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雅億
有一句話叫“久病老人難伺候”,這類被某種慢性病折磨多年的老人,由于身體原因夜里無法好好睡覺、容易動怒、需要別人時刻關注他。
這樣的老人類似于無理取鬧的小孩——他(她)總是黏著家人,將家人出門當作生離死別;行為和情緒波動很大,并且極端情緒之間沒有中間地帶,所有的不開心就像是“世界末日般的絕望”。發(fā)起脾氣來,對所有人抱怨,常令原本親近的家人感到不可理喻,寧可不來探望、請保姆代為服侍來逃避問題。
為什么從前知書達理的老人,在病魔摧殘下會變成這樣呢?對此,老年心理學家打了一個比方:
“假如你被朋友灌了一肚子啤酒和咖啡,然后他拉你去搖滾迪廳跳舞。你的感覺會是什么樣?刺耳的聲音、閃爍的燈光、擁擠的身體都會讓你感到無所適從……這就雷同敏感的患病老人所感受到的世界,對于他們來說,自己好像跟外部世界之間一點保護的屏障都沒有,一切壓力都壓在他(她)身上,而他無法控制……”
究竟該如何幫助久病老人進行心理調(diào)適?
首先是同理心。與其不斷地跟他們講道理,不如多嘗試理解他的感受。比如當老人表達自己“不想出門、討厭某家人、你們都欠我的”等情緒時,試著說:“我知道你心情不好……”當老人哭訴說:“我覺得自己要死了,沒有人再喜歡我、你們都狼心狗肺……”,家人試著說:“我知道你的感覺,我理解……”
過分說教其實剝奪了老人表達自己感覺的機會,它傳遞給老人的意思是——“我不想聽你的感受,你的感受是錯誤的?!钡先嗽谡f教中被壓制下去的情緒,往往最終以抑郁、暴躁,甚至自殺等方式反彈。
其次是規(guī)則。對待“老小孩”,僅僅有包容和理解是不夠的。談到給老人立規(guī)則,家人們的自我克制是制勝的法寶。
一家人可以通過家庭會議來達成共識——比如當服侍老人的某個家人因為無法忍受老人的暴躁而情緒失控的時候,他就退到房間里冷靜,換另一個家人“上場”來和老人過招。
最后是幫助老人找到更安全、更受歡迎的傾訴問題的方式,鼓勵老人進行自我觀察。
長期生病的老人常常比普通老人敏感,幫助他們意識到自己的敏感,才能讓他們從膨脹的感覺漩渦中跳出來。比如當老人描述自己被家人冷落的感受時,嘗試去引導他:“你能更詳細地告訴我你當時的感覺么?”
老人將模糊的感受描述具體,并向家人敞開心扉傾訴的時候,就是自我觀察和意識覺醒的時候。
通過這種傾訴,他往往也能自己找到解決情緒困擾的辦法,比如聽音樂、出去散心、與同齡人交友等。
幫助久病的老人進行心理調(diào)節(jié),是循序漸進的過程。老人的心境不會在短時間內(nèi)完全改善,偶爾情緒還會有波動,但面對波動情緒,其恢復時間應該會變得越來越短。
當發(fā)現(xiàn)老人出現(xiàn)抑郁傾向,甚至有輕生行為時,家人一定要及時帶他尋求心理支持,幫助老人走出情緒陰霾,進入人生下一個明媚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