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跨文化視域下高校英美文學教育生態(tài)模式構建

      2017-06-01 12:19:51姚曉盈
      關鍵詞:英美跨文化文學

      姚曉盈

      (河南工程學院 外語學院, 河南 鄭州 451191)

      跨文化視域下高校英美文學教育生態(tài)模式構建

      姚曉盈

      (河南工程學院 外語學院, 河南 鄭州 451191)

      以跨文化的視角去分析和解讀蘊含在英美文學作品中的深層意義,學生可以在思想上與文學作品交融,深度理解作品所反映的文化背景、主旨意義,全面把握英語文化的規(guī)則和內化的語言機制,逐步提升與異質文化溝通和應用的能力。

      跨文化;英美文學;教育生態(tài)模式

      在歷史長河中,英美文學經過多元化的演變,在政治、文化和歷史等因素的催化下把不同時期的意識形態(tài)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學生可以通過了解不同歷史時期的作家和作品,體悟英美國家不同歷史階段的語言特征和演變進程中的文化遷移,以此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增強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

      英美文學作品是民族文化的縮影。在文化的基礎上認識語言和閱讀英美文學作品,學生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通過對表象文化的理性分析、與母語相悖的異域文化的認知和換位化的文化感知,學生逐步實現(xiàn)全方位的文化移情和文化融入??缥幕瘜用娴挠⒚牢膶W教學更好地提升了學生對當代文學知識的理解度。在開闊的文化視野下,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思想維度也將進一步提升。在跨文化的視域下理解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化識別力,學生可以更靈活地感知文學作品的深刻意蘊,以不同的文化視角去體察和理解作品的主旨及其反映的社會問題。

      生態(tài)學是研究有機體與周圍生存環(huán)境之間相互作用的一門學科,教育生態(tài)學是在生態(tài)學原理的基礎上,研究教育與其周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相互關系和作用機理。1966年英國學者阿什比首次提出高等教育生態(tài)學(higher educational ecology)。他認為,高等教育生態(tài)學包括宏觀生態(tài)系統(tǒng)和微觀生態(tài)系統(tǒng)兩個層面。宏觀生態(tài)系統(tǒng)主要是研究以國家為單位的大教育系統(tǒng)的問題,微觀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研究對象主要是學校、教師、學生、課程設置、教學媒介等影響教學效果的微觀問題。本文主要從微觀教育生態(tài)學入手,從跨文化的視域對英美文學課堂教學進行探究和分析,不斷優(yōu)化課堂生態(tài)環(huán)境,從而實現(xiàn)課堂生態(tài)系統(tǒng)平衡性、整體性和共生性。

      一、語言、文化和跨文化外語教學

      文化人類學家泰勒提出,文化是一個民族被賦予的典型能力和復雜結構,包括藝術、知識、法律、習俗和價值觀等,它的核心部分是價值觀。文化是復雜事物的結合體,是人與人溝通的橋梁和紐帶,更是人們行為的價值導向。[1]

      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作為人的本質屬性,語言承載了文化發(fā)揚和社會進步的使命。Kramsch提出語言文化教學的融合觀:語言和文化就像一枚硬幣的正反面,要把文化和外語教學相結合,跨文化意識要貫穿整個外語教學的始終。[2]戴煒棟、張紅玲認為,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在外語教學中的地位同等重要,要把二者統(tǒng)一起來,不斷地提高學生的外語語言能力和跨文化應用技能。在外語教學中,實現(xiàn)語言教學同文化教學的融合是可行的,以語言教學為基礎,適當穿插文化內容,如歷史事實、文化習俗等,文化學習和外語學習互相促進,互為手段和目標。[3]

