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美言
你是這樣的人嗎?
手里一堆活兒,自己都要顧不上了??墒莿e人一來求助,就開不了口拒絕!
回絕了同事的請求,心里就會不好受。擔心他們會不會為此不高興,又去主動幫他們把報表做了吧。
沒人說話的場合就會感覺氣氛好尷尬,總想著說點兒什么打破沉默。
……
如果這些糾結困擾你多時,你多半已經(jīng)患上了“取悅癥”,這種病的典型表現(xiàn)就是“委屈自己,討好別人”。
到底是什么讓你總在討好別人?怎樣做才能勇敢地對取悅癥說No?本期策劃,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取悅癥,學會關注自己的內心。
取悅癥是神馬?
取悅癥,亦稱“看管人性格障礙”,是一種病理狀態(tài)。大多數(shù)習慣取悅于他人的人,對拒絕和敵意有著根深蒂固的畏懼和焦慮。為了獲得認可或躲避沖突,他們將別人的需要擺在第一位,從而忽視了自己內心的真正感受。當“取悅于人”達到了“取悅癥”的程度,便會產(chǎn)生嚴重的心理疾病,甚至成癮。
取悅癥患者的內心劇場
如果說《命中注定我愛你》里陳喬恩演的那個老好人叫“便利貼女孩”,那我就是我們公司的“便利貼小哥”,大家把需要我?guī)兔Φ氖聦懺诒憷N上,貼滿我的工作間,我會一項一項地完成,然后摘掉對應的便利貼。
只要有人求我?guī)兔?,我就會立刻放下手里的活兒。因為看到別人一臉懇求或是焦急的樣子,我會覺得自己的事其實可以放一放,所以我經(jīng)常加班到八九點鐘才回家。而我的幫忙范圍也越來越大,從最開始的幫復印、打水、寫郵件、填報表到接送同事去機場、幫同事家孩子改PPT……我發(fā)現(xiàn)有的同事甚至將自己的工作推給我做,然后提早下班跟女朋友約會,這讓我有點兒難過。當他第二次來讓我?guī)兔Φ臅r候,我鼓起勇氣說:“不好意思,我今天的事情比較多……”然后他的眼神立刻就切換成了難以置信的模式,鬼使神差地,我竟然吐出了下半句:“你先發(fā)給我吧,我下午幫你做……”
同事的眼神讓我想起了我的父母。我的家庭條件很普通,望子成龍的父母從我5歲起就給我報了很多興趣班,書法、奧數(shù)、游泳、小提琴……能想到的興趣班他們都讓我嘗試過??墒俏姨熨Y平平,對樂理一竅不通,對數(shù)字不敏感,毛筆字更是寫得一團亂。每當父母沒有從老師那里得到滿意的評價時,他們就會十分生氣。從興趣班回家的路是我走過最長的路,我一邊聽著媽媽的責罵,一邊痛哭著。好在我雖然平庸,但足夠聽話,對父母的要求從不拒絕。每當聽說有同學逃課被抓的時候,媽媽就會說:“還是我家小遠聽話。”這句話成了我最大的慰藉。
我在這家公司已經(jīng)工作5年了,同期的同事已經(jīng)紛紛提拔成項目主管了,只有我還原地不動。我也挺焦慮的,明明自己為大家做了這么多,為什么年末考核互評的時候,大家都選擇性地忽略我呢?
?專家點評
我們的人際互動模式,往往是在成長過程中通過和他人(尤其是與家人)的互動學習到的。如果成年后沒有機會去刻意地覺察、發(fā)現(xiàn)和改變,我們仍然會受這種舊互動模式的擺布而不自知。
我們從常遠的例子中可以看到,當年作為一個孩子,他是沒有力量為自己做主、表達自己真正需要的。在父母“望子成龍”的高期待下,不斷地“被安排”“被要求”“被批評”“被責罵”,一直處于一種 “我永遠都不夠好”的狀態(tài)中,由此長期感到受挫、不安和恐懼。孩子的內心都渴望得到父母的欣賞和愛,而媽媽偶然出現(xiàn)的“表揚”,卻是帶有條件和標準的,讓他覺得“只有聽話時,我才是被認可、被喜歡的”。正是這些影響,讓常遠逐漸遠離了自己內心真實的需要,習慣了“被安排”,同時也在內心認為“如果要讓人喜歡我,我就必須聽從他們的意見和聲音”。拒絕,對他來說是一件不習慣,也不安全的事情。
因此,他無法拒絕同事,哪怕是不合理的要求。而當他習慣忽略自己的感受時,自然也會被別人忽略。
