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棟梁 符瑞侃 云勇 楊珺
摘要介紹了16種海南民間代茶植物資源的藥用價值及功效,并就開發(fā)利用海南代茶植物資源提出了合理建議。
關鍵詞海南;代茶植物;研究與開發(fā)利用
中圖分類號S5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7)35-0105-03
AbstractThe paper reported 16 kinds of folk teasubstituting plants with pharmacological value and medical effect in Hainan,some feasibl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for developing them.
Key wordsHainan;Teasubstituting plant;Research and utilization development
茶、咖啡、可可是世界上著名的傳統(tǒng)飲料,具有強烈的興奮作用。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識的增強和不同消費者的特殊要求,促使世界飲料行業(yè)迅速向多元化、天然化、營養(yǎng)化和保健化方向發(fā)展。人們常用一些野生植物的根、莖、葉甚至全株加工制成“茶”來沖泡飲用,這種“茶”統(tǒng)稱為“代茶”,代茶往往具有清涼解毒、潤肺止咳、降血壓、延緩衰老等多重功效,具有很高的保健及藥用價值,是天然的保健品,代茶植物資源成為了飲料界開發(fā)新寵[1]。
海南地處我國南部,屬于熱帶亞熱帶雨林氣候,擁有種類龐多的植物資源。長期定居在此的黎、苗同胞們依靠千百年來的食用經驗,積淀了豐富的代茶植物資源利用文化。隨著海南國際旅游島的逐步開發(fā),代茶植物作為特色休閑飲品開發(fā)利用顯得尤為重要,現簡要介紹幾種海南代茶植物資源。
1幾種海南代茶植物資源
1.1鷓鴣茶
鷓鴣茶是大戟科野桐屬植物,是海南民間具有濃郁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代茶植物和重要的藥用植物。每年農歷5月初,海南村民進山采摘鮮葉、晾干或風干后即成產品。沖泡后風味獨特,口感良好,具有散熱毒、清咽利膽等保健功效[2-3]。
1.2羽葉福祿桐
羽葉福祿桐為五加科福祿桐屬植物,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株型柔和,古樸優(yōu)雅,是常用的一種帶來富貴的風水樹種。然而,羽葉福祿桐不僅有良好的觀賞價值,還有一定的藥效價值,有研究表明羽葉福祿桐含有豐富的齊墩果烷型三萜皂苷,具有提升非特異性免疫功能。在海南保亭地區(qū),幾乎每戶村民門前屋后均種有羽葉福祿桐,不僅是祈求福到祿到,更是用來煮水泡茶,味酸甜,具有清熱解暑功效[4]。
1.3苦丁茶
冬青科冬青屬苦丁茶種常綠喬木,俗稱茶丁、富丁茶。因采摘嫩葉加工制作而成,沖泡后具有先苦后甘的口感,飲后余味猶存而得名??喽〔柚械目辔段镔|主要有生物堿、苦味苷、黃酮類物質等類型??喽〔璨粌H作為清涼飲料而受青睞,而且具有解酒、去膩、消炎鎮(zhèn)痛、降脂降壓和抗癌等功效。長期飲用苦丁茶,具有良好的醫(yī)療保健作用,有“綠色黃金”之美譽,海南澄邁苦丁茶已遠銷國內外[5]。
1.4草決明
一年生亞灌木狀草本植物,又名草決明、馬蹄決明,生長在耐陰向陽的荒地草叢,栽培普遍。主要功效成分是大黃素、大黃酚、大黃素甲醚、決明素、鈍葉決明素及其苷類。種子泡飲,性味微苦、微寒、咸平,用于清肝明目、潤腸降壓[6-7]。
1.5地膽頭
別名苦地膽、土公英等,歸于菊科地膽草屬,分布在我國南方各省,特別在海南、廣東多見。醫(yī)學研究發(fā)現,地膽頭全草具有鎮(zhèn)咳、去痰、平喘和止瀉及抗關節(jié)炎、治療感冒等作用,具有很大的醫(yī)藥價值。三亞育才生態(tài)區(qū)居民有飲用地膽頭茶的習慣[8]。
1.6雞骨草