      跨文化交際能力是跨越不同的文化身份而成功實現(xiàn)交際目的的行為能力。[4]跨文化交際能力可以分為三個部分:跨文化意識(認知能力)、跨文化敏感度(情感能力)和跨文化技能(行為能力)。其中跨文化意識是認知相關的文化差異,跨文化敏感度是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文化差異和行為動機,跨文化技能是在跨文化背景下成功實現(xiàn)交際目的的行為能力。在外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用多元化的視角看待問題,提升學生的多元文化意識,避免用單一的文化觀點學習語言知識。當然跨文化外語教學不是讓學生對文化知識進行學習和記憶,而是在文化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自主習得知識的能力。[5]莊恩平指出,我國外語教學改革的重點是跨文化外語教學,要實現(xiàn)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的有機結合,通過對比和分析去體驗文化差異帶來的思維碰撞,教師和學生要轉變觀念,把跨文化教學理念切實地操作下去。[6]跨文化教學過程是動態(tài)和可變的,學生在課堂上不斷地發(fā)現(xiàn)、對比和總結文化差異帶來的知識融合,在文化的范疇內實現(xiàn)自主化領悟和學習。在跨文化外語教學中,對比、分析、參與和體驗是基本的學習方法。

      二、英美文學特點及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眾所周知,英國文學的歷史源遠流長,它的發(fā)展受英國政治、文化、宗教和歷史等因素的影響。文學作品是作者以實際生活為原型,在此基礎上加以深化抽象以藝術性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它包含了人們對生活的感悟、社會價值導向和歷史人文情懷。英國文學與英國的歷史息息相關,它最典型的特點是帝國敘事和烏托邦情結。英國的歷史是殖民主義的發(fā)展史,英國文學也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呈現(xiàn)出獨有的特征,帝國敘事文學體現(xiàn)出英國強烈的統(tǒng)治愿望和民族意識。烏托邦文學是一種政治文學,它體現(xiàn)了人們在政治思潮下的精神面貌和心理活動。英國文學在早期呈現(xiàn)出典型的盎格魯—撒克遜民族特征,后來經歷了浪漫主義、現(xiàn)實主義和現(xiàn)代主義等階段的發(fā)展,最終以現(xiàn)在的面貌展現(xiàn)出來。它反映了不同時代人們的生活現(xiàn)狀、精神面貌和內心世界,包含了經驗主義的基本精神。

      早期的美國文學含有英國文學的意蘊,后來經歷了以鄉(xiāng)土主義為核心的現(xiàn)實流派、新批評流派、結構主義和女權主義等階段的發(fā)展,逐步呈現(xiàn)出典型的美國特質。相對而言,美國文學的發(fā)展歷史短暫,它沒有厚重的歷史積淀感。美國文學正如美國歷史一樣,總是以最直接的方式向人們傳達時代精神。美國文學最典型的特征是現(xiàn)實主義,階級矛盾和社會背景是美國文學發(fā)展創(chuàng)作的主線?,F(xiàn)實主義文學對美國社會進行了真實刻畫和冷靜揭露,它以原生態(tài)的方式展現(xiàn)了美國社會的本質。

      從本質上看,英國文學與美國文學屬于同源文化。隨著時代的變遷,英國文學和美國文學經歷了一系列的流變并被賦予各自不同的文化價值。通過對英美文學的學習和研究,我們不僅可以加深對英美文化的理解,熟稔作品背后的隱態(tài)文化,更可以在了解西方文化思想的基礎上重新認知本族文化,以國際化的視野去分析問題和評判事物,這就為今后在國際合作和競爭中穩(wěn)操勝券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英語教學大綱》規(guī)定:“文學課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和賞析英語文學作品的能力,了解和掌握基本的英語文學批評方法論。通過學習和閱讀英美文學作品,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人文素質,促進學生對西方文化知識和文學作品的了解?!盵7]在英美文學課堂上引入文化教學,從跨文化的視角把文化教學、文學教學與語言教學相結合,有利于學生開放性思維模式的培養(yǎng)和外語教學基本目標的實現(xiàn)。

      長期以來,英美文學的課程教學與多元文化結合不足。在文學閱讀過程中兩個因素至關重要:一是語言因素,二是非語言因素。所謂非語言因素,就是與文學作品相關的文化因素。英美文學課程內容繁多,文學流派和作家風格迥異,在有限的課時內讓學生學到盡可能多的文學知識并非易事。通常情況下教師只對涉及英美主流文化價值觀的作品做一些簡單講解,而不過多講授相關的文化知識和歷史背景。由此以來,學生對英美文學的學習和掌握僅限于作家名字和作品梗概,而不能深刻理解蘊含在作品中的社會和歷史意義。

