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玉軍+++趙遐
【寫作指導(dǎo)】
意境深遠,是作文發(fā)展等級中比較高的要求,也是考生須追求的寫作境界,那么,什么叫意境深遠呢?即行文時,力求情景交融,或?qū)懢芭c抒情結(jié)合,景中寓情;或象征隱喻,含意幽遠,使文章給人留有琢磨思考的余地。為此,考生行文時應(yīng)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詩情畫意,營造畫面的意境美
這就要求考生寫作時,要精心描繪富有詩意的藝術(shù)畫面,將大自然的美好景色或生活中的美麗場景給描摹出來,讓人見文思畫,思畫見境,境中見情,情中見義,以此成就一篇具有意境之美的優(yōu)秀文章。如《綠色生活》這篇文章的開篇部分:
窗外,還是擁擠的街道和熙攘的人群,天空,還是煙霧蒙蒙;河流,早已不見了魚戲水蓮的場景;心情,照舊壓抑……
城市,雖然鮮艷亮麗,卻總是感覺缺少生氣。一根根巨大如炮管的煙囪,無時無刻不在“渲染”著藍天,而那些貌似流動的河水里,再也映不出飛鳥掠過的身影。人們不斷蠶食自然,不斷浪費資源,街上的名車后面總拖著一條“尾巴”,社區(qū)旁總堆滿過多的垃圾,一切的一切,都在摧毀著人的心靈……
獨自走在那條小路上,摘下一片葉子,真是一種久違的感動,放到嘴里品嘗,酸澀卻微甜,那是回憶里的味道。眼前浮現(xiàn)出一座小山坡,山坡上迎風(fēng)招展的翠竹全然不會像煙囪那樣不講理,竹子們給世界帶來的是綠色的生機,遠遠地聽到一陣笛聲,跳躍舞動,收不住的喜悅洋溢其中。我的心突然被無限放大,好像要隨同吹過的清風(fēng)一起遠去。
本文最大的亮點即意境深遠。畫面清晰唯美,語言變化多樣,精美洗練。文章借助自然景物來表情達意,通過鮮明對比,形象地闡釋了主旨——綠色生活是人們永遠的追求。描寫有意境,表達藏而不露,給人以回味的余地。作者感悟到,只要心中有綠色,生活將永遠青蔥可愛、生氣勃勃,抒情筆觸中洋溢著對自然的熱愛和對生活的禮贊。
二、藏而不露,彰顯思想的含蓄美
這就要求考生在寫作時,可以將觀點藏在字里行間,讓讀者自己去體會,去揣摩。讀者開始可能霧里看花,進而恍然大悟,最后則會拍案叫絕。如《農(nóng)之月令》這篇文章中的片斷:
汪曾祺先生寫過《葡萄月令》,似乎只要綴上“月令”一詞,便可以附庸先生的風(fēng)雅,也能智慧一回。昨天是芒種,蠶老麥黃一伏時。莊稼人是有智慧的,什么時候播種,什么時候收獲,得有講究,亂不得。
驚蟄了。
“驚蟄”怎么看都是欣欣向榮的一個詞。莊稼人要抽出時間“松土”,憋了一個冬天的黑土地,已經(jīng)等不及了,急著出來透透氣。春耕開始了(也有春分的說法)。
……
“芒種”這個詞真好聽。
大約在六月份,草莓地里會莫名其妙地生出許多不知名的小蟲子。這種發(fā)現(xiàn),談不上智慧,只是一種經(jīng)驗之談。不要著急,也不必時不時去看。待到烏豬子過江了,躲的、藏的,蟲們都會溜出來。用紙盒子小心翼翼地收好,放到遠遠的一處荒田里去。
……
大暑前三天后四天不能澆糞。
……
真愿意做個莊稼人。
這篇文章非常巧妙地敘寫了莊稼人的智慧,但從頭至尾卻未曾點出這個“智慧”究竟是什么?這個觀點藏而不顯,耐人尋味,我們可以從中挖掘出其中的主旨或中心。這就是考生的智慧與才能,有時含蓄些、深沉些,更能激起讀者的閱讀興趣與探究欲望,從而為作文獲得高分奠定基礎(chǔ)。
三、托物言志,表現(xiàn)事物的哲理美
這就要求考生在寫作時,善于形象地表達思想,通過比擬性的聯(lián)想,把人的思想認識、精神氣質(zhì)灌注到描寫對象之中去,收到亦此亦彼、亦虛亦實、形神兼?zhèn)涞男Ч?。運用這種手法,一般會借助象征的表現(xiàn)手法來化抽象為具體,進而收到化腐朽為神奇的藝術(shù)效果。如《小巷面條香》這篇文章中的一段文字:
小巷的深處是家面店,主人是位老人。
老人的兒子也是廚師。熟客們會發(fā)現(xiàn),父子倆的面頗為不同。所以,叫面時總要添一句:“老爺子的面”或“小伙子的面?!敝劣谖?,偏愛老人的面。老人的面筋道,叔叔的面偏軟;老人的面,味輕,叔叔的面偏重。有人說:“小伙子的面是酒,宜趁熱享用;老人的面似茶,宜慢慢回味。”的確,叔叔的面上會淋一勺蝦子油,而老人卻喜歡放上兩三根香菜,幾滴豬油。吃老人的面時,竟聞不到香氣,惟有輕咬面條時,那香氣才由面條的縫隙中散發(fā)出來。面條筋道爽滑,豬油鼓動魚湯,魚湯刺激你的味覺。老人的智慧,也許就留在面中了。
