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蘇聯(lián)坦克兵在阿富汗

      2017-06-05 20:11:10宋心榮
      兵器知識 2017年6期
      關鍵詞:圣戰(zhàn)者火箭筒反坦克

      宋心榮

      一直以來,人們認為高度機械化的蘇軍并不適應阿富汗戰(zhàn)場的形勢,坦克在阿富汗戰(zhàn)場上更是毫無用處。事實上,阿富汗戰(zhàn)爭初期,蘇軍根據在西歐平原和喀爾巴阡山區(qū)作戰(zhàn)的需求擬定的戰(zhàn)術條例確實不適應阿富汗的形勢。不過,蘇軍很快根據阿富汗山地-荒漠戰(zhàn)的特點調整了戰(zhàn)術,而坦克也再度發(fā)揮了重大作用。不僅如此,蘇軍還根據阿富汗反游擊作戰(zhàn)的經驗對坦克的防護加以改進,使其損失率大大降低。這些經驗值得吸取。

      初入阿富汗

      1979年12月蘇軍入侵阿富汗動用了2個摩步師、1個空降師、1個空降強擊旅和2個獨立團。1980年上半年,在阿富汗的蘇軍第40集團軍又被加強了1個摩步師和2個獨立團。這3個摩步師下轄的坦克團就成為了第40集團軍麾下坦克部隊的主力。

      蘇軍在阿富汗最初的坦克部隊包括第201摩步師的第234坦克團、近衛(wèi)第5摩步師的近衛(wèi)第24坦克團和第108摩步師的第285坦克團以及各空降旅的坦克營。1980年,蘇軍在阿富汗一共有39個坦克營(約800輛坦克),主要裝備T-62坦克,也有少數T-55坦克。由于隨后阿富汗的戰(zhàn)事以反游擊戰(zhàn)為主,用不了這么多坦克,1980年6月,第234坦克團被撤回蘇聯(lián)本土。當時,這幾個坦克團是這樣部署的:第285坦克團駐扎在巴格拉姆空軍基地,近衛(wèi)第24坦克團駐扎在信丹德空軍基地。

      入侵阿富汗之前,蘇軍高層認為第40集團軍的主要任務是保衛(wèi)交通線和大城市,沒有考慮到和游擊隊作戰(zhàn)的問題。當時的蘇聯(lián)國防部長甚至認為只要蘇軍一出現在阿富汗,那里激烈的內戰(zhàn)就會自動平息,所以蘇軍從上到下都沒有做好在阿富汗開展反游擊戰(zhàn)的思想準備。蘇軍入侵之初,阿富汗形勢也確實平靜了一段時間,然而1980年2月22日喀布爾發(fā)生了反蘇大起義,短暫的平靜隨即被打破,阿富汗全國以“圣戰(zhàn)”為名義的反蘇游擊戰(zhàn)開始了。

      起初,蘇軍按傳統(tǒng)方式應戰(zhàn),主要在公路附近和山前地帶這些機械化部隊可以通行的地方作戰(zhàn),然而“圣戰(zhàn)者”的基地都位于山區(qū),只在平原地區(qū)應戰(zhàn)顯然治標不治本。蘇軍開始逐步調整戰(zhàn)術,深入山區(qū)。一進入山區(qū),坦克的劣勢就顯現出來了。坦克在山區(qū)難以行駛和轉彎,有時還會陷入稻田里動彈不得。所以,蘇軍后來主要將坦克用于對固定目標的保護和用于在地形適宜的平原地區(qū)的作戰(zhàn),并摸索出了一系列獨特的戰(zhàn)術。

      蘇聯(lián)坦克兵在阿富汗的戰(zhàn)術

      在阿富汗,坦克部隊最常見的編成為坦克營。第40集團軍下轄的坦克營和其它蘇軍部隊沒有什么不同,坦克營由營部及其直屬分隊和戰(zhàn)斗部隊組成。坦克營指揮官包括營長、參謀長及負責思想政治工作和訓練的副營長。戰(zhàn)斗部隊由3個坦克連組成。每個坦克連又有3個坦克排,每排3輛坦克,連部還有1輛坦克,共10輛坦克。所以,1個坦克營共有31輛坦克(營部1輛中型坦克),還有技術維修排、汽車班和衛(wèi)生所,總計185人。

