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臨,喧鬧一天的校園安靜下來,有一間教室卻燈火通明。一群附小老師相約而至,圍坐一起,介紹所讀書籍,交流讀書體會,這就是南京曉莊學院附屬小學的“行知讀書沙龍”。
“行知讀書沙龍”的成立來源于一次偶然的談話。那是2013年夏天,學校正在進行抗震加固工程。一次中午吃完飯,和學校發(fā)展規(guī)劃處的顧新佳老師在門房閑聊,談到了現在一些年輕教師的職業(yè)倦怠感在工作沒幾年就開始產生。他說,面對每天周而復始、千篇一律的工作,改不完的作業(yè),上不完的課,處理不完的雜事,應付不完的檢查、論文、考試、評比,人似乎就是一架看不見的機器上的零部件,沒有獨立、理性的思考,我們的教育成了一種慣性的適應行為。我說,這是可以理解的,在這種狀態(tài)下,作為教師的人文閱讀就顯得十分重要。如果我們的年輕教師能抽點時間閱讀世界經典著作,有某種基本的人文品質與普世價值觀,一所學校能有幾個“讀書的種子”,或許能在學?,嵥榉泵Φ娜粘9ぷ髦性鎏硪稽c思想的亮色和活力。這次聊天之后,他希望我能帶領學校青年教師讀點書,在青年教師中營造一點讀書的氛圍,并給這個活動取名為“行知讀書沙龍”。
在征求了一些年輕教師意見的基礎上,2013年10月24日晚,第一次“行知讀書沙龍”活動在學校教師閱覽室舉行。閱覽室做了一些布置,定做了一塊背景畫面,安排了一些茶點,十幾位青年教師三三兩兩,隨意而坐。圍繞個人最近讀書的體會各抒己見,或慷慨陳詞,意氣風發(fā);或侃侃而談,妙語連珠;或言簡意賅,旨意深遠。在第一次活動中,我也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讀書心得:堅持個人閱讀,要有問題意識,要多選經典。最后,我給大家開列了一份書單,從教育到文學、哲學、史學,希望大家廣泛涉獵。
一個月后的第二次活動,很多教師主動報名參加,那次活動中,全體成員共同欣賞了關于話劇《相約星期二》的視頻。接著,七位年輕教師結合《陶行知文集》《活教育》《杜威教育名篇》三本書,列舉實例,采用不同形式,和大家分享了各自關于兒童哲學觀的感悟。
就這樣,“行知讀書沙龍”逐漸走下去,不僅在我校青年教師中產生了影響,還漸漸吸引了周邊幾所學校(八卦洲、燕子磯、邁皋橋)的青年教師也參與進來。讀書的話題也越來越廣,從教育類擴展到文學、歷史、哲學。大家在一起談余華的小說《活著》,談日本鹽野七生的歷史著作《羅馬人的故事》,談南懷瑾的《論語別裁》,談蔣勛的《生活十講》;不僅談讀書,也談電影。一次活動中,我們談到了臺灣導演侯孝賢新上映的電影《刺客聶隱娘》,由這部電影,談到了侯孝賢的著名觀點:其實全世界的人性沒有很大不同,所有的文化都要解決“我是誰”“我該向何處去”的問題。這也是教育要解決的大問題。而我們的教育因為過多糾結于很多細枝末節(jié),忽略了這種大方向。在這次談話中,我向青年教師提到:每一個人,不論是當教師還是干其他行業(yè),先要解決人自身的自由問題。每個人的自由包括兩個層面:首先,要有自己的問題意識,要有自己發(fā)自內心的一種沖突,然后通過閱讀與思考,以自己的眼光和悟性去領悟這個世界,得出自己的結論,做出自己的選擇;其次,為自己的選擇承擔后果,不怨天,不尤人,不放棄,才能歸于一種平靜和自由。有了這種平靜和自由,我們的教育才能不隨波逐流,在自己的心中扎下根來。記得那次讀書活動,江蘇省特級教師金立義校長也參加了,他用四句古詩精彩地總結了讀書的四重境界: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他希望青年教師能夠捧起一本書,忘我地讀社會、讀自然、讀自我。
“行知讀書沙龍”逐漸在學校形成了一個讀書的“圈子”,大家建立了讀書交流的QQ群、微信群,發(fā)布在線主題帖、推薦好書帖、讀書感言帖,隨時交流讀書體會。這其中也涌現了幾個“讀書的種子”,金立義校長長期擔任《閱讀》等雜志的特約編輯,是青年教師讀書的領路人,其所帶的徒弟姚賽巾、李雯等人近年來讀書甚多,是讀書會中的積極分子,成為成果顯著的佼佼者;趙紅老師堅持閱讀,把讀書獲得的理論,運用到自身的語文教學和班級管理中來,獲得了學校、家長和學生的一致好評;顧新佳老師??唇逃虒W類雜志,出版了3本家庭教育類專著,發(fā)表了10多篇論文、案例,有近50篇論文、案例獲獎;房愛斌老師多年來一直堅持個人閱讀,每年40本的閱讀量,古今中外、各家經典,廣泛涉獵,有較為豐厚的文化積淀。
捷克思想家哈維爾在《無權者的權力》中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和思想,叫做“存在革命”。他主張,一切從改變自己的生活開始,從改變自己的存在、改變自己的教育存在開始。以“建設自己”作為“建設社會”的開端。
“行知讀書沙龍”成立4年來,引導和激勵廣大青年教師愛讀書、讀好書,通過閱讀經典,滋養(yǎng)精神,開闊眼界,改進行為,力爭使附小涌現出一批有人文情懷、有教育理想、有人生思辨、有書卷氣息的教師。我們堅信,只要有一個人做,就會有一群人做,還將有更多的人做!
(作者單位:南京曉莊學院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