      三、跨文化視域下高校英美文學教育生態(tài)模式探析

      (一)學生要尊重文化差異,提升跨文化意識

      文化差異一般指風俗差異、價值觀差異和思維方式差異等,不同的民族和國家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性和文化。如在漢語中,“老”字是對人的尊稱,人們常說“老師”“老先生”等;在英語中,“old”指年齡大,還含有過時、落伍的意味。在學習雪萊的《西風頌》(OdetoWestWind)時,學生很難把“西風”與和煦溫暖的感覺聯(lián)系到一起,因為在中國人們普遍認為“東風”含有贊美的意蘊,“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這句話更是表明“東風”在中國文化中的內涵和重要性。[8]由于東西方文化差異,學生很難理解英國人為什么鐘愛西風。從地理位置上看,在英國,東風是從北冰洋吹來的凜冽的寒風,西風則和中國的東風一樣,令人心曠神怡?!段黠L頌》采用象征的藝術手法,寓意深遠。雪萊歌頌自然界的西風,實際上借“西風”歌頌人間社會的革命風暴。[9]因此,雪萊的《西風頌》中謳歌的“西風”已經超出了大自然中“西風”的含義,蘊含了深刻的文化意義?!拔黠L”可以毀滅一切現(xiàn)有的舊秩序,保護永恒的創(chuàng)造力,“西風”不僅預示著災難,更預示著重生。在詩中,雪萊多次使用“thou”和“spirit”來稱呼“西風”,突出了自己在本質上同西風相似。詩人希望自己是一朵云或是一片樹葉,在西風的吹蕩下去感受西風的力量。在詩中,他表達了自己強烈的政治愿望和政治理想,向時代發(fā)出他窒息般的吶喊。學生在解讀《西風頌》時,從跨文化的角度去分析和解讀,去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和詩人的創(chuàng)作意圖,從而深刻把握作品的文學意蘊和美學價值。

      文學接受的審美屬性在于它可以使接受者增強對作品的審美感知,通過對作品人物、角色和文化背景的審美體驗去領悟人生的深邃思想意蘊。[10],世界上的各種文化是相互聯(lián)系和開放存在的。各族文化相互碰撞、相互滲透,于是便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化異質性的文化形態(tài)。在英美文學教學中,很有必要將多種文化進行比較和梳理。例如,梭羅接受了孟子“內省”和“勤儉”的思想,同時又與西方典型的個人主義相融合。通過跨文化的比較和分析,學生可以意識到東西方文化間的相互滲透與相互影響,從而更好地掌握文學知識。在英美文學教學中,要讓學生認識到文學的學習是兼容的,不能以孤立和封閉的方式去學習。各種文化形態(tài)的演變是相互交融的,英美文學與中國文學在一定時期進行著不斷的歷史對話和交流。中國文化曾經通過多種文化途徑影響和豐富了英美文學,英美文學也不斷地滲透和影響著中國文學,實現(xiàn)著文化的對話和融合。郭沫若的《女神》被認為是現(xiàn)代文學史上影響深遠的第一部新詩集。這部詩集受異域文化的影響比較明顯,郭沫若曾說,他的創(chuàng)作受惠特曼作品《草葉集》的影響,正是在《草葉集》的啟發(fā)和影響下,他的創(chuàng)作思路和靈感受到強烈的震撼。[11]惠特曼的詩風與當時五四運動的突進精神類似,于是郭沫若借鑒和學習了《草葉集》的寫作手法,創(chuàng)作了“自由詩”的風格。