      第40集團軍編成內的坦克營主要裝備的是T-55和T-62坦克。T-55坦克研制于20世紀50年代,1955年開始服役,T-62則服役于60年代初。這兩型坦克綜合戰(zhàn)斗性能都不錯。T-55裝備1門100毫米線膛炮,而T-62裝備1門2A20式115毫米滑膛炮,威力更大。

      在阿富汗,蘇軍坦克部隊的任務包括:保衛(wèi)哨所、道路和重要設施;掩護運輸縱隊;封鎖和梳剿“綠區(qū)”;搭載士兵前赴作戰(zhàn)地域;在地形適宜地區(qū)作戰(zhàn)等。

      阿富汗戰(zhàn)爭前期,“圣戰(zhàn)者”不具備和蘇軍正面對抗的能力。其作戰(zhàn)形式以破襲戰(zhàn)為主,主要針對蘇軍交通線、軍事基地展開襲擊。蘇軍所控制的阿富汗重要交通線總計長達1 600千米,其中大部分位于偏遠荒涼的山區(qū),極易被襲擊。而蘇軍的絕大多數補給均靠公路運輸,所以保衛(wèi)交通線就成了駐阿蘇軍的最重要任務之一。在阿富汗戰(zhàn)爭期間,僅執(zhí)行保衛(wèi)交通線這一項任務就用去了第40集團軍共93個營兵力中的15個,足見蘇軍對保衛(wèi)交通線工作的重視。蘇軍在最重要的補給干線沿途設置了326個哨所,派出了共7 653人在那里執(zhí)勤。摩步師的坦克被分散部署到鐵爾梅茲-喀布爾-賈拉拉巴德、伊什卡希姆-法扎巴德-塔盧坎-昆都士、庫什卡-赫拉特-坎大哈這幾條最重要的公路沿線的關鍵哨所。

      這些哨所的構筑地點都經過精心勘察,足以控制一段公路,還能互相支援。每個哨所平均有20~25名軍人,由坦克、炮兵、反坦克部隊和其它專業(yè)分隊組成。哨所的任務有兩項,一是保護公路或重要設施,二是使用炮兵和坦克炮火力支援鄰近哨所。每個射擊陣地上都有1名觀察員,一但發(fā)現“圣戰(zhàn)者”靠近立刻下令開火。各哨所之間還能形成交叉火力,給“圣戰(zhàn)者”造成重大殺傷。

      客觀地講,阿富汗戰(zhàn)爭期間,第40集團軍以坦克和炮兵為基礎構建的這套哨所體系還是很有效的。1985年4月,第40集團軍抽調1個摩托化步兵營和1個加強坦克連以及1個炮兵連防守鐵爾梅茲-喀布爾公路上長約60千米的一段。摩托化步兵營的兵力被部署到23個固定據點之中,還組建了14個摩托化巡邏支隊沿公路巡邏。坦克和火炮則部署到其中5~6個關鍵據點中。同時,自行火炮和坦克混編成了2~ 3個裝甲群沿公路巡邏,負責向摩托化支隊提供火力支援。由于蘇軍防守嚴密,整個4月間,“圣戰(zhàn)者”減少了對該段公路的襲擊。

      當然,不僅僅是交通線,機場、蘇軍軍營、物資倉庫等重要設施都需要坦克部隊來保護。在這種情況下,坦克充當了固定火力點。為了最大限度地加大坦克炮射程,以盡可能少的據點保護更大的面積,蘇軍一般將坦克部署在比較高的地方。以喀布爾西郊蘇軍軍營附近的防御體系為例,每個哨所由1個摩托化步兵排和1個坦克排駐防。坦克的射擊陣地相對高度在400米左右。觀察哨則設置在更高的地方。蘇軍在幾個哨所之間的地帶還架設了電網,并埋了地雷。一但“圣戰(zhàn)者”觸碰電網或踏中地雷,蘇軍就能確定“圣戰(zhàn)者”的位置,隨即幾個哨所的交叉火力就會將其全部消滅。哨所之間還連有電話線,可以互相協(xié)調,同時營部也可以隨時了解哨所防區(qū)的情況。這一體系成功保護了喀布爾西郊蘇軍軍營達10年之久。整個阿富汗戰(zhàn)爭期間,經歷了幾次失敗的嘗試,“圣戰(zhàn)者”基本上放棄了對這一地區(qū)的進攻。

