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從春秋戰(zhàn)國至宋元明清,多用來泛指中原地區(qū)。如孟子《齊桓晉文之事》“蒞中國而撫四夷也?!彼抉R光《赤壁之戰(zhàn)》“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p>
中華:上古時期華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黃河流域一帶,故稱“中華”,后常用來泛指中原地區(qū)。如《三國志》“其地東接中華,西通西域。”
九州:傳說中,我國上古時期劃分的九個行政區(qū)域,州名分別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后成為中國的別稱。陸游詩云:“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薄哆^秦論》“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赤縣:古人把中國稱作“赤縣神州”。毛澤東詞《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長夜難明赤縣天。”辛棄疾詞《南鄉(xiāng)子》“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p>
中原:又稱中土、中州。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帶,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qū)或整個黃河流域。如《出師表》“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标懹巍妒緝骸吩姟巴鯉煴倍ㄖ性?,家祭無忘告乃翁?!敝刚麄€黃河流域。
海內:古代傳說我國疆土四面環(huán)海,故稱國境之內為海內。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彼抉R光《赤壁之戰(zhàn)》“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江東。”
四海:參見“海內”條。指天下、全國。如賈誼《過秦論》“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赤壁之戰(zhàn)》“遂破荊州,威震四海。”《阿房宮賦》“六王畢,四海一?!薄段迦四贡洝贰八暮V螅袔兹藲e?”
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如《過秦論》“曠履至尊而制六合”“然后以六合為家,骰函為宮”。李白《古風》詩“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八荒:四面八方遙遠的地方,猶稱“天下”?!哆^秦論》“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梁啟超《少年中國說》“縱有千古,橫有八荒?!?/p>
江河:古代許多文章中專指長江、黃河。如《鴻門宴》“將軍戰(zhàn)河南,臣戰(zhàn)河北?!薄哆^秦論》“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薄稓ブ畱?zhàn)》“公使陽處父追之,及諸河。”
西河:又稱河西,黃河以西的地區(qū)。如《廉頗藺相如列傳》“會于西河外澠池。”《過秦論》“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p>
江東:因長江在安徽境內向東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為標準確定東西和左右。所指區(qū)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帶,也可指安徽蕪湖以下的長江下游南岸地區(qū),即今蘇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區(qū)稱作江東?!妒酚洝ろ椨鸨炯o》“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李清照詩云:“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薄冻啾谥畱?zhàn)》“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p>
江左:即江東。古人以東為左,以西為右?!度河Y干中計》“即傳令悉召江左英杰與子翼相見?!?/p>
江表:長江以南地區(qū)。《赤壁之戰(zhàn)》“江表英豪,咸歸附之?!?/p>
江南:長江以南的總稱,所指區(qū)域因時而異。白居易詞云:“江南好,風景舊曾諳?!蓖醢彩娫疲骸按猴L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淮左:淮水東面。《揚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處”,揚州在淮水東面。
山東:顧名思義,在山的東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東”之“山”,可指崤山、華山、太行山、泰山等數種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盡相同。下面是以崤山為標準的“山東”。如《漢書》曾提到“山東出相,山西出將”?!而欓T宴》“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薄哆^秦論》“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