      當今世界經濟和文化交往日益頻繁,各民族文化不斷融合,跨文化交流的趨勢愈發(fā)明顯,基于東西方文化的跨文明研究逐步成為一種世界性的思潮。英美文學教學應根植于文化的土壤,在中西方兩種異質性文化形態(tài)下進行開放性教學。從跨文化的視角去學習英美文化,學生可以從“他人”的視野完善自己對英美文化的認知和學習。在當今多元文化并存的時代,英美文學已不是單一和封閉的文化實體,而是多形態(tài)文化交匯的復合體,英美文學的教學也應該順應跨文化的時代潮流??缥幕庾R要貫穿英美文學課堂教學的始終。這種文化的并聯(lián)現(xiàn)象可以加深學生對不同文化差異的理解和文學作品的認識。

      (二)教師要豐富學科知識,完善跨文化教學技能

      研究表明,我國高校教師跨文化教學和研究的能力不足,外語教師跨文化教學的意識不足,教學方式不夠新穎。筆者根據(jù)國內學者的研究成果,總結和歸類出我國高校外語教師師資存在的問題[6],具體見表1。

      表1 我國外語教師師資存在的問題

      高校外語教師如果不能透徹理解跨文化教學的思想,就不可能在課堂教學中積極運用。外語教師不必成為目的文化方面的專家,但至少要了解目的文化的基本知識,在文化差異的基礎上掌握跨文化教學的基本技能,不斷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12]作為外語教師,扎實的語言功底是進行跨文化教學的前提。教師需具備基本的語言能力、學習能力和跨文化能力,掌握一定的語言與非語言交際能力,這是教師進行跨文化教學的保障。外語教師的文化知識和教學教育能力一定要滿足學生的需要,在本族文化身份認同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自身的跨文化能力。外語教師還要掌握一定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這樣有助于課堂效果的掌控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此外,教師移情能力的發(fā)展也是非常必要的,通過移情和感受,教師可以把握學生的課堂需要和學習動機,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學校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該盡可能地對教師開展跨文化的培訓學習,可以在暑期派教師參加國際學術交流會,不斷開闊教師的學術眼界,提升教師的跨文化教學能力;開展國際合作,組織相關教師與外籍教師進行跨文化的學術研究合作和教學合作。[13]通過培訓和跨文化的交流合作,外語教師可以全方位地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和跨文化實踐能力,從而在課堂教學中較好地發(fā)揮自身的跨文化教學能力。

      教師的專業(yè)能力是以效率性和有效性為基礎,遵照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基本規(guī)律,合理地進行技術性實踐。作為專業(yè)人員,教師只有具備熟練的教學技能和豐富的學科知識體系,才能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效率性和有效性。[14]英美文學授課教師要與時俱進,不斷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和教學技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不斷升級知識儲備,使學生在學習英美文學課程的同時,汲取更多的文化素養(yǎng)。如教師在講授《傲慢與偏見》時,可以適當穿插介紹英國本土的繼承法的相關規(guī)定,鼓勵學生總結當時的繼承法對英國女性婚姻的影響。在作品《簡·愛》的賞析中,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述勃朗特三姐妹的故事,引導學生體會當時英國女性在社會中的地位和英國的歷史環(huán)境。同時,從文化的橫向比較層面,讓學生積極思考同一時代背景下中國女性和英國女性的社會地位及造成社會地位不同的文化因素。這些更深層次的分析和解讀,使學生理解文化差異和風俗概貌的異質化造就了異域國度的人文和歷史差異,從而使學生在英美文學的學習中抓住知識核心,促進自身知識水平的提升。

      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去深度挖掘文學作品背后的隱蔽文化。所謂隱蔽文化,就是特定社會背景下某一人群體現(xiàn)的行為規(guī)范、文化傳統(tǒng)和人文精神等,它包含了潛在的價值導向和思維方式。人們很難直觀地了解和認知隱性文化的特質,于是文學作品就間接地成為研究和學習社會文化的紐帶和載體。文學作品一般可以折射出表層文化和深層文化。表層文化具有鮮明的文化特征,它反映了一個群體在社會生活中約定俗成的行為模式,如行為規(guī)范、風俗習慣等。在英美文學教學中,大部分學生都可以直觀地感知這些表層文化。比如,在學習勞倫斯的作品《兒子與情人》時,學習者可以在字里行間體察到特定時代背景下的人際關系、家庭生活和倫理道德等。深層文化是指一個民族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形成的民族心理構架,如價值導向、情感方式和思維模式等。深層文化與表層文化相互融合,學生在學習文學作品時可以透過作品的表層文化看到蘊含的深層文化,在分析文學作品的隱蔽文化時,學生可以由表及里,逐步提高對英美文學的文化敏感性,通過對作品全方位的解讀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三)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改變傳統(tǒng)教學理念

