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業(yè)中
“這是家令人愜意的咖啡館,溫暖、潔凈而且友好,我把我的舊雨衣掛在衣架上晾干,并把我那頂飽受風吹雨打的舊氈帽放在長椅上方的架子上,叫了一杯牛奶咖啡。侍者端來了咖啡,我從上衣口袋里取出一本筆記簿和一支鉛筆,便開始寫作。”
1960年,當海明威回憶起四十年前自己旅居巴黎的生活時,他在《流動的盛宴》中寫下了上面這段對當?shù)乜Х瑞^的描述。
半個多世紀過去,今天的咖啡館依然是深受年輕人們青睞的另類工作場合。越來越多的人跑到咖啡館去工作,好像不去咖啡館就沒法好好干活??Х瑞^究竟有著怎樣的魔力,能在一百年間源源不斷的吸引人們跑去辦公寫作?
實際上,出現(xiàn)于法國大革命的現(xiàn)代咖啡館,最開始并不是普通百姓日常消費得起的地方,只有那些無需上班的有閑階級知識分子們才能擔負得起在這里呆坐一天的時間和金錢成本。
直到1971年,第一家星巴克在西雅圖創(chuàng)立,咖啡館才正式開始走向民眾。在星巴克CEO霍華德·舒爾茨眼里,咖啡館是一個“第三空間”,它區(qū)別于家宅和辦公室,能讓來到咖啡館的人們暫時擺脫來自家庭和工作的困擾。無論是伴侶的嘮叨、孩子的哭鬧,還是辦公室壓抑的氛圍和吵鬧的交談聲,都在咖啡的香氣中煙消云散。
《消費者研究》刊登的一篇文章指出,在室內(nèi)噪音中更適合從事創(chuàng)意性工作,而寫作就是最典型的創(chuàng)意性工作。就像極度專注的思考某事往往想不出辦法,但休息一下回來可能就有了解決方案。恰到好處的噪音(70分貝)是最利于專注工作的音量環(huán)境,極度的安靜實際上則會削弱你的注意力。由于咖啡館獨有的氛圍噪音實在太有名,甚至有網(wǎng)站專門模擬了咖啡館的背景音,供那些由于任何理由無法去到咖啡館的人工作時使用。
當然,咖啡館之所以能夠提高工作效率卻并不僅只有氛圍噪音這么簡單。
木質(zhì)扶手椅被拉開時與地板摩擦的聲音、意式咖啡機工作時的隆隆聲、上餐的銅鈴叮咚聲、咖啡勺和馬克杯碰撞的聲音、人們交談和進食的聲音、打字的聲......低沉混亂長時間持續(xù)的氛圍噪音混合著空氣中彌散著的咖啡與食物的香味,在咖啡館這個溫馨而優(yōu)雅的空間里,所有東西都被混合得美妙而恰到好處,仿佛只要在桌前坐下,點上一杯卡布奇諾,就可以在四小時之內(nèi)寫完拖了一個星期的稿件。
在咖啡館寫作有一種儀式感,你被數(shù)十雙眼睛似有似無的撇著,身邊的人都在學習和工作,不遠處指尖敲打鍵盤的聲音也會讓你更有動力。社會助長效應描述的就是這樣一種現(xiàn)象,人們在完成任務時,如果有觀眾或競爭者在場,將會激發(fā)起優(yōu)于獨處時的表現(xiàn)的傾向??Х瑞^正是社會助長效應的完美詮釋。
對那些喜歡咖啡的人來說,咖啡的香氣能沖淡deadline的焦慮和靈感枯竭的痛苦,這也是他們跑去咖啡館干活的根本原因——咖啡和咖啡館能讓工作變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