      在地形適宜的地區(qū)(平原、山前地帶),坦克常常被用于梳剿“綠區(qū)”的行動。所謂“綠區(qū)”,就是指“圣戰(zhàn)者”經?;顒拥牡貐^(qū)。梳剿“綠區(qū)”就是指在“圣戰(zhàn)者”經?;顒拥牡貐^(qū)挨家挨戶進行搜查,抓捕“圣戰(zhàn)者”,沒收武器彈藥。如遇抵抗,直接消滅之。突然性是梳剿行動成功的關鍵。然而在阿富汗,蘇軍坦克的出動往往會破壞突然性。由于阿富汗的道路以土路為主,坦克行駛在上面塵土飛揚,很容易令“圣戰(zhàn)者”發(fā)覺,從而暴露蘇軍的動向,所以梳剿行動一般都是在低能見度條件下(夜晚、清晨或者霧天)進行的。

      在梳剿行動中,蘇軍步兵連和坦克排從各個方向接近居民點,先將其四周可以用來逃跑的道路封鎖,隨后才能開始深入居民點搜查。外圍封鎖線設在居民點外2~3千米處。內層封鎖線位于居民點邊上。根據蘇軍的經驗,“圣戰(zhàn)者”一般選擇從十字路口、廣場、花園和峽谷等地突圍逃跑,所以格外重視對這些地方的封鎖。一般一個坦克排就可以封鎖1個路口或廣場。每輛坦克之間距離為200~300米。坦克排之間的距離在600~ 800米左右,甚至更遠。坦克炮朝向路口,隨時準備向逃跑的“圣戰(zhàn)者”開火。不過,在執(zhí)行封鎖任務時,由于位置靠前,蘇軍坦克經常遭到“圣戰(zhàn)者”迫擊炮的覆蓋射擊。

      完成封鎖以后,另一部分坦克排配合摩托化步兵沿兩側建筑物較少的街道開入居民點,挨家挨戶實施搜查。如果遇到抵抗,坦克就會給摩托化步兵提供火力支援,在有抵抗之敵的院子的院墻和屋墻上打開缺口。摩托化步兵用自動步槍向院門、花園門和缺口處猛烈射擊,隨后發(fā)起進攻沖擊。

      此類梳剿任務的成功主要取決于幾個因素:坦克和摩托化步兵的配合,地形有利,當地居民的支持,封鎖嚴密。蘇軍在阿富汗執(zhí)行了大量的梳剿任務,有勝有負。1984年在赫爾曼德省實施的梳剿算是比較成功的一次。

      1984年5月,弗拉基米爾·羅馬諾夫中尉指揮的坦克排配合1個傘兵營針對赫爾曼德省的“綠區(qū)”實施了梳剿。坦克排的坦克沿兩條不同的路徑向“綠區(qū)”開進,傘兵就坐在坦克上面前赴“綠區(qū)”。坦克的前方是工兵,他們負責排除行軍路線上的地雷。沿途遇到抵抗時坦克就會開火還擊,必要時傘兵還可下車作戰(zhàn)。

      由于坦克和摩托化步兵配合得當,此次梳剿取得了成功。梳剿持續(xù)了3天,繳獲大批小口徑武器和彈藥。盡管“圣戰(zhàn)者”多次使用RPG-7火箭筒向蘇軍坦克射擊,但沒有一輛蘇軍坦克被毀。

      在阿富汗,“圣戰(zhàn)者”巧妙地利用古代遺留下來的堡壘加強后作為自己的基地,在這里儲存武器、糧食和彈藥,以為長久作戰(zhàn)之用。這些堡壘極為堅固,易守難攻。這種情況下,蘇軍會將坦克排、摩托化步兵排和工兵排以及火焰噴射器班混編成突擊組,以進攻堡壘。

