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從集美到廈門去,在將靠躉(dǔn)船的時候,忽由一個作伴的同事指點我看鱟(hòu),隨即報告我這種動物的情形,知道是從海邊捕來的,春間才有,可以做湯吃,味道很鮮。末了他又這樣說:“這種東西很有點奇怪,總是兩個接連在一起的,雄的背在雌的上面;漁人去捕的時候,一定捉住下面的雌的,那么雄的也就跟著來,不會逃,好像是舍不得雌的,但如捉著上面的雄的,雌的就滑去了!”
我連忙趕到船頭上去察看,果然都是成著對的,顏色好像是甲魚的,形狀也有點像,不過來得大,背殼分成兩部分,尾巴尖長而硬,見不到頭和腳,因為一對對地被稻草繩縛住,船又已經(jīng)停泊,擁擠得很,終于不曾看清楚。
湊巧得很,上岸以后,就在中山路上碰到了一個鄉(xiāng)下人,挑著擔子是賣小鱟的。我說不好廈門話,跟著旁人出錢買,四個銅子得到了六只,小的不過銅元一般大,大的也只像個雙銅元。放在水中會得游,桌子上面會得爬,尾巴一聳一聳地翹動,很有點像小烏龜,只是不露頭腳,其實根本沒有顯明的頭。因為太小,仍然看不大清楚。在碗中用淡水養(yǎng)了兩天,死去一只;以后每隔一兩天死去一只;較大的一只,卻一直活了十二天。
過了些日子,我到廈門大學去參觀生物展覽會,蒙方君殷勤招待,參觀以后同在招待室里休息,看見壁間掛著鱟的標本,是大的,就要求拿了下來觀察,這才看了明白:原來嘴巴長在腹部的中間,從嘴邊四展,生著六對腳,能曲能伸。腳端各成鉗形,仿佛是蝦所有的,可是長得大。第六對腳較長,末端分裂為五,其中有一支特別長出,另成一個鉗形。
照方君的解釋,這是歸在蜘蛛類的了;做湯吃的是尾部的肉,就是附著游泳器的。
(節(jié)選自許欽文《殉情的鱟》,有改動,題目為編者加)
寫法點撥
選文為我們介紹了一種不常見的動物——鱟,邊講故事邊介紹動物,逐漸揭開了鱟的神秘面紗。這樣介紹更加吸引讀者,不僅使讀者有一個吸收知識的過程,還能記住動物的特征,比一股腦兒將所有的特征講述出來更加真實。
小露一手
同學們,我們也可以運用這種方式介紹一種事物,先寫寫初次見到是什么樣子的,仔細觀察后又有什么發(fā)現(xiàn),熟悉后又有什么驚奇的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