雞骨草是廣東相思子的別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收載品種。雞骨草性涼,味甘淡,有清熱利濕、解毒、疏肝止痛、活血化瘀等功效,用于治療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膽囊炎、胃痛、風濕痹痛、跌打痹痛、毒蛇咬傷、乳腺炎、沁尿系統(tǒng)感染等病癥[9]。
1.7麥冬
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麥門冬、大冬麥或沿階草,多生長在山溝、溪邊、山坡林下,也有人工栽培。麥冬的主要功效成分是山麥冬皂苷、微量元素和BETA-谷甾醇等。麥冬果泡飲,性味甘、微苦、微寒,常用于清心潤肺、養(yǎng)胃生津等[6-7]。
1.8車前草
車前草含有谷甾醇、黃酮、胡蘿卜苷等化學成分,具有清熱利尿、祛痰、涼血、解毒的功效,用于水腫尿少、熱淋澀痛、暑濕瀉痢、痰熱咳嗽、吐血衄血、癰腫瘡痛。目前,已有學者用車前草和忍冬藤制作的保健飲料具有解熱、瀉火多種保健功效, 飲料配方藥性平和,配伍得當,是夏季防止上火、中暑的最佳飲品。除此之外,車前草蘋果汁保健飲料、馬齒莧、車前草復合保健飲料、車前草桃果復合飲料、車前草白花蛇舌草復合保健飲料等產品的配方和工藝條件也有報道[10]。
1.9腎茶
腎茶又名貓須草、貓須公,全草入藥,東南亞國家、印度、澳大利亞均有分布。黎苗百姓醫(yī)藥認為其性淡微苦、涼,具有清熱祛濕、排石利水的功效,被譽為“國際利水化石藥”,廣泛用于防治泌尿系統(tǒng)急、慢性腎炎、膀胱炎、尿路結石、膽囊炎、膽結石、風濕性關節(jié)炎、痛風和其他一些疾病,歷史悠久,毒性很小,使用安全。海南大學于旭東博士開發(fā)出了腎茶系列的保健配方茶,逐步走向市場[11-12]。
1.10憂遁草
爵床科鱷嘴花屬植物,類黃酮含量豐富,是重要的珍稀藥材之一,全株均可入藥,味甘、微苦,辛;清熱除濕、消腫止痛、散瘀,用于黃疸、風濕痹痛、月經不調,外用于跌打、骨折、刀傷、槍傷。據報道,對癌癥癥狀有很好的效果。研究發(fā)現,鱷嘴花是一種無毒的野菜,其類黃酮物質含量很高,還有多種人體所必需的礦物質、維生素、氨基酸等[13]。海南五指山地區(qū)示范推廣種植憂遁草,并開發(fā)成憂遁草茶,成為炙手可熱的保健茶。
1.11絞股藍
絞股藍是葫蘆科絞股藍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又稱七葉膽、小苦藥、遍地生根等。有學者研究表明,絞股藍含有豐富的絞股藍皂苷、黃酮、多糖、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具有降血脂、抗血小板聚集,延緩和阻止動脈硬化發(fā)展;可抗癌、護肝、調節(jié)脂肪代謝和減肥等良好保健效果[14-15]。
1.12紅毛榴蓮
紅毛榴蓮的葉、皮和根都含有生物堿、雙萜類、多聚乙酰等活性成分,具有相當強的消炎作用,還具有化瘀散結、抗癌解毒的功能。海南民間紅毛榴蓮葉子煮水飲用,以防病治病[16-17]。
1.13草珊瑚
屬于常綠半喬木或灌木,又名九節(jié)茶、接骨蓮、四葉七等,多生長于山區(qū)林蔭下或溝邊的灌木叢中,泡飲,性味苦、辛、平,常用于清熱解毒、祛風活絡、活血祛瘀、抗癌接骨[18]。
1.14金銀花
屬于半常綠藤本植物,又名忍冬,喜陰、耐寒、耐寒,在酸性、堿性土壤中均能生長。以開水沖飲花朵,性味芳香、微苦、澀、甘、寒,用于清熱解毒、降壓涼血、痛疽瘡毒[19]。
1.15馬齒莧
草本植物,又名長命菜、瓜子菜,生長在菜園、旱地和田埂、溝邊、路旁等處,其主要功能成分是去甲腎上腺素、蘋果酸、檸檬酸、谷氨酸、天冬氨酸、丙氨酸和蔗糖、果糖等,葉飲或羹飲,性味酸、寒,用于清熱解毒、涼血止痢[20-21]。
1.16南非葉
菊科斑鳩菊屬植物扁桃斑鳩菊的葉。扁桃斑鳩菊別名桃葉斑鳩菊、杏葉斑鳩菊,南非葉的水煎劑可以治療發(fā)熱、瘧疾、腹瀉、痢疾、肝炎、疥瘡、咳嗽、頭痛和胃痛等疾病,具有抗氧化性、保肝、促胃酸分泌、降血脂、抗瘧原蟲和抗癌作用。東南亞民間長用南非葉治療乳腺癌、鼻咽癌、前列腺癌、肺癌、結腸癌等癌癥[22-23]。
