,易守難攻。北起大巴山,中經巫山,南過武陵山,止于五嶺……時遷則勢異,保存在這條文化沉積帶里的古代文化事象。或多或少變了形甚至變了性,但總能使人察見古代文化事象影蹤或者線索,此今彼古,‘情與貌,略相似?!盵2]651-652宜昌開埠,打破了沉悶的時光,喚醒了封存的歲月,掀開了蒙面的歷史,有利于發(fā)掘沉積的文化。
宜昌處于中華文化的緩沖帶。宜昌是川鄂交通咽喉,長江三峽的出口。宜昌在湖北的西部,湖北西北部是秦嶺東延部分(即武當山脈)和大巴的東段(即神農架、荊山、巫山)。神農架海拔3105米,有華中第一峰之稱。宜昌以東的江漢平原,海拔只有零米左右。平原與高山之間,漸進有錯落的山脈,丘陵。南來北往,東去西來的氣息,在這里放慢了步子,減緩了速度,變換了身法,調整了呼吸。文化在此接力,在此傳承。由于是川鄂通道,歷史上有許多名人在此來來往往。李白經過宜昌時寫下了《渡荊門送別》對宜昌一帶的形勝描寫得很生動:“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宜昌開埠,形成為巴山與江漢平原之間新的重鎮(zhèn),發(fā)揮西蜀門戶、荊襄要沖的作用,承接著引入西方文化的緩沖,使之古老而年輕,傳統(tǒng)而近代。
宜昌有大山的厚度,也有平原的開闊,也有長江的流暢。宜昌人有很強的適應性,背靠群山,有壓力,但也是依靠;俯瞰平原,神開氣爽。面對開埠,宜昌人不會驚慌、茫然、迷失,而是從容應對,從傳統(tǒng)農耕社會步入到近代工商業(yè)的洪流之中。
二、說史觀
開埠,狹義的說就是形成通商口岸,廣義的說就是要全面敞開城市及周圍的一切。西方人進入到中國,一定是會深入到長江腹地的,宜昌的開埠在所難免。從上海入襲的歐風美雨,還有從廣洲翻越過來的傳教士,他們一定會進入到漢口、荊州、宜昌。聯點成線,這是一個商業(yè)帶,也是一個文化帶。宜昌是個中點,江漢平原西端的終點,這里必須建立轉換的城市,亦為集散中心。不論是對于傳教,還是經商,還是管控中華腹地,都是重要的位置。應當看到,是時代的腳步,把宜昌推進到了近代文明的門檻。
說到宜昌開埠,時下仍然有一些不同的史觀。有的人極力痛斥西方列強對宜昌的惡劣影響,如鴉片泛濫,導致許多宜昌人被毒害。有的人大加贊揚西方文化給宜昌帶來的新變化,似乎宜昌的變化全靠列強。我們認為,以階段觀點、民族觀點、世界觀點看待宜昌開埠是必要的。然而,歷史演進到21世紀,我們應當采用更加多元的視角看待宜昌開埠,至少可以采用文明史范式。所謂文明史范式,就是社會的進步、文化的開化的的范式。在農耕社會向工業(yè)社會轉型過程中,在從封閉的社會向開放的社會過渡過程中,跟進到歷史潮流的行為,都應給予充分的肯定。
對宜昌開埠的認識,應當采用執(zhí)其兩端的態(tài)度。既要有批評,也要有肯定;既要有情商,也要有智商;既要有道商,也要有德商;既要兩點論,也要允執(zhí)厥中,堅持中庸的觀點。中庸的觀點,就是在恰當的時間、恰當的地點,說出恰當的話。要避免“盲人摸象”的片面性:摸到了象的臉,就說“宜昌開埠,象在傷感流淚”;摸到了象的足,就說“宜昌開埠,象有了堅實的圓柱”。只有從多角度審視歷史,才可能避免片面性。
宜昌的開埠,對于西方人來說,意義不亞于漢口、荊州的開埠。荊州比宜昌開埠晚,說明西方人很看重宜昌。宜昌開埠之后,列強活動的空間更大,面對的文化更有多樣性,以上海為起點的圓直徑明顯延長。長江流域每個埠點的開啟,從南京、九江,到漢口、荊州、宜昌的延伸,都是西方人階段性的成果,意味著一個個節(jié)點被打通。宜昌在內陸,有大量物產吸引著西方人。例如,宜昌遠安的茍家埡,在明清時期盛產埡絲。明弘治九年(1496),茍家埡以“埡絲之鄉(xiāng)”聞名全國,埡絲出口海外。《遠安縣志》記載:“明弘治九年,《夷陵州志》載:遠安田賦以‘緞匹地一丈五尺、農商絲二斤八兩二分為‘貢。清同治至光緒年間,湖北絲綢由漢口經上海出口,遠銷英、法、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其中以遠安茍家埡的‘埡絲最為著名,其色金色熠耀,質地柔軟純潔,條分好,拉力強。”[3]宣統(tǒng)《湖北通志·貨類》記載:蠶絲“各郡皆產,唯以‘埡絲為最著,西歐人購之……黃絲出口由上海銷英國、法國、印度、巴基斯坦、緬甸等?!庇纱擞^之,遠安“埡絲”在清代就已遠銷歐亞各國。西方人向來垂涎中國的埡絲,埡絲作為土特產品牌,增加了中外商業(yè)交易的競爭力。此外,宜昌還有好多礦藏,受到洋人的垂涎。