      國內最早提出微課建設的專家胡鐵生指出,微課是指按照新課程標準及教學實踐要求,以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反映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針對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huán)節(jié)而開展教與學活動的各種教學資源的有機組合。[15]微課是運用建構主義的方法論,以在線學習或者移動學習為目的的實際教學內容。[16]微課教學使傳統(tǒng)課堂教學延伸到正式學習、非正式學習或兼而有之,使之成為連續(xù)的全景化學習觀。[17]微課的具體實施步驟如下:一是列出主要學習內容和核心概念;二是提供相關背景和文化知識等;三是制作簡潔明了的教學視頻節(jié)目;四是設計出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的課堂內容。作為一種新型的課程組成單元,短小精悍的微視頻是微課程的主要載體,其他媒體形式,如文本、音頻、動畫等也可以是微課的輔助形式。微課程實現(xiàn)了靜態(tài)文本向動態(tài)資源的轉變,以及“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的建設模式的轉變,學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自主探究學習和交互式學習。翻轉課堂前置了知識學習環(huán)節(jié),釋放了課堂討論空間,知識內化是課堂構建的重要目標,知識升華是課外學習的延伸。課堂教學由傳統(tǒng)的“教師講解、學生接收”轉換為“學生提問、教師答疑”,真正實現(xiàn)學習的有效性。學生在課前、課中與課后都是學習的主體。課前自學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習得知識和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課中內化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探究疑難知識,課后升華環(huán)節(jié)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性分析和綜合評價能力。通過自主學習實現(xiàn)知識內化,不斷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

      在英美文學教學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學生會有不同尋常的學習體驗,這既豐富了學生對西方風俗文化和社會背景的認識,又引領學生進行積極而深入的思考。以微課方式進行課前鋪墊,教師可以合理有效地利用課堂時間與學生一起分享文學知識。微課是現(xiàn)代教育教學數(shù)字化和信息化的產物,它多角度地豐富了課堂內容,激發(fā)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從而實現(xiàn)英美文學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在微課中給予提綱挈領的介紹,引導學生對比中西方文化對文學流派的相互碰撞和影響。如在介紹美國著名意象派詩人愛茲·龐德及意象派詩歌時,教師可以導入當時的社會背景;詩人是怎樣提出并不斷發(fā)展意象派主義和漩渦主義的;在創(chuàng)作《詩章》和《華夏集》時,詩人是怎樣汲取中國文化元素而形成了自己的詩歌創(chuàng)作風格的。針對這些問題,教師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通過歸納和探究使學生理解:意象派詩歌是對英國維多利亞時期詩歌的反駁,它反對過于煩冗、過于宣泄情感的創(chuàng)作方式,借鑒了東方詩藝(中國古典詩歌和日本俳句)與西方經驗哲學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意象派的發(fā)起人是T.E.休姆,在休姆詩歌的創(chuàng)作原則的基礎上,龐德在《詩刊》上提出關于意象派詩歌的戒律:不要用多余的詞;不要用意象呆滯無味的句子;不要涉及抽象;不要用裝飾的詞匯。