這篇作文最大的特色即選擇了可以促使讀者產(chǎn)生豐富想象和聯(lián)想的事物。一個平凡不過的面條店,一個平凡不過的生意人,卻帶給考生深刻的回味與思考,也激起了讀者的閱讀興趣。這是為什么呢?正是這家地處深巷的小店背后,蘊藏了智慧:生意要想長久,必須堅守本真,必須誠實守信。文章以物顯意,托物言志,構(gòu)思巧妙、耐人尋味。
四、刻意留白,形成行文的朦朧美
文學(xué)需要留白,文學(xué)藝術(shù)大師往往都是留白的大師,方寸之地亦顯天地之寬。比如南宋馬遠的《寒江獨釣圖》,只見一幅畫中,一只小舟,一個漁翁在垂釣,整幅畫中沒有一絲水,而讓人感到煙波浩渺,滿幅皆水。如此以無勝有的留白藝術(shù),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正所謂“此處無物勝有物”??忌形臅r,要善于激發(fā)讀者的想象與聯(lián)想,不將主旨直接地概括出來,而是給讀者留下一些思考、想象的空間。
【例文展示】
雪 憶
□王 君
不知從何時起,雪就成了我生命中難以邂逅的貴客了。
提起雪,腦海之中即會閃現(xiàn)“冰清玉潔”“晶瑩剔透”等美麗的字眼。說真的,兒時的我,幾乎年年冬天都跟伙伴們打雪仗,堆雪人,玩雪球,其樂無窮。可現(xiàn)在,這一切都成了奢望,成了我永遠的回憶。
記得那年冬天,我正讀小學(xué)二年級。一天傍晚,剛放學(xué),天空就飄起了大雪,形狀各異,令人目不暇接。有的像飛絮,有的像星星,有的像鵝毛,有的像窗花,洋洋灑灑,鋪天蓋地地降落到人間。
驀地,看見一位婦人守著一個煤爐子。她身著一襲白色的破棉襖,脖子上扎著白色的圍巾,在叫賣著烤甘薯。
在滿天飛舞著雪花的傍晚,她依然佇立在那里,真好像一朵精巧的白菊。走近,我依然是用兩毛錢購買了一個拳頭大小的甘薯,邊走邊咬,嘴里不時地彌漫著醉人香氣。
后來通過鄰居張大嬸得知,這位婦人命運多舛,婚后沒幾年丈夫就因絕癥而離世,給她留下一對兒女,那個男孩還是一個智障兒。她為了兒女,一直未改嫁。
那個烤甘薯的煤爐子,是她的全部生活資本。記得那時候,小攤小販們也很多,但很多學(xué)生放學(xué)之后,會舍近求遠,總喜歡到她這來消費,一是她烤出來的甘薯格外香甜,另外也許是為了照顧她的生意吧。
后來知道,她有個名字跟雪有緣,叫“朱雪”,也很奇怪,她冬天總是著一身白色的棉襖,她的煤爐也被漆成了白色。
多年以后,我到外地求學(xué),偶然從報紙上看到一則消息,說朱雪用自己畢生的積蓄為家鄉(xiāng)建了一座小橋,連接著兩個小村子,為村民自由出行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消息很短,但我卻讀了幾十分鐘。潸然淚下的我,思緒萬千:一個貧苦的婦人,家里還有一個智障的孩子,靠自己的雙手掙來的一點點積蓄,竟然全部奉獻出來,為了公益事業(yè)。這是何等的偉大與令人震撼??!
又過了許多年。這年冬天,祖母因病去世,我回了一趟老家。真的有許多年不回來了,我的手指輕輕叩響古墻,發(fā)出“咚咚”的聲響,厚重又不失溫柔。斑駁的古墻上鋪著絲絲青苔,平添了些許“皺紋”。記得童年的時候,槐花瓣兒簌簌落下,淡黃色的花蕊落地,我總愛撿起它們貼在祖母蒼老的臉上……
……
突然,天空又飄起了雪花,好像仙女撒下的無數(shù)碎玉紛飛,又像百花圣母撒下的潔白小花。它們在空中飛舞著,追逐著,飄落在鄉(xiāng)村的屋頂上,也飄落在我的心里。
■
這篇習(xí)作“簡單樸實含深情,意境開闊扣題緊”。首先文采方面,景物描寫尤其是對“雪”景的描寫,清新自然,將美麗的女主人公跟雪的美好品德結(jié)合起來,生動形象,促人深思。其次,文章意境非凡,托物言志,將對老婦人的情感融注在對雪的描寫里面,一方面扣緊了題意,開拓了意境,另一方面更深化了主題,讓“雪”這一自然景物承載上了厚重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