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榮生
最近,香農·貝克的家庭出了些狀況。她和丈夫兩人都失業(yè)了,他們的車急需修理,他們的第二個孩子也快要出生了。所以說,貝克家的狀況是有點糟糕。
有一天,當他們經(jīng)過一家商店停車場時,香農在地上撿到了一個信封,里面裝著4000美元現(xiàn)金。這是一個極好的運氣嗎?或者說這是上帝的一個禮物?
香農唯一知道的是信封里的現(xiàn)金是屬于某個人的,而這個人不是她。她還知道另外一件事:女兒正在看著自己。“我看到它時,孩子就站在那里?!毕戕r說,“所以說,我主要是想教我女兒怎樣做到誠實。”
她不在乎越來越多的賬單,不在乎需要修理的汽車,不在乎很快就需要買的嬰兒奶粉和尿布。她把錢交給警察。這筆錢不是她的,她知道這一點,她從小就被教導“做什么事情都要誠實”。
警察把錢還給了失主,這是一位老太太。當警察把丟失的信封——即一位婦女的誠實信用——交回給她的時候,可以想象得出她有多么開心和輕松。
“她來到我們家,幾乎是哭著感謝我們。”香農說,“她給了我一個擁抱,還給了我一個信封,里面裝了一些錢?!逼鋵崳欧饫锏慕痤~多少已經(jīng)不重要了。她說,重要的是這個機會“讓我教會女兒什么是誠實,并從道德上向她展示我小時候所受到的教育”。她還說,這樣做讓她晚上能夠問心無愧地入眠。
聽了這個故事之后,我一直在想這樣一個問題:在當今世界,睡個好覺的價錢是多少?一個人的誠信值多少錢?如果信封里裝的是4萬美元呢?或者是40萬美元呢?這會讓香農改變主意嗎?如果是你,又會作何選擇?
我想,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認為自己是誠實的。但是,在緊要關頭,我們還會誠實嗎?正如香農那樣,父母教導她,誠信不是相對的,信用不是視情況而定的,誠實不是一種“按需要”來使用的行為選項,也不是道德工具箱中的一種可調節(jié)的工具。
不誠實就是不誠實。在這里,真的沒有中間地帶。如果你是誠實的,你是不會把不屬于自己的錢留下來的,無論你的狀況有多么困難。
(摘自《感悟》2017年3期)