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小蕾
一、 親近身邊的經典,就地取材,掌握基本的寫作模式
經典的力量不僅來自課外名著的閱讀,來自名家名篇,更直接來自于課文。無論是遣詞造句還是謀篇布局,它對初學寫作者都有著很好的借鑒與引導作用,也是教師指導寫作的極好素材。蘇教版語文三年級課本中《北大荒的秋天》《荷花》《槐鄉(xiāng)五月》《石榴》等課文就是很好的例子,教師抓住關鍵詞句讓學生品讀文章,進行句式訓練,初學者是很容易習得的。以下面這個習作片段為例:
春天到了,楊樹的絨毛滿天飛。小草給大地穿了一件嫩綠的衣裳,仿佛是一片綠色的海洋,靜靜地躺在大地的懷抱里。鮮紅的月季花、紫紅的喇叭花和金黃的油菜花在春風里競相開放,都露出了快樂的笑臉。(《春天的新發(fā)現(xiàn)》)
片段中的“躺”字用得尤為傳神,其實是由《北大荒的秋天》一課中,小河“如同一條透明的藍綢子,靜靜地躺在大地的懷抱里”借鑒而來。草地像綠色的海洋,躺在大地的懷抱中,描繪出了寧靜又不乏生機的早春景色。而“鮮紅”“紫紅”“金黃”等幾個表示顏色的詞語,又和《小露珠》中一組排比句的顏色描寫有異曲同工之妙。
很顯然,在閱讀過程中,課文寫作技法的引導對三年級學生的寫作是有很大幫助的。再如下面寫油菜花的句子:
不一會兒,我就被它那迷人的香氣熏醉了,傻乎乎地躺在田埂上不想回家。(《家鄉(xiāng)的油菜花》)
“熏醉”和“傻乎乎”讓人一下子就能想到《槐鄉(xiāng)五月》中外鄉(xiāng)孩子對槐鄉(xiāng)的喜愛之情,這些都是句式的借鑒與模仿。有的學生甚至在一篇文章中借鑒了多篇課文的章法技巧,下面是一個學生在《家鄉(xiāng)的梔子花》一文中,描寫梔子花盛開形態(tài)的兩段文字:
①每年六月,南京都有成千上萬的梔子花在校園里、道路旁、山坡上、小河邊,以及小區(qū)內開放。
② 香氣是潔白的梔子花散發(fā)的。湊近一看,有的還是被綠色所包裹著的花骨朵兒,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兒,迫不及待想看看外面的大千世界;有的才展開一圈花瓣,看上去像剛剛進入軌道的衛(wèi)星;有的花瓣兒全都展開了,吸引了無數蜜蜂前來解饞。
文段①有《北大荒的秋天》中寫榛樹葉子的影子,文段②和葉圣陶的《荷花》寫法相似。由此可見,將經典的課文作為寫作素材,對學生進行寫作指導是大有裨益的。學生不僅能初步接觸到寫作的基本章法,更能流暢地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從中獲得寫作的信心。
當然,經典的力量如果僅僅靠課本來承擔和完成,經典價值的內涵和外延都過于狹窄了。在三年級寫作的啟蒙階段,大量的課外經典閱讀與指導顯得尤為重要。在整個三年級階段,我?guī)е鴮W生讀了大量作品,并做了一些摘抄筆記,從動詞的連貫準確使用、景物描寫的優(yōu)美與感染力度、心理描寫的真實細膩、對話的生動豐富等等方面進行了指導。以“敘事”和“抒情”為主要教學目標,力求做到學有所得,寫有所獲。
二、 感受經典中的故事,化虛為實,訓練扎實的敘事能力
三年級學生的習作,把事寫明白、過程講清楚是最基本的要求。但三年級學生容易記流水賬,在語言的連貫性上更是不盡如人意。怎樣才能化虛為實呢?我認為可以從動作的訓練入手。實實在在的動作,既可以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又可以使人物的形象立體化。所以,寫事的過程中,動作的連貫和準確是我指導三年級學生寫作的一個重要突破口。
1. 寫出動作的連貫性和準確性,是敘事生動的基本技能。魯迅先生有一篇經典散文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文中“雪地捕鳥”的那段文字,給許多學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品讀的過程中,我有意引導學生將每一個動作外化出來,體會每一個動作的不可替代性,即準確性。由此,學生的語用能力得到了鍛煉,寫作中準確運用動詞的意識得到了強化。如接下來的片段:
從臘月開始,大家就在為新年做各種各樣的準備:打掃衛(wèi)生,擦拭門窗和家具,翻洗衣物。媽媽從超市買來一盒盒瓜子、糖果,一箱箱水果……樣樣都不能少。其中最辛苦的就是做各種傳統(tǒng)食品。在我的家鄉(xiāng),人們會炸好豆腐和肉圓,煎好蛋餃,蒸出一籠籠的團子,煮出滿滿一鍋的茶葉蛋……這些食品可以在春節(jié)期間用來招待親朋好友。(《過春節(jié)》)
