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玉丹
捧起一本書,就像打開了一面鏡子。
鏡子里的人,平靜、恬然,似乎正在靜靜的小河邊,欣賞著掛在空中的一輪圓月,再無年少時期的惶恐與無知。
兒時酷愛讀書,那時候家里經濟條件尚處艱難,買書是件極奢侈的事。爺爺家有很多藏書,大多書頁泛黃,有的已經殘缺,那便成了我的樂園。一次,捧著一本袖珍的《西游記》,躲在小巷背后,痛痛快快讀了起來。被家人找到時,我還沉浸在“那長老馬上心驚,孫大圣布施手段,舞著鐵棒,哮吼一聲,唬得那狼蟲顛竄,虎豹奔逃”中,竟沒有察覺到,在冰冷的青石板上,已經坐了一個下午。
等到了中學,在小城的圖書館辦了張借書證,好像得到了寶一樣,小心冀冀地每天揣著。圖書館里書不多,無非一些小說、連環(huán)畫、名著,卻成了我的最好去處。那些書,陪伴著我度過了整個青春期。隨著學業(yè)越來越繁重,這些書,變成了不務正業(yè)的“閑書”。只好在課間變成“低頭族”,那時候流行青春題材的小說,藏在書桌里偷偷看,晚上回家躲在被窩里看。自此,也就養(yǎng)成了讀書的習慣。
如今,微信、微博信息海量,電子閱讀器輕巧方便、但有很多人依然對書籍情有獨鐘。其實,無論是紙質書還是電子書,閑暇時,倒杯清茶,拋開塵世的名韁利鎖,凝神展卷,安然恬怡。春讀興味長,磨其硯,筆花香。夏讀日正長,打開書,沁心脾。秋讀玉露涼,鉆科研,學文章。冬讀年去忙,翻古典,細思量。四季若此,更是愜意。
我還是鐘愛紙質書,網上購書方便,還便宜,每每買到喜歡的書,就像在等待心上的人,充滿期待和甜蜜。等書到了,迫不及待地拆快遞,細細撫摸封皮,那種質感,讓人很是滿足;再打開卷首,一頁一頁來品讀,如品馥郁香茗,醒腦清心,更是一種奇妙的享受。
宋代朱熹寫過一首《觀書有感》的詩:“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作者把打開的書頁,比喻為一方清水池塘,塘中水清如鏡,能映出天地萬物美景,問池塘清水何來,原來這是源頭活水。在許多智者看來,讀書乃是與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交流。翻開書本,你便走近了他們的思想,觸摸到他們的靈魂,感受到他們的睿智。這種交流交融,獲得的是一種免于平庸的自由,更是一種快意的人生。
讀書的更高境界,是從閱讀中領悟時代使命,進而篤行之。閱讀不僅可以豐富一個人的有限經歷,更可以涵養(yǎng)一個民族的靈魂性格,構建一個社會共同的精神家園,鑄就一個國家的文化根基。在五彩斑斕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園地里,影響深遠的諸子學說,浩如煙海的歷史典籍,氣象萬千的詩詞歌賦,匠心獨運的書畫雕塑……令人推崇備至,驚嘆不已,也感召著一代代人自強不息、奮勇前行。
書籍是巨大的力量,靜下心來多讀書、讀好書。
(作者單位:三江源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