宜昌開埠,對于近代中國人來說,一時間不情愿,面子上過不去,但實際的效益卻是明顯的。開埠前的宜昌,沿街排列古老的木板房,前店后室。街上青石板上有獨輪車碾壓很深的凹槽,撒著一堆堆驢屎。農民趕集,用雞蛋、柴、菜、米換取土布、煤油、紅糖。城內的碾米廠、榨油廠、酒廠,都是為農業(yè)及居民生活服務的。城內人幾乎都互相認識,或者沾親帶故。在城里,人們穿著黑色土布,在江里、井里挑水,燒灶做飯,點煤油燈。宜昌開埠,意味著經濟生活的巨大變化。傳統(tǒng)的內陸經濟迅速解體,手工作坊轉換為使用新機器的工廠。農耕社會性質的城市蛻變?yōu)榻饬x的城市。
開埠,要從主客觀兩個不同的角度分析,還要從當時的與現在的兩種不同的背景分析。不同的角度與不同的語境,具有不同的話語。從表面上看,開埠是西方列強強加給清朝的恥辱,但從歷史發(fā)展看,客觀上是有一定積極作用的。隨著外國的商品進入,中華內地的物產可以出口,封閉的內地人視野洞開。海外的異文化進入到宜昌,讓宜昌感受海的氣息,宜昌文化從開埠之時,就意味著開始步入世界。洋油、洋火、洋布、洋車、洋船、洋畫、洋教、洋學、洋醫(yī)、洋行、洋字逐漸充斥責街頭。宜昌海關不僅收稅,而且在城市管理的職能方面也起了作用。宜昌的洋化與近代化,應是從開埠開始。能夠作為埠口,宜昌地位的重要性再次得到證明。開埠是好事情,雖然是被動的,但中國人能夠化被動為主動,把消極變?yōu)榉e極。這是中華文化同化力在發(fā)生作用,中華生命就是在調適中不斷獲取生機。清末的宜昌人,也許是以抵觸的眼光看待開埠;現在宜昌人,大多會伸開雙臂,迎接著開埠,恨不得開埠來得更早、更深,更廣、更奇一些。
宜昌開埠,確實有了變化,不宜把功勞都歸功于西方人,而應多注意中國人的努力。宜昌是個創(chuàng)造奇跡的地方,宜昌人是能夠與時俱進的。宜昌歷史上有奇人,屈原就是極有個性的文化偉人,他愛國愛民,求索自強,最后以死喚醒楚人,是中華偉大的奇男子。王昭君是興山縣人,遠嫁蒙古草原,肩負和親使命,傳播內地文化到邊疆,其功甚偉,堪稱中華偉大的奇女子。傳說中的黃帝軒轅氏的元妃嫘祖就是宜昌人。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日玄器,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濮,生高陽,高陽有圣惠焉?!薄渡胶=洝匪d奇事,有許多與宜昌地區(qū)有關。宜昌作為近代新城,起點就是開埠,開埠之后就是宜昌人不斷創(chuàng)造奇跡的新時段。
因為宜昌有好地理、好人文,就有好故事、好聲音。開埠之后的宜昌,迅速成長,納入到了近代城市的行列,周圍的農村文化如冰山溶化。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滿清統(tǒng)治,廢除了西方列強強加給中國人民的一切不平等條約,宜昌從開埠之后獲得了自由的“人生”。1949年,在社會主義新中國的背景下,宜昌更是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出現了幾千年未有之變局,“三線”建設中讓宜昌懷揣“國之重器”。改革開放之后,宜昌利用千載難逢的大型水利工程機遇,獲得了長足的發(fā)展。時下討論“開埠”現象,建議國內學術界對近代中國各地的開埠展開新視角的研究,建議宜昌人重新認識自己的城市發(fā)展史,在改革開放中加快走向全球化與現代化。隨著思想的解放,相信宜昌將有更大的變化,更大的發(fā)展。宜昌是個開放之埠,是中部的高地。隨著宜昌做大,其對中國夢的實現,將發(fā)揮不何低估的作用!
注 釋:
[1] 1876年,英國人在《煙臺條約》增設商埠的城市中首選宜昌。1877年二月十八日,宜昌關成立。第一任稅務司由英國人狄妥瑪擔任。1937年10月中國人杜秉和接任,1946年宜昌關奉命閉關。
[2] 張正明:《張正明學術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3] 湖北省遠安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遠安縣志·卷四·農業(yè)》,中國城市經濟社會出版社,1990年。
責任編輯:楊軍會
文字校對:向華武
作者簡介:
王玉德(1954-),男,湖北武漢人,歷史學博士,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中國歷史文獻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