      突擊組的坦克從遠處壓制堡壘中的機槍和火炮,掩護摩托化步兵和工兵接近堡壘。隨后,工兵架起云梯,讓步兵攻進堡里?;鹧鎳娚淦靼嘭撠熡没鹧鎳娚淦飨麥鐖允氐臄橙恕1匾獣r,蘇軍會直接使用坦克炮摧毀整棟建筑,以減小己方傷亡。在進攻中,突擊小組還會得到炮兵的支援。

      不過,不同情況下攻擊堡壘需要采取不同的戰(zhàn)術。一次,蘇軍一個摩托化步兵營在進攻一座“圣戰(zhàn)者”堡壘時遇到了困難。這座堡壘是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文化遺產,屬于古跡,不能破壞?!笆?zhàn)者”認為蘇軍不敢開炮,即使開炮,堡壘極厚的石頭城墻也能支撐一陣,因此有恃無恐。該城堡也確實易守難攻。它為一條充滿水的護城河所環(huán)繞,只通過兩個吊橋和外界相連,還被“圣戰(zhàn)者”吊起。

      坦克排長艾金少尉在觀察形勢后決定通過精準射擊放下吊橋,讓摩托化步兵進入城堡。艾金少尉指揮1輛T-62坦克連開兩炮,將吊橋的升降裝置打壞。失控的吊橋掉落下來,蘇軍摩托化步兵沿吊橋迅速沖進堡內,全殲對手。

      阿富汗戰(zhàn)爭中后期,由于“圣戰(zhàn)者”的地雷給蘇軍造成的損失越來越大。蘇軍開始給部分T-62坦克加裝KMT-5或KMT-7掃雷具,混編在行軍縱隊中。一般蘇軍的縱隊大約有10輛裝甲運兵車和步兵戰(zhàn)車。前方是1~2輛掃雷坦克以及數輛戰(zhàn)斗工程車與多用途裝甲推土機,負責掃除行軍方向上的地雷。同時,每10輛裝甲運兵車和步兵戰(zhàn)車的隊伍還混編有1~2輛自行火炮(彈道低伸的坦克炮在山區(qū)作戰(zhàn)效果不佳,自行火炮作戰(zhàn)效果更好),為縱隊提供火力掩護,防止“圣戰(zhàn)者”偷襲。這些車輛的間距在300~400米,萬一前車中彈受損,后車還可以繞開,不至于被堵住,保證了縱隊的安全性。

      “圣戰(zhàn)者”的反坦克戰(zhàn)術

      在阿富汗,蘇軍坦克在梳剿行動中給“圣戰(zhàn)者”造成了重大傷亡?!笆?zhàn)者”當然不能坐以待斃,在西方的大力援助下,“圣戰(zhàn)者”的反坦克能力越來越強。阿富汗“圣戰(zhàn)者”使用的反坦克武器以火箭筒、無后坐力炮、反坦克地雷這三種為主。在外國的援助下,“圣戰(zhàn)者”手中反坦克武器的數量和質量都在提升,“圣戰(zhàn)者”甚至還得到了少量反坦克導彈。1983~1985年,每10~12名“圣戰(zhàn)者”平均能有1具火箭筒。而到了1987年,每5~ 6名“圣戰(zhàn)者”就有1具火箭筒。僅1987年上半年,第40集團軍就繳獲和摧毀了238門無后坐力炮及483具火箭筒。

      阿富汗“圣戰(zhàn)者”使用最多的是RPG-2和RPG-7火箭筒。RPG-7在蘇聯(lián)曾經大量生產,出口到很多國家,此外埃及、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等國都被特許生產RPG-7型40毫米火箭筒。這些國家向阿富汗“圣戰(zhàn)者”大量提供RPG-7型火箭筒。RPG火箭筒的缺點是遠距離射擊精度低,另外尾焰防護差,用起來比較危險。不過其破甲能力還不錯,RPG-7型火箭筒發(fā)射的破甲彈對軋制均質裝甲穿透厚度達到350毫米到400毫米。

      除了RPG系列火箭筒,“圣戰(zhàn)者”還得到過少量西方國家生產的火箭筒。其中就包括美國的M72型66毫米火箭筒,其發(fā)射的火箭彈能穿透300毫米的裝甲,直射距離為350米。雖然威力稍差,不過M72重量比RPG-7要輕,攜帶起來更方便。聯(lián)邦德國和法國也分別向阿富汗“圣戰(zhàn)者”提供了一些72毫米火箭筒和78毫米火箭筒。