2海南代茶植物資源的開發(fā)利用現狀
海南島是我國的熱帶海島,具有豐富的植物多樣性,蘊藏了大量的代茶植物,海南代茶植物大多生長在野生森林環(huán)境中,污染少,品質優(yōu)良,對人體無毒副作用,有些含有豐富的氨基酸、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有些具有防病治病等功效。因此,代茶植物資源不僅具有良好的飲用價值,還可以開發(fā)成對提高和改善人體素質的天然保健品。
僅以海南民間最常用代茶鷓鴣茶為例,制備方法非常簡單,采摘鮮葉,晾曬或風干后包裹成圓球形“茶葉團”,用椰樹葉片穿扎在一起串起來即可上市銷售,加工生產方式粗糙、原始且落后,制茶方法不符合衛(wèi)生標準,其開發(fā)利用尚處于無序開發(fā)水平,目前,仍沒有公司建立鷓鴣茶的商品化生產種植基地,產品檔次不高,保存期短、附加值低,也未形成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隨著旅游消費者增加,市場需求量大,受經濟利益驅使,野生鷓鴣茶資源逐漸減少。鷓鴣茶野生資源被過度利用和無序開發(fā)程度進一步加劇。
戴好富等[24-25]經過多年的調查,編撰了《黎族藥志》和《海南藥用植物現代研究》,收錄了許多具有藥用價值的飲料植物。然而,目前被開發(fā)為精深加工產品并廣泛用于生產的代茶種類非常少,許多代茶資源只是本地居民簡易加工后低價銷售,制約了代茶產業(yè)的發(fā)展,對地方經濟的促進作用不夠明顯。
3海南代茶植物資源開發(fā)利用建議
3.1海南黎苗代茶植物資源亟待保護
海南黎苗同胞在世代生活中積淀了豐富的代茶植物文化,這些代茶植物多具有較強的保健功效,體現了我國“藥食同源”的傳統(tǒng)理念。然而,黎苗族僅有語言,沒有自己的文字,文化傳承主要依靠口頭相授,或歌、舞傳述。隨著社會發(fā)展,青年一代外出務工,對代茶植物資源逐漸失去興趣。因此保護黎苗代茶植物文化,對資源研究、開發(fā)與利用具有重要的意義。一方面,需要盡快收集代茶植物資源,建立資源圃,總結其快速育苗及配套栽培管理技術,為深入研究代茶植物奠定基礎;另一方面,積極收錄民間代茶植物資源,了解飲用方法、食用文化,確保其永續(xù)利用。
3.2充分發(fā)揮代茶資源與文化優(yōu)勢,推動代茶產業(yè)發(fā)展
海南島被定位為國際旅游島,外來旅游消費者較多,如何讓這些消費者品嘗海南特色的飲品,使其在眾多飲品中占得一席之地,需要充分了解市場,研究消費者的飲用習慣,改進民間傳統(tǒng)加工工藝,發(fā)揮代茶資源和文化優(yōu)勢,結合現代茶“色、香、味、形”商品要求,研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特色品牌飲料。
3.3建立栽培基地和深加工基地,形成規(guī)模生產
目前,諸多代茶植物資源多屬于野生植物,種群小,零星分布。要進行產業(yè)化開發(fā),使之真正產生經濟效益,就必須在適生區(qū)建立人工栽培基地,天然野生資源利用與人工栽培基地建設并舉,將原料由野生逐步過渡到人工規(guī)模栽培,保證產品質量和原料的穩(wěn)定供應。在生產模式上,可借助“公司+基地+農戶”運作方式,實現資源開發(fā)的規(guī)?;?、集約化,采用股份制姓氏,共同建立原料生產基地,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yè)引進人才,投入資金,研制代茶飲料,提高代茶產品附加值。
總之,隨著人們對生活要求的提高,健康、養(yǎng)生、回歸自然的呼聲漸趨熱門,利用傳統(tǒng)民族植物資源開發(fā)現代化飲料,借助海南國際旅游島區(qū)位優(yōu)勢,把海南特色代茶資源推向廣闊的植物飲品市場,以促進其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周興.廣西代茶植物資源及其開發(fā)利用[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1994(1):25-29.