      多媒體特有的直觀和形象的特性可以把抽象的文化知識具體化、形象化。這種交互式的授課方式把課堂內容和師生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認知和元認知的角度全方位地激發(fā)學生濃厚的求知欲。關于龐德的意象主義學說是怎樣汲取中國文化元素的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行對比中西方意象:中國最早提出“意象”文學理論的典籍是劉勰的《文心雕龍·深思》篇:“……獨照之象,窺意象而運斤。此蓋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18]龐德對“意象”的理解含有中國傳統(tǒng)文論的概念,他認為,意象是恍惚而難于捉摸的東西,是鑒賞時感性上的神會,是布局謀篇時腦海里形成的影像。[19]學生通過思考逐步升華對知識的理性分析和綜合評價能力,從而總結出:龐德的“意象”是指一剎那間呈現(xiàn)理智和情感的復合物的東西……是超脫時間局限和空間局限的一種自由感覺和精神解放。關于龐德的漩渦主義詩歌創(chuàng)作方式是怎樣借鑒中國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王維的藝術手法的問題,學生通過微課介紹和課堂討論,逐步明確:王維的詩歌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著稱,意新理愜,超凡脫俗。這種濃郁的意象主義—漩渦主義理念被龐德運用到《詩章》中,其意象精確而引發(fā)聯(lián)想,既重明言直敘,又重暗示含蓄。作為20世紀英美詩壇第一次與傳統(tǒng)詩歌運動相抗衡的文學運動,意象派詩歌擺脫了西方文化思想的束縛,通過吸收和理解東方文化來豐富和充實西方文化思想,兩種文明和文化在不斷的交流和互補中取得長足的發(fā)展?;谖⒄n的翻轉課堂,改變了傳統(tǒng)英美文學的教學理念,其深度互動的特點和平臺支持擴展了師生的互動范圍和層次,喚醒了學生的主體性,重構了學習者的混合環(huán)境,為學生的知識建構提供了豐富的文化資源,從而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四)借助影視教學,彰顯文化與文學的融合

      文學與藝術間存在著“天然的姻緣”。這種姻緣本身就包含著構成比較分析之基礎的對立、影響和互相借鑒。[20]英美文學教學任務繁多,教師在有限的時間內不可能講授完所有的教學內容,一般根據(jù)自己的偏好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某一作品的重點選段做詳細的講解,其他內容就一帶而過,這樣學生就很難整體理解一部作品。在多媒體文化繁榮的今天,外語教師可以借助影視材料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英美文學,根據(jù)英美文學作品改編的電影可以成為課堂教學的輔助手段。從文化研究的角度,文化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是文本文化(text culture),即傳統(tǒng)的紙質印刷符號;二是形象文化(image culture),即電視、網(wǎng)絡和電影等圖像符號。二者互為聯(lián)系,協(xié)同促進。形象文化一般根植于文本文化,如今很多英美文學作品被改編后搬上熒幕,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和融合。如著名小說《蠅王》(LordoftheFlies)《第二十二條軍規(guī)》(Catch-22)等被改編成同名電影。雖然這些作品在改編成電影時加入了導演和演員的個人理解和藝術加工,但基本上忠于原文。在影響敘事學中,視點關系著影視作品的價值取向和意識形態(tài)的傾向,對于大眾的接受影響巨大。個體在觀看的過程中,虛擬的影像取代了觀眾的記憶和心理體驗,觀眾在欣賞的過程中釋放著潛意識的能量。[21]電影作品可以成為英美文學教學的輔助手段,學生在觀看電影的同時感受中西文化和歷史背景的迥異,從電影中挖掘文學作品的內涵,以視覺的感官整體把握文學作品,也可以彌補英美文學課堂學習的不足。電影不僅傳播了文化,拉近了文學和現(xiàn)實之間的距離,而且凸顯了文化性和文學性的融合。

      四、結語

      文學是通過文字和語言來闡述社會現(xiàn)象和人文風貌的,它折射出一個時代的歷史印記和民族意識,是一個國家社會形態(tài)的詮釋。文學與文化相生相伴,文學豐富了文化的本質,文化又滋養(yǎng)了文學。在國際政治、文化和經濟密切交流的今天,不同的文化在交流和傳播的過程中相互滲透和影響。英美文學這門課程以文化的視角詮釋了歷史長河中不同民族的文化構架和心理思維,學生閱讀和賞析這些文學作品的過程也是自我心靈凈化和文學素養(yǎng)提高的過程。把跨文化作為英美文學教學的切入點,學生以文化移情的視野去不斷地思考和分析作品,把作品所處的時代背景和作品呈現(xiàn)的主題相結合,在作品的歷史環(huán)境中深刻地理解作品內涵和文化意義。以文化為主線,學生可以深層發(fā)掘文化的差異性和協(xié)同性,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文學思考力和鑒賞力。

      [1]愛德華·泰勒.原始文化[M].連樹聲,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1.