我有一個好閨蜜,叫顧麗,她的名字跟《小時代》里的主人公顧里很像,而她的個性更像。我們從小一起長大,住在一棟樓里,上學放學都在一起,形影不離。
隨著逐漸長大,顧麗變得越來越漂亮,在她一旁的我卻顯得很平凡,更煩心的是,我的身材也像吹脹了的氣球一樣,體重一路走高。面對窈窕的閨蜜顧麗,我變得越來越自卑。顧麗就像是白天鵝,而我就像是丑小鴨。跟我一起玩兒的人很少很少,大家都給我起各種各樣的綽號。所以,我只能跟顧麗在一起,雖然她有時也說些嫌棄我的話。我?guī)退I單,幫她寫作業(yè),幫她遞情書,甚至陪她罰站,只有在她身邊,我才能感覺到自己是個有朋友的正常女孩。
我上了大學,鉚足了勁兒恢復了正常體重,周圍的朋友也多了起來,但我還是把她當作唯一的好朋友。當我把自己的男朋友介紹給顧麗之后,卻偶然發(fā)現(xiàn),她一直在主動勾搭我的男朋友,炫耀自己是多么優(yōu)秀,還發(fā)了我小時候的很多丑照給他。
奇怪的是,那一刻我卻并沒有產(chǎn)生質問她的想法,而是反復在想,是不是我哪里做得不好,才讓顧麗這樣對我。比起失去剛剛交往一個月的男友,失去十幾年的閨蜜更讓我心疼,即便她似乎從未將我當成好友公平地對待過。
這些年,我努力減肥,努力打扮自己,努力工作學習,就是為了不再成為顧麗身邊的丑小鴨,似乎她高看我一眼所帶來的喜悅,就是我努力下去的動力。直到我交了第二個男朋友,將他鄭重地介紹給顧麗后,又一次在男朋友的手機里看到與她的曖昧微信,我開始感到難過。我是否應該繼續(xù)忍氣吞聲,裝作沒看見?如果與她撕破臉,我就會再次變成沒有好朋友的人,別人又會如何看待我?
?專家點評
“為了這份關系,我寧愿把自己一再壓低,直到塵埃里?!毙∨赖慕?jīng)歷,讓人唏噓。也許有人很難理解為什么這份友誼會讓她一忍再忍,做出如此犧牲?而如果我們能看到小爬內心深處那些一直沒有被滿足的渴望時,會更能理解她的行為。
從小受到嘲笑和排擠,小爬的內心非常孤單。與人聯(lián)結的渴望,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之一,正如小爬自己所說的“只有在她身邊,我才能感覺到自己是個有朋友的正常女孩”,讓她感到荒涼世界的一絲溫暖。為了這一絲溫暖,她不惜否定和背叛自己真實的內心感受,拱手相讓自己的權益甚至尊嚴來飲鴆止渴。另外,小爬也把周圍人對她的評價和貶低內化到了自己心里,感到非常自卑,同時又把優(yōu)秀的女友投射為“理想的自我”,用“理想的自我”來貶低和懲罰“現(xiàn)實的自我”。實際上,小爬需要的不是來自女友的認可和欣賞,而是需要建立和自己的聯(lián)結,重新認識、接納和認可自己。
我今年38歲,是兩個孩子的母親。每天從一睜眼開始,我就像陀螺一樣忙個不停。
我在當?shù)刂袑W當班主任,還是社區(qū)的宣傳負責人。同時,我要幫丈夫的小型咨詢公司記賬,還要時不時親自下廚準備豐盛的晚宴來招待丈夫的客戶。
我下面有一個妹妹、一個弟弟。從小爸爸媽媽就對我說:“我們不在家的時候,你就是大家長,要負責把弟弟妹妹照顧好!”那時候的我也是個孩子,卻要讓著弟弟妹妹。好吃的好玩的,都是弟弟妹妹的;過時的用舊的,都是我的。一次,弟弟看上了爺爺送我的生日禮物稻草人玩偶,非鬧著要,我當然不愿意給他,我們倆扭作一團。弟弟大聲的哭喊引來了爸爸,他訓斥我:“你是姐姐,就應該讓著弟弟,尊老愛幼的故事白學了?一點兒都不省心,你不配當姐姐!”從那之后,我再也不敢跟弟弟妹妹搶東西了,他們的要求,我有求必應,甚至還主動給他們買吃的。
轉眼快30年了,爸媽開始老去,照顧大家和小家的擔子在我肩上也越來越重。照顧年邁的父母、經(jīng)營自己的小家、處理弟妹家里大事小情……我已經(jīng)習慣了將每個家人的事都當作自己的事,因為我是長女,我想讓每個人都覺得我是合格的。但我覺得自己越來越吃不消了,即使如此賣命地維護,我的人際關系還是非常不平衡,弟弟妹妹對我處理的事情仍然頗有微詞。有時候,我也覺著活得好累,甚至搞不懂人生的樂趣到底在哪里??墒且坏┪也辉儆懞盟麄儯麄儠粫X得我是一個不合格的姐姐和女兒?
