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浩藝
每當看到《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時,我的心情總是分外激動。那些令人垂涎的食物不僅引起了我味蕾的跳動,更讓我想起每年春節(jié)時的年飯和那濃濃的年味。
印象中,每年大年三十,我們全家人都會到奶奶家,圍坐在餐桌旁,共享這難得的家庭“盛筵”。奶奶和爸爸、叔叔們總是老早就商量今年又做些什么菜,從制定菜譜到采購食材再到烹飪制作,每個人都忙得不亦樂乎。雖然每年的年夜飯菜譜不斷變化,可總有那么幾道菜是不變的,這些菜似乎并不是簡單的一道菜,而是代表著我們全家人心中的年味。
第一道菜非蒸雞莫屬了。我家這道菜既不同于普通的清燉,也不同于小炒,而是將整只雞稍加腌制后便上鍋去“蒸”,經(jīng)長時間蒸過后,雞肉早已變得松嫩可口了,只須用筷子輕輕一撥,肉便從雞骨上分離了??吹竭@里,你也許會覺得這樣的雞并沒有什么特色。其實,這道菜最關鍵的便是蘸料,放入醬油、干辣椒,撒上一把蔥花,最后倒入少許熱油,只聽見“嗞”的一聲,蘸料便做好了。用這雞肉蘸上少許的蘸料,放入嘴中,雞肉仿佛入口即化,而蘸料中濃濃的香味瞬間在嘴中蔓延開來。每每這道菜一上桌,家人們便都會迫不及待地夾上兩筷子,整整一只雞不一會兒就會被消滅了。
這第二道名作,當數(shù)我爸爸制作的蹄花了。這蹄花總給人感覺與“扣肉”相似,有些油膩,許多人對此敬而遠之。爸爸在制作蹄花時,總愛在表面淋上一些甜酒,這既減少了油膩的感覺,又為蹄花增添了一絲清甜的味道,肉也因為包含著糯米而有了一絲清甜之味。爸爸制作這道菜,每次都只準備小分量的,這也是他的秘訣之一。像這樣的大菜,吃多了總不免會使人生厭,而小分量的做法,可以收到“菜已盡而意無窮”的效果。正因此,這道“年代已久”的經(jīng)典之作依舊保持著神秘之感,每逢佳節(jié)我們都會嚷嚷著想要“一品為快”。
而更令我印象深刻的則要數(shù)“絲絲心動”了。這“絲絲心動”其實是我給它起的別名。顧名思義,這道菜是墨魚絲、筍絲、肉絲、油豆腐絲、辣椒絲各種絲的大集合。這道菜的食材最為豐富,原本并不起眼的各種食物混合在一起后竟形成了一種意想不到的美味。奶奶首先會將各種食材切成大小均勻的細絲,伴隨著一陣“咚咚”的聲音響起,各種絲已整齊地排列在盤中了。待燒紅的油已準備就緒時,便將切好的細絲一一倒進鍋中。而這倒的順序也頗為講究,我雖已記不清這順序,卻深知若沒按這次序,會使菜的口感大打折扣。這道菜一出鍋,有泛著油光的肉絲,還有色彩鮮艷的辣椒點綴,顏色煞是好看。嘗上一口,各種味道混合在一起,令人直呼過癮。
時光荏苒,過年時的年味似乎在漸漸離我遠去,而舌尖上的這份年味卻始終未曾改變。雖然每年團圓飯的菜色在不斷改變,而年飯年菜年味所代表的家人團聚的那份喜悅卻從未減少。我會始終將這些味道埋藏在我的心底,永遠記得它們帶給我的美好和快樂。
【作者系湖南省瀏陽市第一中學天馬文學社社員,指導教師:林雪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