      阿富汗“圣戰(zhàn)者”手中也有不少M20型75毫米無后坐力炮和82毫米無后坐力炮。到上世紀80年代,M20這種“二戰(zhàn)老兵”已基本從西方國家的軍隊中退役。而阿富汗戰(zhàn)爭的爆發(fā)使得這種老舊的武器又得到了“發(fā)揮余熱”的機會。西方國家紛紛把退役的M20型無后坐力炮援助給“圣戰(zhàn)者”。M20型75毫米無后坐力炮炮長2.08米,重52千克,各型彈藥重9.32~10.26千克,發(fā)射空心裝藥破甲彈時可擊破100毫米裝甲,最大射程為6 400米。

      經過長期摸索,“圣戰(zhàn)者”基本找到了適合自身特點的反坦克戰(zhàn)術。阿富汗“圣戰(zhàn)者”組織了專門的反坦克小組,70%~80%的反坦克小組都裝備火箭筒。火箭筒中一般事先裝好火箭彈,同時,每名“圣戰(zhàn)者”射手還背著1枚火箭彈。每名射手配有兩名助手,他們各自背兩枚火箭彈,站在射手側后方安全距離外,負責發(fā)射后重新裝填火箭彈。

      “圣戰(zhàn)者”伏擊坦克的原則是埋伏在蘇軍必經之路上,等蘇軍坦克靠近了再打。在近距離上同時用數具火箭筒和無后坐力炮開火,增大摧毀概率。一擊不中重新裝填破甲彈繼續(xù)射擊,直至命中。然而,在這樣近的距離上,其射擊精度并不高。1982年2月指揮傘兵乘坐裝甲運兵車梳剿“綠區(qū)”的馬哈茂德少校對此深有感觸:“‘圣戰(zhàn)者發(fā)射了超過20枚火箭彈,然而只有4枚命中了裝甲運兵車,其中3枚還沒爆炸。只有1枚穿透了裝甲,殺死了1名傘兵?!?p>

      布設反坦克地雷也是“圣戰(zhàn)者”重要的反坦克手段之一。阿富汗戰(zhàn)爭期間,“圣戰(zhàn)者”得到了埃及支援的SH-55型反坦克地雷,美國支援的M19以及英國的MK7和意大利TS-2.5、TS-6等反坦克地雷?!笆?zhàn)者”還經常將繳獲的蘇軍炮彈改裝成地雷。適合埋地雷的地方很多,包括公路拐彎處,峽谷底部,山間小道等地。凡是蘇軍坦克必經之處且不易察覺的地方,基本都被“圣戰(zhàn)者”布上了反坦克地雷。

      當時的反坦克地雷威力不足,炸裝甲運兵車足夠,炸T-62M坦克夠嗆。為了確保摧毀,“圣戰(zhàn)者”往往在同一個坑里埋2~3枚反坦克地雷。這樣多的地雷,坦克軋上去,即便不被炸毀,坦克里的人員也會被爆炸的沖擊波震傷。

      后來,蘇軍加強了第40集團軍各部隊的工兵數量,加大探雷、排雷力度。西方國家又援助給“圣戰(zhàn)者”一批塑料外殼的反坦克地雷。這樣蘇軍的探雷器就無法探測到它了,當然就更沒法排除它。蘇軍工兵只能依靠經驗和這些塑料反坦克地雷作斗爭。

      反坦克地雷給蘇軍坦克造成了巨大損失。根據第40集團軍參謀部的統(tǒng)計,地雷造成的損失占到1980年蘇軍坦克損失的59%,而火箭筒造成的只占16%。

      1979~1980年,蘇軍在阿富汗一共永久性損失了19輛坦克。同時還有數倍于此的坦克遭擊毀后又被修復,蘇軍的損失是巨大的。為了減少損失,坦克乘員們自己已經開始想辦法了。將毛毯和被子綁在裝甲外面,自己動手在裝甲外面又焊上一層鋼板。不過,這些土辦法終非長久之計。