?專家點評
蘇珊的經(jīng)歷,讓我們更多地看到了“觀念如何塑造人”的過程。作為長女,一方面,她從父母那里接收到對自己的明確期待—照顧好弟妹,做好大家長。另一方面,父母也通過自身的價值觀(來自傳統(tǒng)社會文化的聲音),向她輸送“姐姐就應該讓著弟弟”的無私奉獻、尊老愛幼的理念。
在人格形成的過程中,當孩子逐漸意識到可以通過修正自己的行為舉止來取悅父母時,他們便開始依從父母的要求來塑造自己,并以此獲得接納和認可,也保證了自身生存。但是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如果沒有機會“做自己”,而是被迫地背負一些傳統(tǒng)觀念所帶來的“角色”,這樣就會讓自己與“角色”混為一體,比如蘇珊所扮演的“照顧者”“好姐姐”“好女兒”等角色。
另一方面,我們內心里渴望做自己的種子,總是在尋找合適的時機破土生長。這份出自天性的渴望,往往會和我們一貫扮演的角色之間產(chǎn)生矛盾沖突,到底是取悅自我、勇敢地做自己,還是扮演角色、努力取悅別人?內心的真實聲音和外界的理念發(fā)生沖突時,取悅者便會覺得迷惘甚至崩潰。
我最怕的就是單位每周一次的提案討論會,而我偏偏又是市場部的一員,逃都逃不開。每次開會的時候,市場部和營銷部都會吵得不可開交,即使偶爾不吵架,那種“互不捧場”的尷尬氣氛也讓我如坐針氈。
雖然討論的結果通常是圓滿的,但這過程我實在是受不了。每當他們指出對方提案的缺點而互相指摘時,我的心里都會覺得非?;艁y。無數(shù)的想法就像彈幕一樣飛滿我的腦子:“這個提案雖然不是我策劃的,但我當初若能給出更好的想法,也許今天就不用遭到營銷部的質疑了!”“今天的氣氛為什么比以往還緊張?是不是我剛才的發(fā)言哪里得罪了領導和營銷部同事?”“我的個神啊,趕緊結束辯論吧,就讓營銷部的提案通過吧,我要瘋了!”“這次我們市場部的提案更勝一籌,我要不要問問營銷部的小穎有什么能幫忙的?畢竟他們部門也花了很多心血……”
每次開完會,我的體力HP值就會清空,一下午都回不了神。拖著疲憊的身體推開家門,就聽到老媽在對著電話話筒狂罵,那臟話有如開了閘的洪水一樣滔滔不絕。都離婚多少年了,還掐個沒完,我爸我媽真是一對冤家,不帶歡喜的那種。
自打我記事以來,家里的戰(zhàn)火就沒平息過。芝麻大點兒的事,都能讓我媽的怒火燒到三千里之外去。偏偏我媽是小鋼炮,我爸是二踢腳,平時不愛吱聲,一旦非常生氣,家里的大小物件全都能被他轟個稀爛。每次我媽臉上陰云密布,深吸一口氣預備打雷下雨的時候,我會跑得比兔子還快;每次他們一吵架,我就只能躲到自己的房間里。我哭過、勸過,也鬧過,只想讓這沖突快點兒結束,做家務、考第一,做什么我都答應,只要他們別再吵架了。
終于他們互相折磨夠了,在我上大一那年離了婚??墒菓?zhàn)爭卻沒結束,我媽還是會隔三岔五地打電話跟我爸“遠程拌嘴”,不是挑他當年沒有照顧好我,就是諷刺他現(xiàn)在的老伴不好。每次跟我媽吃飯,我倆都相對無言。我很怕這種沉默,因為它隨時會變成暴風驟雨。哪怕這風暴不是因我而起,我也愿意付出一切,只求永遠逃離這種尷尬又害怕的感覺。
?專家點評
當我們是小孩子的時候,出于生存的本能需要,總是對父母的情緒和他們的互動關系抱有一種高度的敏感性,因為這直接關乎到我們所生存的環(huán)境和安全程度。如果所處環(huán)境是緊張且充滿沖突的,孩子就會處于一種高度戒備的狀態(tài),長期以往的結果便是,外在一有“風吹草動”,內在的“警報器”便會拉響,亂成一團。
另一方面,在兒童時期,孩子的認知還處于發(fā)展階段,不能理性、客觀地對發(fā)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情進行分析和解釋,因而很容易把所發(fā)生的事情都歸因到自己身上,并因此產(chǎn)生自責、愧疚等感受和“都是我的錯”“都是我不夠好”等想法。而他們成年后依舊飽受困擾,比如已經(jīng)成年的林珊珊在人際互動中不能形成清晰的邊界感,很容易受到他人情緒和環(huán)境的影響,本能地回避沖突與不安全,并習慣性地自我檢討與自我懷疑。對林珊珊們來說,雖然過去的事情已經(jīng)過去,但她們還生活在陰影中,為了避免沖突,只能討好地付出自己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