“打掃”“擦拭”“翻洗”已經是很具體的動作了,再加上“做”“炸”“煎”“蒸”“煮”等一系列動作,短短幾行文字表現(xiàn)得生動活潑、繪聲繪色,將人們過春節(jié)的忙碌與熱鬧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又如:
端午節(jié)前夕,媽媽去超市買了許多新鮮的蘆葦葉,先放在冷水中浸泡,然后放入鍋中煮熟,再把蘆葦葉卷成漏斗狀,接著在漏斗里先鋪上一層米,再放入白砂糖、肉、紅棗等食用材料,最后再鋪上一層米,用一片葉子把漏斗口包住就行了。(《端午粽飄香》)
文章將包粽子的整個制作過程詳細而具體地寫出來,動作連貫,用詞準確??梢?,學生在三年級已經能夠將事情的過程寫具體、寫清楚了,而將事情的過程寫具體是寫作中的一個難點。從寫作的起始階段就讓學生有連貫性、準確性的意識,并慢慢培養(yǎng)這種能力,對于今后的寫作是有很大幫助的。
2. 品味動詞的多樣性,是敘事生動的點睛之筆。所謂見仁見智,每個人的表達方式不盡相同。我和同學們品讀《西游記》中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和三調芭蕉扇動作的精妙與傳神。圍繞一個中心,將動作連貫而準確地寫出來,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學的精髓所在。在一年多的訓練中,大部分學生已經能在習作中根據自己的理解,運用生動傳神的動詞來表達自己的想法。以下三個片段寫的都是蘇教版三年級下冊《習作1》“孫小圣到此一游”。其中有一組圖是孫小圣爬到柱子上寫字。
① 孫小圣見此地風景秀麗,便“嗖”的一聲爬上了柱子,用腿夾住一根柱子,拿出一支筆,在上面寫下了“孫小圣到此一游”幾個大字。
② 孫小圣跑到涼亭前,用腳鉤住其中一根柱子,快速地爬了上去。然后,他掏出一支毛筆,歪歪扭扭地寫了七個大字。
③ 他回頭一看,發(fā)現(xiàn)孫小圣正用腿和尾巴纏著一根柱子,拿著毛筆……
三個學生在各自的習作中用了三個不一樣的動詞,各有千秋。“夾”可見用了極大的力量,很穩(wěn)妥;“鉤”可見猴子的機靈調皮,動作迅速;“纏”又寫出了猴子身體的柔軟,著力點在尾巴上,各有各的精妙之處,敘述也更加生動了。
三、 品味經典中的情感,感受抒情在文學中的魅力
在小學階段接觸到的經典文學作品,在抒情上也對學生的文學能力進行著多方面的啟蒙。在品讀文學作品時,我也給學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并給予了一定的品析與引導。不少學生能學以致用,初步感受到了文學經典中依附于敘事的抒情是如何體現(xiàn)出來的。例如:
我拔出一個春筍,發(fā)現(xiàn)它的外皮又硬又脆,像一片翠綠的玻璃。仔細一看,哇!從嫩綠色到深褐色,有明顯的漸變,上面還有一些黑色的點,也許是大自然在上面揮灑的墨汁吧!(《春筍》)
“翠綠的玻璃”的比喻既鮮活又具有美感,讓人耳目一新。黑色的斑點被想象成“大自然在上面揮灑的墨汁”,想象大氣,又不失韻味。這些生動的比喻、細致的描寫,無不流露出小作者對春天新生的竹筍的喜愛與好奇,耐人尋味。
吃完晚飯,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出門去散步。小路曲折蜿蜒,兩旁的綠樹靜靜地站著,沒有一絲風,兩只黑色的烏鴉在草叢和樹林間追逐,好像一對要好的朋友在玩游戲。傍晚金燦燦的陽光籠罩在前面的樓房頂上,非常好看。
這是一段傍晚景物的描寫。無風、靜謐,烏鴉,靜中有動,夕陽無限壯美,這一段文字很好地運用了寓情于景的寫法,將一家三口傍晚散步時的閑適、幸福寫得淋漓盡致,非常具有抒情散文的特點,這也是學生在大量閱讀后厚積薄發(fā)的結果。
大家請記?。郝槿甘俏覀兊呐笥?,不是我們的敵人,我們不能傷害它們。我希望麻雀那嬌小的身軀能活躍在林間、田間,它們清脆的叫聲可以一直回響在我們的耳邊。(《保護麻雀》)
呼吁大家保護麻雀的這個結尾,小作者運用抒情的筆觸,將自己的美好愿望通過對麻雀生活安定美好的描繪表達了出來。
從以上幾個片段來看,對于三年級起始階段的習作,學生已經掌握了基本的寫作技巧與規(guī)則,并能朝著更高目標發(fā)展。除了課文的經典范例以外,課外經典的大量閱讀和學法指導也是功不可沒的。
(作者單位:蘇州市相城區(qū)御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