      1980年5月,蘇聯(lián)國防部組織了一大批武器設計師前往喀布爾,聽取一線官兵的意見,研究如何改進,T-62的設計師也不例外。根據實戰(zhàn)情況,設計師給T-62坦克加裝了橡膠側裙板,同時在前裝甲板外又焊接了一塊30毫米厚的復合裝甲板。這塊復合裝甲板內有5毫米厚的鋼板,其它部分填充以聚氨酯材料,具有較強的綜合防護性能。T-62的炮塔兩側也加裝了附加裝甲。不過,設計師沒敢給T-62加裝反應裝甲,怕誤傷跟隨坦克作戰(zhàn)的蘇軍士兵。

      然而,這些措施并沒有顯著降低坦克損失。1981~1982年,蘇軍在阿富汗損失了46輛坦克,其中1982年一年就損失了28輛。如此巨大的損失震驚了蘇軍高層,他們意識到,小改不足以解決問題,必須徹底大改。1982年,以波塔波夫上校為首的一批設計師和坦克制造廠廠長再次前赴阿富汗考察。根據阿富汗的情況,1983年,徹底改造后的T-55M、T-55AM和T-62M坦克投入使用。它們對地雷的防護得到了徹底加強。T-62M坦克底部裝甲被加厚,乘員座椅經過了特殊設計,得以不受沖擊波的影響,防止乘員受傷。車體兩側和炮塔也經過了加強,防御火箭彈襲擊。光加強防御是不行的,升級后的坦克還安裝了新的火控系統(tǒng)。T-62M的發(fā)動機功率也被加大了,并改進了液壓減震系統(tǒng),其綜合戰(zhàn)斗力大大提升,坦克重量也突破了40噸。

      T-62M坦克剛問世就率先裝備了駐信丹德的近衛(wèi)第24坦克團。T-62M坦克剛服役的那段時間,蘇軍的損失確實大大減少。1983年,蘇軍在阿富汗的坦克損失下降到13輛,1984年降到了7輛。然而,隨著蘇軍坦克防護的加強,西方國家開始向“圣戰(zhàn)者”提供威力更大的反坦克地雷。結果,到了1985年,蘇軍的損失回升到18輛。作為應對,1987年,蘇聯(lián)又為阿富汗戰(zhàn)場設計了Т-55和Т-62的改型。這兩個改型進入阿富汗后,蘇軍的損失再度回落到7輛坦克。不過,此時蘇聯(lián)已準備從阿富汗抽身了。

      1988年5月15日,蘇軍開始從阿富汗撤離。1988年8月,蘇軍在阿富汗的坦克數量下降到580輛。1989年1~2月,蘇軍在阿富汗損失了2輛坦克,使損失總數達到了147輛。1989年2月15日,最后一批蘇軍撤出阿富汗,阿富汗戰(zhàn)爭宣告結束,蘇聯(lián)坦克兵也結束了在阿富汗的征程。

      猜你喜歡
      圣戰(zhàn)者火箭筒反坦克
      拉斐爾反坦克長釘導彈
      軍事文摘(2023年9期)2023-04-30 04:11:38
      反坦克火箭筒
      神奇的火箭筒
      軍事文摘(2019年18期)2019-09-25 08:09:08
      美國披露精確打擊式PSRL火箭筒
      輕兵器(2016年1期)2016-01-08 18:59:57
      瑞典博福斯公司推出新一代“卡爾·古斯塔夫”火箭筒
      輕兵器(2014年23期)2014-12-12 01:55:13
      “反坦克陣”
      軍事歷史(1983年1期)1983-12-06 07:34:44
      浮山县| 永济市| 射阳县| 固镇县| 咸宁市| 正镶白旗| 黄骅市| 万宁市| 两当县| 泰顺县| 白沙| 卓尼县| 九龙坡区| 平顺县| 克拉玛依市| 康马县| 栾城县| 屯门区| 武邑县| 洪泽县| 德清县| 班戈县| 门头沟区| 东港市| 抚松县| 太仓市| 乌兰察布市| 佛冈县| 泰安市| 扎囊县| 崇义县| 茌平县| 虹口区| 昆明市| 宜丰县| 通化市| 天水市| 饶平县| 遵义市| 康马县| 虞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