      [2]KRAMSCH C. The symbolic dimensions of the intercultural[J].Language Teaching,2011(3):354-367.

      [3]張紅玲.跨文化外語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84.

      [4]CHEN G M,STAROSTA W J.Foundation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M].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15.

      [5]BAKER W.From cultural awareness to intercultural awareness: Culture in ELT[J]. ELT Journal,2012(1):62-70.

      [6]張紅玲.外語教師跨文化能力培訓研究[M]//賈玉新,孫有中.跨文化交際研究(第一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78-290.

      [7]高等學校外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英語教學大綱[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8]林燕平,董俊峰.英美文學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101.

      [9]朱維之.外國文學史(歐美卷)[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4: 205.

      [10]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39.

      [11]郭沫若.郭沫若論創(chuàng)作[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204-213.

      [12]BORELLO E,LUISE M C,PEDERZOLI L,et al.Research on foster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of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J].Open Access Library Journal, 2016(2):1-10.

      [13]KARABINAR S,GULER C Y.The attitudes of EFL teachers towards teaching culture and their classroom practices[J].Journal of Educational and Social Research,2012(2):113-126.

      [14]邱九鳳.論教師專業(yè)化教育的實踐轉向[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7):79-81.

      [15]胡鐵生.“微課”:區(qū)域教育信息資源發(fā)展的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10):62.

      [16]關中客.微課程[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1(17):14.

      [17]祝智庭,等.微型學習——非正式學習的使用模式[J].中國電化教育,2008(2):10-13.

      [18]李壯鷹.中國古代文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48.

      [19]KENNER H.The translations of ezra round[M].New York:New Directions,1953:17-18.

      [20]李偉昉.簡明比較文學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242.

      [21]易曉明.英語文學與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90.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Mode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Education in the Intercultural Perspective

      YAO Xiaoying

      (CollegeofForeignLanguages,HenanUniversityofEngineering,Zhengzhou451191,China)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teaching mode of the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in the Intercultural Perspective which aims to help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works and the potential culture, grasp English rules and the language mechanism, and gradually improve their sensitivity of culture and language competence.

      cross culture;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ecological mode of teaching

      2016-08-02

      河南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基礎研究重大項目(2017-JCZD-012)

      姚曉盈(1984-),女,河南鄭州人,河南工程學院外語學院教師,文學碩士,研究方向為應用語言學與跨文化教學。

      H319.3

      A

      1674-3318(2017)02-0091-06

      猜你喜歡
      英美跨文化文學
      我們需要文學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6
      超越文明沖突論:跨文化視野的理論意義
      “太虛幻境”的文學溯源
      紅樓夢學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5:56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電影與英美文學的互動發(fā)展研究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寫作
      藝術評論(2017年12期)2017-03-25 13:47:38
      英美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
      文學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09
      跨文化情景下商務英語翻譯的應對
      我與文學三十年
      小說林(2014年5期)2014-02-28 19:51:51
      論詞匯的跨文化碰撞與融合
      江淮論壇(2011年2期)2011-03-20 14:14:25
      股票| 绥棱县| 乌海市| 霍林郭勒市| 岢岚县| 成都市| 墨玉县| 塔河县| 神农架林区| 卓资县| 昌乐县| 乐山市| 柘城县| 舒兰市| 雷州市| 吴江市| 定结县| 密山市| 旺苍县| 钟祥市| 普安县| 桃园市| 凉城县| 喀喇沁旗| 常山县| 特克斯县| 鹤峰县| 长乐市| 离岛区| 塘沽区| 长武县| 合阳县| 雷州市| 淮安市| 丹棱县| 铅山县| 南宫市| 马鞍山市| 禹城市| 襄城县| 泾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