[2] 劉國民,李娟玲,王小精,等.海南鷓鴣茶的民族植物學研究[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0(3):167-172.
[3] 顧文亮,譚樂和,郝朝運,等.鷓鴣茶的研究進展與開發(fā)利用現狀[J].熱帶農業(yè)科學,2015,35(2):28-35.
[4] 黃濤,張沛健,吳南生,等.觀葉植物福祿桐的研究進展與開發(fā)利用前景[J].現代園藝,2015(3):146-147.
[5] 劉國民,李娟玲,陳榆,等.我國苦丁茶冬青種質資源的形態(tài)學研究I.莖葉的形態(tài)學研究[J].貴州科學,2004,22(3):9-23.
[6] 李翔,陳冠銘,王明強.我國代茶植物資源及其開發(fā)利用現狀[J].飲料工業(yè),2008,11(12):4-6.
[7] 龔永新,金澤清.三峽代茶資源調查[J].湖北農學院學報,2003,23(1):14-15.
[8] 陳進軍,鄧選金.廣東省地膽草屬中草藥的分布及其利用[J].湛江海洋大學學報,2005,25(3):94-96.
[9] 白隆華,董青松,蒲瑞翎.中藥雞骨草研究概況[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5,36(5):476-478.
[10] 任貽軍,周海,楊遠榮,等.車前草的研究概況[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9,37(18):8467-8469.
[11] ZHENG Q X,SUN Z C,ZHANG X P,et al.Clerodendranoic acid,a new phenolic acid from Clerodendranthus spicatus[J].Molecules,2012,17(11):13656-13661.
[12] 譚俊杰,譚昌恒,陳伊蕾,等.腎茶化學成分的研究[J].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fā),2009,21(4):608-611,592.
[13] 任軍方,云勇,張浪.鱷嘴花引種栽培技術要點[J].現代園藝,2016(3):41-42.
[14] 盧汝梅,潘立衛(wèi),韋建華,等.絞股藍化學成分的研究[J].中草藥,2014,45(19):2757-2761.
[15] 秦雙雙,李海濤,汪周勇,等.絞股藍屬植物親緣關系初步分析[J].中國中藥雜志,2015,40(9):1681-1687.
[16] 余競光,桂華慶,羅秀珍,等.刺果番荔枝化學成分的研究[J].藥學學報,1997,32(6):431-437.
[17] 陳建白.亦果亦藥的刺果番荔枝[J].云南熱作科技,2002,25(2):36.
[18] 徐艷琴,劉小麗,黃小方,等.草珊瑚的研究現狀與展望[J].中草藥,2011,42(12):2552-2559.
[19] 王亞丹,楊建波,戴忠,等.中藥金銀花的研究進展[J].藥物分析雜志,2014,34(11):1928-1935.
[20] 丁懷偉,姚佳琪,宋少江.馬齒莧的化學成分和藥理活性研究進展[J].沈陽藥科大學學報,2008,25(10):831-838.
[21] 高莉,劉捷,隋彥輝,等.馬齒莧的功能及其開發(fā)利用[J].食品與藥品,2005,7(10):26-29.
[22] 楊早.南非葉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3,29(4):397-400.
[23] 賈寶珠,李曉旋,梁曉莉,等.南非葉植物飲料的市場調查分析[J].現代食品,2017(10):1-3.
[24] 戴好富,梅文莉.黎族藥志[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25] 戴好富,梅文莉.海南藥用植物現代研究[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